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七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4-05 07:37:01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七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书法作品。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行书楞严经旨要》《书札》《草书太湖亭》《行书过从帖》《与颖叔帖》《与著作明府帖》《书湖阴先生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手迹(局部)纸本,横 29.9厘米纵119厘米,目前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是他去世前写的罕见王安石唯一存世书法作品,属禁出境文物,率性豪放,自然洒脱。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之一

此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作者时年六十五岁。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曹溶鉴藏。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之二

对于王安石的书法作品,相信很多的书友都没有见过,毕竟其传世作品真迹据说仅有一件,再者,王安石并非以书法闻名。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尤以其文学才华闻名全国,影响深远,但是他后来潜心抄经,也习得一手不错的书法。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之三

王安石虽然不以书法家著称于世,但是他的书法被“北宋四家”之首的苏轼称其书法为“无法之法,然不可学”。米芾说他学杨凝式,黄山谷说“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如此说来,王安石的书法确实有一套,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王安石这幅书法名作!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之四

王安石晚年专心研究佛学,率弟子著书立说,抄经和写之日日相伴,书法也是研修到了一定的境界,一般的说可是学不来。

这幅书法作品率性豪放,自然洒脱,其字体看起来像是抄经字体,但是又带有行书的笔意。整幅作品在布局上似乎有些打破常规,在布白擅不拘一格,率性洒脱,紧密处,横列部分,疏朗处,也不分横列。看起来会有些杂乱无章之感,但是却有立意高远之意。

其实王安石这幅书法作品真正亮眼的地方应该在其笔法结体上,其字所呈现的是一种罢官后的洒脱,无拘无束的自由之感,虽锋芒毕露,毫不拘谨,但是已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所以其字展示出了王安石的一个生活状态,反映出他晚年生活的欢愉。

王安石虽不以书法著称于世,但是他的书法还是得到不少书法名家的认可和喜爱,王安石曾临摹王安石的书法,多次下来,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还曾说自己的书法得王安石精髓。

有书法家曾评价王安石的书法具有颜真卿书法的真谛,但是并不是通过学习颜真卿的书法而得到的,如此一来,其书法境界立马大升,无愧于黄山谷所说的“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

据说,王安石有传世墨宝两件,一件《过从帖》在台北故宫,一件在上海博物馆,但是在台北故宫的作品,难以查阅,不知是否还在,所以严格来说,王安石书法作品真迹,仅此一幅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其作品不能出境展览的主要原因,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书法作品!

王安石的《楞严经旨要》有以下笔法特点:

一、“点”的用笔变化。起笔都作右下方向的落笔,但由于用力不同及切下后调整笔锋的动作不同,令此点千姿百态。如:同一个方向的长点,切下后折锋向下呈三角形的切之处。

二、《楞严经旨要》横画起笔也是千姿百态。例如,直面重成方口的“界”字,锋尖逆入横起者的“六”字;笔尖尖入继而中锋行笔的“无”字,逆入圆势随即翻笔拉出的“养”字。

三、撇捺笔画极其舒展,姿态各异。是王安石疾速用笔产生的意料外效果。

王安石对笔画的安排,不论横、竖、撇、捺,还是转折迂回处,都蓄意突出个人特色。米芾说:“文公学杨凝式,人少知之。”黄庭坚说:“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吴师道说:“公书字学王濛,要为萧散高远,非余人所可及也。”可见王安石善于撷取前人之长,融为己意,捉笔出锋,娴熟自然,以表达他炉火纯青的韵致和性灵的流泻。字距行距疏疏朗朗,气息畅达,线条的安排表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感,但纵敛自有分寸。

王书的结体,构架宽阔,清劲而峭拔,有“横风斜雨”的气派。他深知疏雅的气息必定要与简约的形质相匹配,好似几树疏枝,随坡种植,方能相映成趣。

苏轼对王安石的书法有精致的见解,曾有“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之语。所谓“无法之法”指的是作者总结他人之法,加以提炼,经过升华而达到“自我”的境界。至于说“不可学”者,是担心企图学王的人不能准确理解王书的“无法之法”,以至刻鹄类鹜。画虎类犬。

1949年春,王南屏携妻子房淑嫣和子女赴香港,经商之余继续购藏。他还帮助张葱玉、徐邦达等著名鉴定家收购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书画精品,并把这些宋元精品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台湾地区购得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时,王南屏的公司忽遭劫难,他信任的公司经理携巨款潜逃,为了公司信誉考虑,王南屏不得不出售部分书画藏品以填补亏空,同时宣布不再经商。

1960年代初,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出现在香港书肆,徐森玉、谢稚柳商议把它购回,即委托王南屏、徐伯郊跟进此事,最后为王南屏所得。此后因历史原因,此事不了了之。日本人曾千方百计要用重金向王南屏购买这套《王文公文集》,遭拒绝。王南屏说,这是中国的国宝,又有约在先,不管等到什么时候,都要把它送还。

