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作为印度最显赫的尼赫鲁家族三代总理,为何对中国态度始终强硬?

在提到印度的大多时候,国人都充满了不屑,甚至以“阿三”称呼对方。尤其是,在席地就餐、恒河污水、手抓食物、强奸女性和种姓制

在提到印度的大多时候,国人都充满了不屑,甚至以“阿三”称呼对方。尤其是,在席地就餐、恒河污水、手抓食物、强奸女性和种姓制度等方面诟病颇多。不过,这个国家的强大之处非常明显,比如软件产业全球领先、货币政策大胆透明、政府官员监管到位、社会变革迅猛高速、经济增长持续强劲和电影行业蓬勃发展。​

由于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和纠纷,中印之间始终心存芥蒂,两国关系也由战略合作伙伴降为合作伙伴。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去看待印度,今天先从认识尼赫鲁家族开始。​​​

为了抵制搬运和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是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特此声明,这篇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平台,谢绝其他任何形式的刊载。

在印度,尼赫鲁家族被视为最显赫的家族,祖孙三代都出任过政府总理,实现了近四十年的接班统治。不过,这个异常显赫的家族却似乎被人诅咒,每代人都以悲剧收场,类似于美国的肯尼迪家族。

1600年12月底,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东印度公司贸易特权,希望借此渗透印度的经济。随着莫卧儿帝国彻底衰败,随着英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这家公司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掠夺,转而企图控制这个东方国家。

东印度公司

1698年9月,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另颁特许状成立了“新东印度公司”,与原来的“旧东印度公司”经营不同的业务。直到1709年,随着安妮女王下令将新旧两家公司合并为“联合东印度公司”,从此长期把持印度的经济命脉。

1757年,英国对印度发起了普拉西战争,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殖民这个国家。面对外敌入侵,印度民众进行过短暂的反抗,但长久的松散状态导致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都严重不足,只能无奈接受了被殖民的命运。

自从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持续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为了扭转局面,他们从1781年开始贩卖鸦片,导致中国的白银储备迅速减少,极大地危及到统治秩序。

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开始禁止鸦片入境并且展开禁烟运动,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滩当众销毁。1840年6月,英国派出远征军侵华,直接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叩开我国门,使得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英国、法国和俄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对阵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双方在欧洲打得难解难分,归纳总结为狗咬狗一嘴毛。最终,协约国取得胜利,但也只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而已,各自国力都遭到了大幅削弱。

受此影响,英国已经丧失了对原有殖民体系的绝对掌控力,眼睁睁看着各殖民地揭竿而起却无能为力。作为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印度也在国大党的领导下蠢蠢欲动,企图赶跑英国佬谋求独立。

甘地出生于印度的高种姓家庭,一直接受良好教育并且在伦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他领导南非的印度裔人争取权利,还把印度教奉行的那种素食和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和《古兰经》相结合,同时吸收了梭伦和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1919年4月,英国统治者向印度的抗议示威人群开枪镇压,直接造成大约400人死亡和1300人受伤,史称“阿姆利则惨案”。谁曾想到,深受“非暴力不合作”影响的印度人竟然集体沉默,英国当局从此开始默许这项运动开展。

1920年8月,被誉为“圣雄”的甘地公开抵制英国立法机构选举,发起了全国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了加强影响,他还号召民众拒绝向英国纳税、上英国学校、进英国工厂和买英国商品,全面铺开各种抵制活动。

当时,英国本土经济衰落明显,印度的经济规模已经占到其经济总量的40%,事关整个国家的命脉。因此,贝尔福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手段予以应对,拒绝进行谈判与和解。在政府的残酷镇压下,此次运动逐渐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无奈之下只能主动终止。

甘地始终希望以“非暴力”的露水去浇灌独立的种子,可惜却屡屡碰壁受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着欧洲再次成为搏杀的主战场,英国被纳粹德国逼到生死存亡的地步,自然无暇顾及遥远的印度。

丘吉尔

英国首相张伯伦由于执行“绥靖政策”而被迫辞职,刚刚接任的新首相丘吉尔公开承诺:“在战后的适当时间,可以还给印度自由”。于是,印度开始全力配合宗主国,甚至将大量士兵送往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协同作战。

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二战的天平已经出现明显倾斜,以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为主的同盟国实现了由守转攻。在此背景下,英国首相丘吉尔意识到如果真让印度独立,那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将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于是萌生了悔诺的想法。

