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降生三千年前的人间是什么样
佛教教主释迦摩尼佛,出生在纪元前四六四年的四月八日。诞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他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在人间。他住世说法四十多年,告诉我们人最高的目的和方法就是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他是世间最崇高伟大的圣者!
在三千年前的印度社会,因为职业的分化和种族尊卑的观念,形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虽然同是征服者,却又有贵族与平民的划分;被征服者,那就是被公认的贱族,他们就是遭受歧视和压迫的所谓奴隶。刹帝利,与婆罗门是最被尊敬着的征服者王族。
释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阶级悬殊的社会里,他自己虽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刹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相反,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地向阶级森严的社会宣战。
他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就发出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张,后来又有“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义,终于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了光明。
释迦牟尼佛与老子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三千年前印度的思想界非常发达,正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思潮纷纷起来,复杂到极点。一般百姓,更是混淆不清。在这个时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人生应行的大道;在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一种圆满的革新宗教。佛陀生在这个时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样,把一塘混浊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歧途上的人们一条应行的大道。
那时的阶级制度不平,人的思想和生活极端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这样的阶级制度之下,感叹身世的不幸,多倾向消极方面;意志坚强的人,就对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里发生了反动的思想。加之婆罗门教徒,专横暴戾,处处丧失人心。因此人们大都走上了两个极端的思想,一个是顺世享乐,一个是遁世苦行。顺世享乐的物质乐观主义,偏入于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厌世主义,倾向于空。
这是当时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在这个时候,眼看着思想界不正常的发展,他就尽力地排斥这偏左偏右的两种思想。佛陀成道后对人生的说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而是发自一种缘起中道的思想。这种思想演为教说,救了当时的印度,也救了千万年后的我们。
在老子哲学中,“有”与“无”是核心思想之一,“有”和“无”不是孤立的概念,是一个整体的体系。他认为“无中生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是“有”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质,而“有”则是“无”变化的结果。二者密不可分,形成了宇宙的本源和本体。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追求“无”的状态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尊重自然,顺其自然,才能达到人类和谐共处的境界。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顶礼至尊诸圣为众生祈福:南无阿祖太上老君!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217《非常财富》非常道始一 第02820篇 阿弥闻道第980期 根据星云大师的《释迦摩尼佛传》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