1985年王南屏到美国进行心脏手术时不幸去世,享年60岁。2个月后,其遗孀房淑嫣和子女依其遗志,将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及南宋版《龙舒本王文公全集》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王南屏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朋友多,他的朋友遍天下,因为他乐于助人,天性幽默,被朋友们称为“开心果 ”。张大千、溥儒等都是王南屏的朋友,谢稚柳更是王南屏的表叔,他们来往颇多。

当年王南屏购得《楞严经旨要卷》时,因是王安石存世唯一书迹,世间颇多争议,他便携此卷去请张大千过目。张大千一见此卷,便开出5万美金天价要买,被王南屏婉拒。

溥儒当年一见《楞严经旨要卷》,便“惊讶为人间奇迹”。当时《楞严经旨要卷》是被旧报纸包着,溥儒便用自己一张未完成的画稿换下旧报纸。1981年,谢稚柳到香港鉴赏《楞严经旨要卷》时,发现了这张溥儒的未完成画稿,便补上了山水,并写有一段长跋。谢稚柳更邀请张大千也参与创作,把这幅画寄给张大千,请他补笔合作。这幅溥儒、谢稚柳、张大千三人合作的画一直在王家收藏着,据称,王南屏在世时一再嘱咐家人,他平生的收藏,将来皆可转售,但这幅画却“子孙永宝,不得转售!”

王有林、王南屏父子与其他同时代的收藏家族一样,将个人情感、家族收藏行为和家国情怀融于一体。这种江南地区的收藏活动从15世纪开始延续了500年,如今,王南屏的后代中也有从事艺术史和收藏的,这种自古以来的文人传统又延续了下去。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词典纲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书札》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书札》横27.5厘米纵21厘米。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题完力院壁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题完力院壁词典纲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书湖险獻生壁二首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书湖险獻生壁二首词典纲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草书太湖亭》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草书太湖亭》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初到金陵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初到金陵词典纲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送吴题道五首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送吴题道五首词典纲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惠崇书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惠崇书词典纲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词典纲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行书过从帖》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行书过从帖》亦称《奉见帖》纸本行书 横26厘米纵32.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安石的书法真迹确实传世很少,现存公认的真迹只有两幅,一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过从帖》,一幅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楞严经旨要》卷。从这两幅真迹来看,鉴赏观念不同,评价也就会截然相反。如果用传统的书法艺术鉴赏眼光,或者从世俗欣赏的喜好来看,那确实很难受到推崇和喜爱。

译文:安石启 过从谓必得奉见 承书示 乃知违豫 又不敢谒见 唯祈将理 以副颂盼 不宣 安石上 通判比部阁下

《过从帖》是王安石传世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宣和书谱》说:“荆公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未尝经意。”此说很有道理。在章法上,王安石确是率意为之,绝无矫柔造作的痕迹,这是作者法古而出新的重要标志。作品的字里行间,每每散发着浓郁的魏晋书家风气。

此贴是一则尺牍,乃是王安石给一位以比部郎中任职通判的朋友写的复函。王安石书法行笔大都很快,好似他的书法都是在大忙之中所作,难怪古人评价其书法“运笔如插两翼”。明人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甚至说:“作字不可急促。王介甫书,一似大忙中作,不知此公有如许忙!嗟乎,可怜!”但《过从帖》用笔却沉稳有力,笔笔到位、尽味,而节奏也较缓慢,没有丝毫乱字可言。其字重心一般落在右下方,做到了稳中有势,而纵列,除“阁下”两字外,明显右倾而左偏,确有横风疾雨之妙。

可见,“横风疾雨”确是王安石书风独有的特点。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游章象寺词典纲集》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游章象寺词典纲集》释文:岩谷寒更静,水泉清不摇。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致通判比部尺牍》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致通判比部尺牍》共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1个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通节奏丰富多变的,后人评王安石书法“横风疾雨”“率多淡墨疾书,未尝经意”,皆一语中的。致通判比部尺牍,这是北宋代表性文人王安石的书简。开头写道“安石 啓”,这是向友人表达自己的问候。王安石最初对于宋代的政治体系断然实行了全盘改革,淡墨,疾笔,从这疾风骤雨般的书法亦可以窥见到王安石不屈的意志。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与颖叔帖》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 《与颖叔帖》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与著作明府帖》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与著作明府帖》释文:荆公王介甫书。安石启:特枉营卫,殊阙从容,然慰久阔乡往之情多矣。宿寒,安否?明日傥肯顾一饭否?余留面叙,不宣。安石启上著作明府。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纵69厘米横34.5厘米。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4 阅读:657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