在纳粹德国投降后,自以为声望如日中天的丘吉尔宣布解散议会和战时内阁,准备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选胜利来继续执政。万万没想到,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竟以393票对197票的巨大优势获胜,导致他都没有机会参加完波茨坦会议便灰溜溜离开。

工党领袖艾德礼组阁出任英国首相后,面对战争后的创伤和废墟,坚决主张对内重建和对外收缩。因此,他并不反对印度谋求独立,甚至同意在1948年6月以前就能完成权利移交。

1947年4月,在英国末代总督蒙巴顿的主持下,关于印度独立的“印巴分治方案”出炉,将英属印度划分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建国,真纳成为第一任总统;同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建国,尼赫鲁成为第一任总理。

尼赫鲁和甘地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于1889年,和甘地一样都出生于高种姓,先后在英国的哈罗公学、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就读。“圣雄”卸任国大党主席后,转而负责精神层面的纲领性领导,推荐他继任成为国大党领导人。

尼赫鲁成为开国总理后,立志于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希望建成“有声有色”的国际大国。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大格局下,他以第三世界领袖的身份自居,不断倡导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一度在国际社会中左右逢源。

随着印度的国际地位抬升,尼赫鲁有些飘飘然和盲目乐观。在对华问题上,他表现得异常激进和咄咄逼人,坚持以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企图借机蚕食中国领土。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由于苏联坚持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错误路线,导致中苏关系迅速恶化。在此背景下,尼赫鲁更加忘乎所以,开始在边界问题上不断挑衅,甚至付诸军事行动。

毛主席深谋远虑,早就看穿了印度的魑魅魍魉,也看穿了尼赫鲁的不良居心。但是,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为了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他还是主张通过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议。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中国政府采取和平友好的方式,竟然助长了对方的嚣张气焰。在尼赫鲁授意下,印度军方不断在两国边境陈兵备战,而且有意制造摩擦和越界挑衅。

从1962年4月起,印度当局在边境推行更大规模的“前进政策”,挑起一次比一次大的武装冲突。无奈之下,毛主席决定“以打促和”,准备通过一场有限的自卫反击战来教训一下印度。

1962年10月,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双方剑拔弩张,谁也无暇顾及中印边界矛盾。当月20日,我军从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出击,在没有空军配合的情况下就击溃了印度的30万大军,达到既定作战目标后主动撤回。

随着战事失败,尼赫鲁在国内的声望受损严害,但并没有真正动摇其家族的根基。1963年,他在迷茫和沮丧中身患中风,第二年就带着无尽悔恨黯然离世,以一种“不完美”的方式告别了历史舞台。

尼赫鲁死后,独生女英迪拉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家族使命,成为新的当家人。其实,早在父亲当政期间,她便作为接班人参与了内政、外交、军事和党务,更在1959年担任了国大党主席。

1964年5月,夏斯特里接替过世的尼赫鲁出任印度总理,继续坚持之前的政治路线,还在有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上更加强硬。不过,他在出访苏联时却因心脏病突发而病故,由英迪拉·甘地继任成为政府总理。

英迪拉·甘地原名英迪拉·尼赫鲁,以婆罗门的高贵身份执意嫁给了拜火教的帕西人费罗兹·甘地为妻,从此便失去父姓改随夫姓。此举,使得她遭到了传统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只是碍于尼赫鲁女儿的身份才有所收敛。

英迪拉出任总理后,基本上延续了父亲尼赫鲁的内外政策,只是更加冒进一些。为了打压反对派势力,她甚至不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还派出军警去大肆搜捕,被史学家称为“民主建国后最黑暗时期”。

在标榜民主的印度玩强权,即便是尼赫鲁在世都行不通,更何况还是他的女儿。因此,随着1977年第六届大选中败北,英迪拉只好饮恨下台,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

由人民同盟、民众党和社会党等五个派别组建的联盟在执政后,内部之间矛盾重重,虽然合并重组为印度人民党,但依然没有弥合分歧。最终,引发了印度首个非国大党政府的倒台,成全了英迪拉·甘地重出江湖。

英迪拉

1980年,印度重新举行议会选举,英迪拉在辛格的辅助下重新出任总理。不过,她并没有汲取上次下台的教训,反而还变本加厉去推行高压政策,尤其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非常激进。

