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鞭炮声在城市的上空此起彼伏,窗外闪烁的烟花在黑夜中勾勒出短暂的璀璨。
灯下,我习惯性地翻动着手中的相册,翻到儿时春节的一张合影,照片里的我是个充满笑意的小女孩,围坐在家人中间,那是归属感最强烈的时刻。
而现在,每年的除夕都是在这座城市的寂静中度过。
十年如一日,唯有这一年不同,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话语中充满期待和邀请:“回家过年吧。
母亲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我10年的春节习惯母亲在电话那头,语气和平常不一样,她的声音虽老却依然饱满有力,像是一次久违的呼唤。
自从丈夫去世后,我特别注重把春节留在城里,只为遵循母亲当年的一句话:“老四,女婿不在,以后过年你就别回来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习俗使然,影响着我的选择,也阻隔了我与家乡的联系。
但母亲现在打破了这坚守了十年的惯例,我的心中掀起了波澜。
虽已习惯城市的清冷与独自承受的年味,但内心深处仍藏着与亲人团聚的渴望。
在我沉思时,儿子抑制不住兴奋地打断了我:“妈妈,我们可以回去了吧?
丈夫去世后,我为何再没有春节回娘家过年?
丈夫去世后,生活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与光彩。
多年拼搏建立起的小家,在那一瞬间变得无依无靠。
婆家人的冷漠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孤单,独自抚养儿子,在都市中挑起一切。
每当春节来临,那些过往的热闹景象和欢声笑语都会在脑海中回荡,而母亲的一句话,让我下定决心不再回家。
我不怪母亲,她总是从她的经验和关心出发,觉得单身女儿回娘家过年或许不吉利。
我接受这个传统,也默默承受着其中复杂的情感。
但每次想起远方热闹的娘家,我心中难免有失落感。
每一个热闹团圆的除夕夜,伴随着的却是这份无法言说的孤寂。
儿子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打电话的这一天,也是我第一次从儿子的口中听到过去未曾提及的秘密:“其实这些年,舅舅姨妈们一直偷偷接济我。
他眼神诚恳,话语间带着感激。
不曾想,家那端的亲人们,一直以无声的方式在关心着我们这个残缺的小家。
我恍然大悟,也许母亲当年不让我回去并不是因为那些传统的讲究,而是为了不让我过多承担家庭团聚时带来的压力。
她知道我向来好强,落得孑然一身后,仍不愿让他人看到自己的窘迫。
母亲用心良苦,却又不愿以口号化的方式透露她柔软而深远的爱。
当家门再度为我开启,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我和儿子再次踏上离开十年的归途。
见到年迈的母亲,她眼中带着熟悉的光亮,手足间的一片温暖与亲情瞬间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缺。
亲人的接纳与相助,让我明白,即便不在身边,他们也从未搁置对我的挂念。
除夕当夜,在娘家的厨房忙碌中,我学会了放下那一份过度的自强与独立。
人生路上少不了风雨,而亲情的忍耐与张力总能缝补那些薄凉。
彼此相互依傍,才是家的真谛。
在娘家,我们并不富裕,但永远不乏温情。
原本以为已经习惯了的城市独居,总归比不上与亲人间细小而真实的幸福。
母亲的一份良苦用心,让我和孩子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曾听过一句话:“自强是好事,但在亲人面前,适当示弱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力求自立的过程中,我误解了母亲善意的初衷,而她始终是把爱藏在了行动后面。
当我重新回到家人怀抱,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我,仿佛从未经历那段分离。
这一次回到娘家,我无意中也完成了一场内心的和解,学会接纳亲情的付出,享受生活的赠予,珍惜彼此相聚的每一个瞬间。
我们在寒冷的假期里收获了久违的火热,照亮了每个新年的门楣。
愿我们每一个和亲人相处的细节,都能保持这份朴素与真挚,愿天下父母能健康长寿,静享岁月安康。
即便历经风雨,娘家的爱,始终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