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舍弃半个河南,换来的却是灭国的结局,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荒唐劲儿。
商朝末年,纣王帝辛面对的是一个两头起火的局面西边的周国日益强大,虎视眈眈;东边的东夷叛乱四起,逐渐逼近商朝的心脏地带。
按理说,这种时候应该稳住中原,严防死守,可纣王偏偏反其道而行,把河南中部大片核心区域拱手“放空”,全力东征山东的东夷部落。
结果,周国的大军直接穿河南而过,兵临朝歌,牧野一战就把商朝送上了末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纣王赌东边,输了西边
纣王的逻辑很明确东夷的威胁比周国更大。
东夷在山东一带盘踞已久,一直是商朝的心腹大患。
早在纣王的父亲武乙时期,东夷就开始大规模反叛,甚至把商朝的势力挤出了整个东部边缘地区。
纣王一上台,发现东夷已经成了“家门口的老虎”,再不解决,连山东都保不住。
于是,他干脆放弃了河南大片土地,集中火力东征山东。
问题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西边的周国虽然当时还算不上“老虎”,但已经是一头耐心的狼。
纣王东征的时候,周文王在西边磨刀,韬光养晦。
等到纣王把兵力耗在东夷战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已经能带着战车三百、甲士四万五千,直接从河南“溜”到朝歌城下。
纣王显然低估了周国的战略耐心,赌错了方向。
2. 河南成了“无人区”,自己给自己挖坑
从考古和史书记载来看,纣王东征的代价之一,就是直接放弃了对河南中部的经营。
二里岗文化的核心区域——包括郑州、洛阳一线——在纣王时代几乎成了“历史空白”既没有商朝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没有周人的文化痕迹。
换句话说,这片土地在纣王后期已经失去了“人气”。
这就好比一座桥的中间段被拆了,东西两头的人想过去都得绕路。
河南中部是商朝的“桥梁”,纣王撤走这里的资源之后,直接导致了东西商军之间的联动断裂。
等到周武王从西边进攻时,河南这片“无人区”不仅没有任何抵抗,还成了周军的“高速公路”。
3. 东征东夷,是政治联盟的崩塌
东征的根本原因,其实还在于夷商联盟的彻底破裂。
商朝本来是靠拉拢东夷起家的,当年商汤灭夏时,东夷可是出了大力气。
到了纣王时期,东夷不但对商朝离心离德,还变成了商朝的敌人。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利益分配出了问题。
东夷和商朝的矛盾早在纣王的父亲武乙时期就开始了。
东夷认为,自己的地位被削弱了,利益被压榨了,干脆直接跟商朝翻脸。
而纣王一旦东征,就意味着彻底撕破脸,他必须用武力重新占领东夷的地盘,建立新的据点。
问题在于,这场战争的规模和成本太大了。
史书记载,纣王的军队一次东征就要在路上花6到8个月,动辄几十万人的兵力消耗,几乎把商朝的国力掏空。
虽然纣王勉强把东夷打服了,但西边的周人却因此捡了一个大便宜纣王的军队疲于奔命,商朝的国力严重透支,等到牧野之战时,商军已经被掏空了。
纣王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战略选择失误。
他一方面想消灭东夷,彻底解决商朝的“老问题”;另一方面却对周国的崛起掉以轻心,结果“东边打赢,西边丢命”。
这场东征,堪称一场豪赌,而纣王押上的是整个商朝的命运——输得彻底,也输得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