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大脑供血减少所导致的疾病,其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疼、健忘等,并且与老年痴呆、脑梗死、帕金森等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相关,因此早发现、早防治是关键。
50多岁陈阿姨是一名退休职工,平时身体状况很好,而且喜欢外出活动和体育锻炼。最近1个多月,陈阿姨老是发作头晕,虽然每次时间不长,但是一发作就感觉天旋地转,好像要随时晕倒,刚开始陈阿姨以为是颈椎病发了,所以没有太在意。但是有一天起夜的时候,陈阿姨感觉自己眼前一黑,就摔倒在厕所,家里人发现后连忙将其送到医院。
医生第一时间为陈阿姨完善了颅脑ct,结果发现其虽然有轻度的脑梗死,但都是陈旧性的,而颅脑血管造影发现陈阿姨的大脑血供有明显减弱,而陈阿姨频繁的头晕、头昏都是因为大脑供血不足在作怪,于是医生根据陈阿姨的情况开具了相关药物,通过规律口服改善循环的药物后,陈阿姨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头晕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一、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特点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其作为生命中控制所有的生命运动,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根据统计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其消耗的氧气达到全身的23%,因此必须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才能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这也是为什么大脑血管极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脑供血不足的定义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和血流量减少,导致大脑因低血流量而引起全脑或区域性代谢障碍,进而引发波动性的脑功能障碍。脑供血不足是临床最常见的中枢系统疾病之一,特别是好发于中老人,根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存在不同程度脑供血不足患者的比例高达近30%,严重威胁中老人的生命健康。
在临床上,脑供血不足是一个经常被误诊或者忽视的疾病,这是因为在其早期阶段临床症状并不十分明显,许多患者仅仅表现为短暂的头晕、头昏、失眠等,对于日常生活影响并不大。但随着脑部血管狭窄的逐渐加重,患者会逐渐出现严重的大脑功能障碍,诱发血管性痴呆、帕金森、脑萎缩等慢性中枢系统疾病,有时甚至突发急性狭窄导致脑梗死,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甚至昏迷。因此针对脑供血不足而言,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二、脑供血不足的病理机制目前临床上对于脑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研究表明其可能与血管弹性、供血状态、血流变状态等多种原因相关。
1、血管弹性减弱
动脉是人体主要的供血系统,而给大脑供血的血管主要有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这两套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到大脑供血是否正常,而中老年人的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并且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影响下,导致动脉血管的弹性变差,并且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大脑供血减少,诱发脑供血不足。
2、心脏泵血减弱
人体所有的血供源头都是心脏的泵血,而老年人因为多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等,这些心血管疾病会直接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减少,从源头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3、血压波动
研究表明只有在收缩压维持在80-160mmHg时,才能保证大脑血流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而当收缩压小于80mmHg或者大于160mmHg时都会导致大脑供血减少,诱发脑供血不足,而中老年人多有异常的血压波动,如高血压、低血压等,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就会导致大脑供血减少。
4、血液流变异常
患有冠心病、脑梗死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疾病的人群体内往往存在血液流变异常,其具体表现为血液的粘滞度异常增高,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凝血物质含量较高,不仅严重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而且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等严重疾病。
5、营养不良
中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统的逐渐退化,其消化和吸收功能逐渐减弱,再加上部分老年人喜欢素食,对于必须的蛋白质、铁、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吸收不足,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这也会影响血液的载氧量,导致大脑供氧不足。
三、科学服用5种药物,积极防治脑供血不足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脑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则,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临床常用以下5种药物来改善大脑供血,保护大脑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自己的用药方案,并且规律服用。
1、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是临床常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的药物之一,其本质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内钙离子流入,快速缓解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血管供血,并且对于头面部血管作用尤为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氟桂利嗪可能导致腹痛、胃痛、恶心等胃肠道不适;其次,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肢体震颤、行走不稳等中枢系统不良反应;第三,极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异常;最后,极少数患者 对于氟桂利嗪过敏,容易诱发皮疹、哮喘、水肿等过敏反应。
2、胞磷胆碱
胞磷胆碱的本质是一种保护大脑细胞的药物,其不仅仅可以促进大脑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维持大脑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对于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异常具有一定作用,临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萎缩等多种缺血性脑供血病。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用胞磷胆碱后会出现失眠、兴奋等中枢神经功能异常;其次,患有癫痫的患者禁用,因为胞磷胆碱有诱发癫痫的可能性;最后,极少数患者服用胞磷胆碱后会出现肝酶异常增高,多无需处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3、银杏叶提取物
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种从中药银杏中提取的复合型化学药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扩张头面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脂、抗氧化应激等多重作用,是临床上治疗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耳鸣、耳聋等疾病的常用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在用药时出现胃痛、反酸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而且由于银杏叶提取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因此有极少数患者会对药物中的成分过敏,这类患者禁用。
4、甲磺酸倍他司汀
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病的常用药之一,其对于急性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耳石症等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以快速扩张大脑动脉,增加大脑供血,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改善血液流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胃出血病史的患者慎用,因为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其次,对本药物过敏的患者慎用。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药是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基本药物,常用的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并且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对于防治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对于胃肠道黏膜都有一定刺激,其中阿司匹林最为常见,这会诱发患者出现胃痛、胃胀、胃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胃肠道溃疡、胃肠道穿孔、胃肠道出血等疾病的患者慎用;其次,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皮下青紫、牙龈出血等表现,因此长期服用必须监测凝血功能,发现异常立刻停药。
四、总结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治脑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则,科学服用药物,积极改善大脑供血状态,保护大脑结构和功能是关键,临床常用氟桂利嗪、胞磷胆碱、银杏叶提取物等都是临床上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常用药,但一定要注意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建议有需要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其次,服用药物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生活习惯是减轻脑供血不足的重要措施,中老年人可以通过调整作息习惯、饮食结构等方法来改善血管状态,从根本上防治脑供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