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欣赏关羽,答应其条件使其归降,后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执意离开,曹操虽答应放其走却不给过关文凭。
曹操与关羽之间的纠葛,可谓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曹操爱才如命,对关羽这位万人敌更是青睐有加。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曹操虽心有不愿,但在张辽的劝说下还是答应了。然而,当关羽决定离开时,曹操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曹操真心欣赏关羽的忠义和勇猛,从关羽归降后,曹操对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赏赐不断,甚至将赤兔马都送给了关羽。但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毫不犹豫地挂印封金,保护着两位嫂嫂离去,这让曹操感到失落和惋惜。
另一方面,曹操作为一方霸主,有着自己的政治考量。他不给过关文凭,默许沿途守将拦截关羽,既是希望关羽能知难而退,返回许都,继续为自己效力;也是想借关羽之手,处理一些他认为可能存在隐患的将领。在曹操看来,像卞喜这样曾经是黄巾党后投曹操的人,以及秦琪这样骄傲自大的将领,都不是完全可靠之人。关羽斩杀他们,既可以优化自己的队伍,又能让关羽欠自己一份人情。
然而,曹操没想到关羽的意志如此坚定,连续过五关斩六将,成功离开。曹操的这一举措,虽然在当时看来充满了算计,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关羽的复杂情感。既想留住关羽为己所用,又不得不尊重关羽的选择,这种矛盾的心态,也让曹操与关羽之间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二、曹操不给过关文凭的原因(一)内心不舍关羽离去曹操对人才的渴望可谓是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关羽这样的万人敌,在三国时期实属难得。曹操深知关羽的价值,不仅在武力上,关羽在汜水关秒杀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忠义上,关羽对大哥刘备忠心耿耿,对汉室江山也是一片赤诚。曹操曾不遗余力地想要感化关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金银珠宝相赠,甚至送上赤兔马。然而,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毫不留恋地挂印封金,保护两位嫂嫂离去。这让曹操深感失落,从内心来说,他实在不舍得关羽就这样离开。曹操原本期望通过自己的厚待,能让关羽回心转意,为自己效力。但关羽的决然离去,打破了曹操的幻想,他自然不愿意轻易地给关羽过关文凭,让他顺利地投奔刘备。
(二)欲借守将阻拦关羽曹操不给过关文凭,默许沿途守将拦截关羽,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一方面,他确实希望关羽能知难而退,返回许都。在曹操的构想中,关羽一行只有二三十个士兵,还有两个妇人,每到一个关隘,便会有曹兵曹将拦截,很难顺利通过。他认为这样或许能让关羽意识到离开的艰难,从而改变主意。另一方面,曹操想借关羽之手清理一些部下。
例如,守沂水关的卞喜,原为黄巾党后投曹操,曹操对其并不信任。而像秦琪,骄傲自大,是夏侯惇的爱将和蔡阳的外甥,若死在关羽手里,既能切断夏侯惇和蔡阳的关系,防止他们联合坐大,又能让他们将仇恨记在关羽头上。此外,还有一些能力平庸、非曹操嫡系且有各自势力的将领,如孔秀、韩福、孟坦、王植等,失之损失也不大。如果他们能玩阴的杀了关羽,那就更值了。曹操的这一算计,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可能让关羽回心转意,又能优化自己的队伍。然而,曹操没想到关羽的意志如此坚定,战力大爆发,连续过五关斩六将,成功离开。
三、关羽对无过关文凭的反应关羽深知曹操只是碍于约定放他离开,不好明面上扣留自己,所以故意不给过关文凭。而关羽对于曹操的小九九也心知肚明,因此也未向曹操求取过关文凭。在过东岭关时,面对守将孔秀质问,关羽回答道:“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孔秀让留下家眷为人质,关羽拒绝,拍马上去斩了孔秀,顺利过关。此后,在其他四个关隘的情况大概也是如此,都是关羽斩杀守将之后,强行过关。
关羽的这种反应,源于他的骄傲和对曹操的了解。关羽是一个骄傲的人,他不屑于求人。他明白曹操不给过关文凭的目的,是想让他知难而退或者欠下人情。关羽不愿意向曹操低头,也不想欠下曹操的人情。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沿途的困难,即使没有过关文凭,也能凭借自己的武力和智慧过关。
关羽也有恩必报,当他到了曹营,曹操遵守承诺,善待刘备的妻子,关羽便为他砍杀了颜良这样的大将来报答曹操。所以,如有可能,关羽都不愿意欠下曹操的人情。他知道如果向曹操求取过关文凭,就会欠下曹操一个人情,这与他的性格和原则不符。
此外,关羽始终没有相信曹操,他觉得曹操有可能会拒绝给自己提供过关文凭,所以,他才没有开口问,是免得曹操拒绝之后,这事传到其他地方,反而给自己增添麻烦。如果曹操拒绝给他过关文凭,那么他在沿途遇到守将时,就会更加难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且,关羽也不确定曹操是否会真的放他走,如果曹操只是表面上答应,而实际上暗中派人拦截他,那么他向曹操求取过关文凭就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意图。
