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晚,人民银行在官网上挂出公告,宣布从2025年1月1日起变更狭义货币(M1)的统计口径,通告原文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中国人民银行
2024年12月1日
这一公告并没有出乎我的预料。实际上,我在央行的第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点评的专栏文章中就提示大家注意央行在报告中的小作文——《专栏1 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的回顾和展望》。现在看来,那篇小作文就是暗示了M1的统计口径会发生变化。
关于M1的统计口径变化,粉丝问我最多的两个问题是:1,为啥要改;2,为啥之前M1不包含个人活期存款?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为了让金融统计指标更好地反应经济的实际情况。M1的意义是代表了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货币,随时可能会参与交易转化成购买力。M1的同比增速代表了经济氛围是偏冷还是偏热。
关于第二个问题,为啥之前M1不包含个人活期?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储蓄账户的活期存款依赖于存折,并不能直接用于商品交易,需要用存折从活期账户中提取现金再参与商品或服务交易。取现的过程就是储蓄账户的活期存款变为现金,现金就被统计在M0内,自然就包含在M1内了。
但是,随着储蓄卡刷卡交易,在线支付,电子商务等新兴事物的发展。目前,个人储蓄的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用于交易支付。所以,现在应该将个人储蓄的活期存款纳入M1的统计。类似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也是这个原因。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主要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账户结余和预付卡金额,这部分货币随时会转化为交易中的支付对价。
搞明白了M1统计口径的前因后果,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次改口径会给M1的统计数据带来多大的变化?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分别找到个人储蓄活期存款的金额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的金额。
个人活期存款的金额是比较好找的,我们可以访问央行的官网,在统计数据模块下找到2023年和2024年的数据。选择“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表”下面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然后点开html网页版本,如下图1所示:
图1
在图1中我们看到2个红色线框,上面一个就是个人储蓄的活期存款,下面这个“流通中的货币”就是M0对应的现金。但是我们在图1里无法找到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对应的条目。这是因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并没有存放在商业银行当中,而是被要求统一存放在央行。图1是针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数据,不包含央行的数据。
为了获取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的数据,我们需要找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同样是在2024年数据中,找到“货币统计概览”,再打开“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网页版,如下图2所示:
图2
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部分找到“非金融机构存款”,如图2中红线圈出来的部分,基本上规模在2.3-2.5万亿的水平。找到这两项数据,我们再把过去两年的老口径数据和新找到的数据累加,就可以得到新口径下的M1数据。我利用2023年和2024年前10个月的金融统计数据做出了2024年前10个月的货币统计数据,如下图3所示:
图3
图3中绿色的是M2同比增速,可以看到在6月见底后M2同比增速开始逐季度反弹10月已经达到7.5%,估计最后两个月还能往上努一努到8%左右。
蓝色线代表老标准口径的M1同比增速。在今年4月份跌入负值区间后连续5个月下跌,在9月份录得增速拐点,-7.4%。展望未来,老口径M1在流动性陷阱问题彻底解决前很难回到正数区间。
红色线代表新口径M1的同比增速,可以看到从趋势上看它和蓝色线的趋势是趋同的。都是前9个月持续下滑,在9月探明底部出现反弹。但是,红色线的波动区间要明显小于蓝色线。一月高点是3.4%,小于蓝色线1月的6%,9月的低点-3.3%,高于蓝线的-7.4%。另外,红线跌入负值的区间明显晚于蓝线,7月才跌入负值区间。展望未来,随着资产价格下跌预期的扭转,以及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的影响,个人存款的定期化趋势有望先于企业存款反转。所以,估计新口径的M1在明年上半年有望转正。
替换新口径后M1的体量显著增大,从63万亿增大到100万亿以上。而且由于加入了零售活期,M1指标对于经济敏感度的判断由过去单纯的生产型转向生产资产兼顾型。过去经济过热的时候,企业进行大量贷款、投资,活期存款总量会大幅提升。而现在零售的活期更多和资产价格走势有关,而且房市或者股市走牛时虽然活期占比会提升,但是总量变化应该不会那么迅速,毕竟住户部门创造信用,派生货币的能力较弱。所以,未来M1的同比增速可能会比之前温和很多。那么,过去用来判断经济过热和股市走牛的M1-M2剪刀差这一指标可能需要对应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