2024年10月30日04时27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
巨型火箭底部喷涌出耀眼的白光,推动着飞船缓缓上升,随后速度越来越快,最终消失在湛蓝的天空中。
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24-10-30 06:41
现场的震撼,通过直播镜头传遍了世界各地,亿万观众见证了中国航天又一次的辉煌时刻。
这烈焰升腾的场景,无疑是力量与速度的象征,也预示着中国航天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
几天后,情况却大不一样,完全不像发射时那么壮观,11月4日凌晨,神舟十九号飞船的返回舱顺利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光洁亮丽的飞船,而是一块焦黑的外壳,仿佛经历了一场烈火的洗礼。
工作人员轻轻打开了舱门,迎接归来的航天英雄,与发射时的激动人心不同,返航现场更多的是一丝肃穆和敬畏,是对航天员平安归来的欣喜,也是对航天器历经磨难的感慨。
为何发射和返航的场景如此迥异?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速度和大气,发射初期,火箭和飞船组合体的速度相对较慢,穿过卡门线进入外太空时的速度大约为3公里/秒。
此时,空气密度也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飞船外部的气动加热影响不大,所以不需要特别的防护措施,返航时,飞船的速度差不多达到7.9公里每秒,这接近第一宇宙速度。
飞船从太空的稀薄环境快速冲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极快,会把大量的运动能量转化为热能,导致飞船表面温度陡然升高,某些区域的温度甚至能超过1000摄氏度。
这足以让普通的金属熔化,甚至汽化,因此,发射时的“隐忍”是为了积蓄力量,为进入太空做好准备;而返航时的“浴火重生”,则是航天器与大气摩擦的必然结果,也是对飞船防热技术的终极考验。
为了抵御这足以熔金化铁的高温,科学家们为返回舱穿上了一层特殊的“防护衣”——烧蚀材料和隔热材料。
这些材料能耐受超高的温度,在高温下会分解、熔化或汽化,带走大量热量,从而保护返回舱内的航天员和设备。
文章A中提到,即便外部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返回舱内部也能保持恒温恒压的环境,温度低于30摄氏度。
这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过去几十年里,保障了无数航天员的安全返回。
然而,这层“防护衣”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最大的弊端就是重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美等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防热技术——充气式防热罩。
这种技术如同给飞船穿上了一件可以充气的“太空服”。
发射时,防热罩折叠收纳,不占用过多空间;返航时,它会自动充气膨胀,形成一个巨大的“气囊”,包裹住返回舱。
由于迎风面积更大,充气式防热罩可以更有效地增加空气阻力,从而减缓飞船下降速度,降低气动加热。
更重要的是,充气式防热罩的重量远小于传统的烧蚀材料和隔热层,这意味着可以大大降低飞船的整体重量,提高运载效率。
同时,它还可以使返回舱的外形设计更加灵活,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钟型结构,充气式防热罩好处多,但技术挑战也不小。
其次,高温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即使充气式防热罩能够展开,它能否承受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并有效地隔热,保护返回舱内部的安全?
最后,保持姿态稳定也很重要,由于充气式防热罩质量轻,体积大,在高速下降过程中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发生翻滚或侧翻,这将直接危及返回舱的安全。
资料来源:央广网 2020-05-05 21:52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航天人沒有被打倒,2020年,中国用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了一艘新的载人飞船试验船和一个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进行了充气式再入和下降技术的试验。
根据官方公布的模拟动画,飞船使用充气式再入与下降技术返航时,无需使用降落伞减速,也不需要反推发动机进行最后的缓冲减速,而是直接利用巨大的充气结构来增大气动阻力,实现减速和热防护。
在着陆时,充气结构能帮助减轻冲击,这次试验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在充气式再入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未来发展更先进的航天器奠定了基础。
这次试验的经验教训,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充气式防热罩有望取代传统的烧蚀材料和隔热层,成为新一代航天器的“标配”。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九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每次发射和返航,都凝聚了航天人们的心血和努力,发射时的熊熊烈焰,是科技力量的迸发,返航时的焦黑外壳,是探索宇宙的勋章。
从地球到月球,从火星到更遥远的星系,我们不断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扩展着认知的边界,从神舟飞船发射到返航的“变身”,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看到了人类探索的决心。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人类的足迹必将踏遍星辰大海,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