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个府宅力压祁县乔家大院、太谷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的常家大院,成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是哪个府宅能让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堪称民间“紫禁城”?
是哪个府宅能以“皇城”命名?
跟随小探的脚步,一起去揭秘今天的主角: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大门
皇城相府,坐落于山西晋城,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是教导康熙皇帝35年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这座中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明清两代双城古堡,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皇城相府所在位置
金碧辉煌的御书楼、巍峨壮观的中道庄、府院连绵的斗筑居、雄伟险峻的河山楼,皇城相府真不愧是山西第一“豪宅”!
01
氏族发家史:从“煤老板”到帝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此恢弘的皇城相府也不是陈廷敬一人建成的。皇城相府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是明代风格,而外城却是清代的,为什么会有这样集明清两代风格于一体的建筑呢?这就不得不提陈氏一族的发家史了。
“煤老板”到书香门第
早在陈廷敬七世祖陈林当家时,陈氏家族就迁居于此地,那时还是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而这皇城相府所在的阳城北留镇,正好处于沁水煤田的南部。
陈氏一族以煤田发家,经过四代人的财富积累,陈家已经富甲一方了。
常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陈氏一族有了富足的生活,开始迈入仕途。
陈氏一族富而重学,对子弟严格要求学业,从第四代开始,就有进士出现,明清两代,甚至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而陈廷敬,便是陈氏家族的佼佼者。
明清陈氏家族进士、举人表
至此,陈氏一族完成了富商之家到书香门第的转变,并最终成为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
陈廷敬:康熙王朝的传奇人物
陈廷敬——康熙王朝一个无可避绕的传奇人物。他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是康熙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
而皇城相府的外城,就是陈廷敬主持修建的。
大学士第
相传,外城是陈廷敬为孝敬母亲而建造的“小北京”,让母亲年迈不能去北京却住在“北京”城里。
陈廷敬依皇城规制建造庭院,又仿皇宫建筑点缀其间,为避皇忌,将城内外城墙涂为黄色,称为黄城,后来,因康熙两次住进黄城,也就称为“皇城”了。
随着外城修建完成,皇城相府变成如今的样貌。府邸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虽比不上北京的紫禁城,但也不负“皇城”之名!
02
皇城之名,风水岂能有失?
古人立宅建屋,历来讲究风水,皇城相府堪称民间紫禁城,如此豪奢的城堡,风水肯定不容有失。
皇城相府俯瞰图
皇城相府坐拥樊山半腰,外环抱沁河,暗合《管子·相地篇》“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既能取水便利又不会被水淹,同时兼顾防御的功能,符合传统风水“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前有照后有靠”的思想。
皇城相府部分俯瞰图 由此可见皇城相府在樊山半腰
整个建筑群落靠山面水,依山而建,拾级而上,错落有致,府外青山绕城,绿水束府内街巷纵横,建筑鳞次栉比,景色步移景异,颇有种“人道我居城市中,我疑身在万山中”的代入感。
03
布局:遵循礼制,奠定家风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建筑的修建、装饰、数量、颜色等自然带有礼的成分,并且分出尊卑等级差异。作为山西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皇城相府在建筑的形制布局方面大有讲究。
皇城相府模型
皇城相府建筑群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整体是一个对称格局,外城陈廷敬的故居“大学士第”院落就坐落在外城中轴线上,近乎长方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同紫禁城中的中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一样,在内城中,陈氏祠堂也处于这一中心位置。体现出陈家人对祖先的重视。
皇城相府平面图,陈氏宗祠位于内城中心 陈廷敬故居大学士第位于外城中心
陈氏宗祠
皇城相府采用了明清时期传统的建筑方式——四合院,因为这种形制不论规模大小、布局繁简,看上去都规规矩矩、方方正正。所有建筑都沿着或明或暗的中轴线对称地铺展开去,“正”的规范当属礼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儒家向来以正人君子自居。孔子主张“席不正不坐”,更何况是偌大的院落。
皇城相府外城部分俯瞰图
世德院
总的来说,皇城相府的官宦宅邸和民居院落在建筑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严格遵循传统礼制。也正是这种严肃的布局,充满礼制的人居环境,影响着陈氏一族清正廉明的处事之道。
04
为何修建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
正逢明清鼎革的动荡之际,为保护亲族、躲避战乱,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造内城。
在内城中,不仅有堪比故宫的城墙,还有一座巍然耸立、高达百尺的建筑“河山楼”。
河山楼
河山楼名称是取“河山为囿”之意,是整个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
据史料记载,建造河山楼“石用三千,砖用三十万”,耗资甚巨。而且其建筑速度极快,只用了不到七个月就完成了高达百尺的主体工程,由此可见陈氏家族的财力以及当时形势的危急。
河山楼
这座河山楼在仅仅完成主体工程时,就遭到了战争的考验。当时流寇也许是知晓陈氏的富裕,大量人马直扑这个小山村,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躲入河山楼避难。流寇眼见楼高难以攻克,便恼羞成怒,焚毁周围房屋,并扬言要火攻河山楼,楼内村民从楼内汲出井水从楼上泼下,以示准备充分,不惧火攻。流寇围困日久,久攻不下,只得知难而退,撤兵而去。在之后的日子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着河山楼的坚固,数千百姓躲过了战乱。
屯兵洞,是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
除河山楼外,内城的防御系统还有屯兵洞。屯兵洞因地制宜,层层递进,隧道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其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出入方便。
最高的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与城外相对,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攻防兼备,独具匠心。
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设施,在今人看来真是难以想象,这座功能齐全的巨大堡垒,实在是佩服古人的智慧,也不得不佩服陈氏一族的财力,居然能把防御工事修筑得如此固若金汤。
05
功德牌坊:奉旨而建的荣耀
功德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为石质仿木形式,四柱三楼、斗拱四出,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雕琢精细考究。
最上方正中镌刻“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负责监察百官。
功德牌坊
“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其中最为显赫的是最下方正中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是陈廷敬当时历任官职的具体名称,也可以说是他的履历表,是他宦海浮沉几十年的功勋与明证。
功德牌坊
牌坊左右两侧分别刻着“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下方为亲族中的为官者的官职,这是家族的荣耀,更是族人的目标,不断激励着后人刻苦学习,为国效力。
06
藏在皇城里的博物馆
中华字典博物馆也叫树德院,位于内城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这里是陈廷敬曾祖父陈三乐的居所,现在是我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中华字典博物馆
《康熙字典》——三百年来,一直享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今天仍是学人们常用的工具书。其每字能详其声音、古训,皆先今韵而后古韵,先正义而后旁义,古文俗体无不备载。“字典”一词也自它而始,是以《康熙字典》堪称中华第一字典,而陈廷敬正是《康熙字典》最主要的编纂者,其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贡献,足以“立言”不朽。
07
康熙最后一副题字
在御书楼,还存有“午亭山村”的匾额(陈廷敬晚号为午亭)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这是康熙皇帝为晚年的陈廷敬所题,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肯定和评价。
午亭山村
陈廷敬20岁走出家乡的古堡,中进士、入翰林,一生升迁、调任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作为康熙皇帝的老师,是康熙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题字却最少的皇帝之一,能够把自己一生中最后一副题字给自己的老师,可见康熙皇帝对老师的敬重与感谢。
皇城相府
在这巨大的古堡里,即使百年时光流逝,曾经的繁华落尽,微微锈蚀的黄铜大锁、高大斑驳的城墙,也难掩这里曾经的奢华。走在石板路下,回望那些高大的城墙和独特的建筑,仿佛在述说着陈氏一族四百年前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