关羽忠心于刘备,也就是刘家,他始终觉得自己就算投降了,也是向汉献帝,向刘家投降,不是向逆臣曹操投降,故他不归曹操管。而实际上,当关羽快要离开曹操的管辖地域时,他放松下来,坦言:“我不归曹操管,来去自由,哪里需要过关文凭?” 关羽的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坚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寻找大哥刘备,而不是在曹操的麾下效力。他不愿意被曹操的手段所束缚,也不愿意被曹操的人情所困扰。他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这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风险。
四、曹操的后续举动曹操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始终密切关注着关羽的动向。他深知关羽的能力和决心,也明白自己之前不给过关文凭的举动可能会带来一些后果。
当关羽一路过关斩将,快到汝南时,曹操意识到不能再任由事态发展下去。一方面,他担心关羽继续这样下去会斩杀更多的将领,引起更大的混乱;另一方面,他也考虑到如果关羽真的投奔了袁绍,那么对自己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于是,曹操派出使者送来出关文凭。这一举动,既显示了曹操的大度和惜才之心,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如果关羽能够记住这份人情,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对曹操有所回报。
同时,曹操还派出大将张辽拦住夏侯惇跟关羽的打斗。曹操深知夏侯惇是曹魏不可缺失的一员大将,如果他被关羽打伤甚至杀死,那将是曹操的重大损失。张辽的出现,及时阻止了这场可能发生的悲剧,也对关羽一路上砍杀将领之事进行了宽大处理,算是再卖了一个人情给关羽。
曹操的这一系列举动,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的深谋远虑。他既不想失去关羽这样的人才,又不想让自己的队伍遭受太大的损失。通过送出过关文凭和让张辽劝架,曹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关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为自己在未来的局势中留下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曹操的这些举动也并非完全出于无私。他仍然希望关羽能够记住他的恩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为他所用。毕竟,在三国乱世中,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而关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总之,曹操在关羽离开后的后续举动,既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用人之道,也反映了他与关羽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段故事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中的一段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五、风云背后的较量曹操与关羽在过关文凭这件小事上的较量,实则是三国时期复杂政治局势下的一场精彩博弈。这场较量不仅展现了两人的性格特点,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心思和处世风格。
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其行为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他不给关羽过关文凭,既出于对关羽的不舍,希望能借此留住这位猛将,又想借关羽之手清理一些他认为不可靠的部下。这种算计体现了曹操的权谋之术和对人才的复杂态度。他既渴望人才为己所用,又对人才保持着警惕和控制欲。曹操的行为也反映出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和狠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利用各种手段。
关羽则以其忠诚、骄傲和智慧应对曹操的挑战。他深知曹操的意图,却不屑于求人,凭借自己的武力和勇气强行过关。关羽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坚定信念,以及他作为一名武将的自尊和骄傲。他不愿意欠下曹操的人情,也不想被曹操的手段所束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目标。
这场较量还凸显了三国时期人物的处世风格。在那个战火纷飞、局势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努力。曹操和关羽的行为都是在权衡各种利益后做出的选择,他们的决定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三国局势的发展。
例如,曹操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送出过关文凭和派张辽劝架,既是为了缓解与关羽的紧张关系,也是为了在未来的局势中留下更多的可能性。关羽的坚定离去和对曹操的回应,则展示了他在复杂局势下的坚守和勇气。
总之,曹操与关羽在过关文凭一事上的较量,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它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格、处世风格和政治智慧,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