锡克人是信仰锡克教的人,属于典型的宗教型民族,最早属于印度教派的一个分支。在英国统治期间,他们认为自己和印度人地位相同,反正都得听命于英国人。

印度独立建国后,锡克人立即就沦为了少数民族,顿时感觉比印度人低一等。于是,他们积极谋求独立,最起码也要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因而长期都与政府唱反调。

对于这个不稳定因素,尼赫鲁政府一直没有想到解决办法,只好长期拖着。英迪拉上台后,对待锡克人的态度日益强硬,导致双方关系更加紧张。

1982年7月,锡克人聚集到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公开要求政府允许独立建国。这下,直接激起了印度教的强烈不满,双方开始了此起彼伏的对抗,甚至引发流血冲突。

1984年4月,英迪拉宣布旁遮普邦为“危险地区”,军方调动20万军队进入该邦维持秩序。作为回击,锡克极端派聚集数千名武装分子和数万教徒在圣地金庙,坚决与政府军进行对峙。

英迪拉政府拒绝谈判,下令军方炮轰锡克教的圣地金庙,造成近500人死亡和近5000人被捕,史称“金庙屠杀”。从此以后,她成为了锡克人的头号死敌,更成为了暗杀对象。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接受英国电视台的采访预约,准备配合对方拍摄纪录片。当天上午9时,摄制组导演乌斯蒂诺夫提前来到总理府外,布置准备并等候她出现。

英迪拉

英迪拉在几名安保人员的陪同下缓步走出,在通道竟然遭到两名锡克教卫兵的近距离击杀,身中30多发子弹倒在血泊中。当时,导演乌斯蒂诺夫就在现场亲眼目睹,据他事后回忆:

我先以为是爆竹声,随后才意识到是武器的射击声。

英迪拉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终因失血过多和伤势过重而亡。事发时,总统辛格正在中东访问,而长子拉吉夫正在加尔各答为大选准备,他们闻讯后立即赶回首都。

为了稳定局面,国大党迅速召开紧急特别会议,一致推举英迪拉的儿子为新总理人选。1984年11月1日,拉吉夫·甘地经议会投票后宣誓就任印度总理,开启了尼赫鲁家族的第三代统治。

英迪拉·甘地的遗体按照印度教传统举行火葬,沿途有40多万印度民众送葬。作为长子,新总理拉吉夫先围绕母亲的遗体绕行七圈,然后把用黄油浸泡过的檀香木火球虔诚放进口中,最后引燃了全部的檀香木干柴。

拉吉夫·甘地

拉吉夫·甘地在出任总理后,并没有纠结于家族仇恨和宗教矛盾,主张同锡克族进行和解,同时强调对话才是解决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唯一途径。很显然,他比母亲和外祖父都更加温和,也更加开明,积极推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和政治发展。

不过,由于仇恨的种子深埋已久,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根深蒂固,拉吉夫·甘地还是成为众矢之的。在位期间,他多次遭到各种极端势力的暗杀,长期处于危险之中。

1987年7月,拉吉夫·甘地访问斯里兰卡并签署了《关于在斯里兰卡建立和平与正常状态的协议》,从此陷入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的内战。之后,印度派兵以维和的名义进驻斯里兰卡,还多次同泰米尔猛虎组织发生冲突,引起了人民解放阵线的强烈不满。

1991年5月21日晚,拉吉夫·甘地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的斯克里伯鲁布德参加活动,浑身缠满炸药的泰米尔妇女佳雅特丽借献花之机近距离引爆。在他遇刺后,妻子索尼娅代表尼赫鲁家族继任成为国大党主席。

索尼娅和辛格

2004年,印度国大党通过大选再次上台执政,原本应出任总理的索尼娅却因为自己的意大利血统而放弃,转而推荐曼莫汉·辛格。之后,她主动辞去党主席的职位,推荐自己的长子拉胡尔接任该职。

2019年7月,印度国大党在议会选举中败北,仅仅获得52个席位,拉胡尔宣布辞去国大党主席一职。之后,他因为嘲讽人民党而被多名议员联合起诉,目前仍然担任国会议员。

拉胡尔

可以预见到,在印度未来的政坛上,拉胡尔将成为尼赫鲁家族新的领军人物。在对华态度上,他显得并不友好,甚至大放厥词“15分钟内击退中国军队一百公里”。不过,他究竟能不能延续权力,成为家族的第四代总理还有待观察。

欢迎关注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