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苏轼,一提到这个名字,你是不是就以为他是北宋悲惨的受害者,其实我们都被骗了!
在历史中,他不仅经历了无数风波,还在逆境中逆袭,成为史上最幸运的人。许多人只看到他的困境,却忽视了他背后所蕴含的机遇与智慧。
那么,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在这个充满误解与偏见的时代,他又是如何翻盘的?
正文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山,其家族背景尤为高贵,先辈为初唐大臣苏味道。
其父苏洵,曾因年少轻狂而忽视学业,沉迷山水之间,但在27岁那年顿悟后,勤奋攻书,尽管付出诸多努力,仍未能如愿以偿地考取进士。
苏洵并未因此灰心丧气,他反思失败原因,认为自身并非缺乏努力,而是少年时期基础薄弱,缺乏童子功。
于是,苏洵果断放弃科考,潜心钻研学术。
经过不懈努力,他的文章得以大放异彩,广受赞誉。在求学过程中,苏洵深感读书之重要,昔日的浪荡公子,如今已蜕变为“鸡娃族”。
每日清晨,天尚未破晓,苏洵便唤醒苏轼与苏辙二子,督促他们勤勉读书,从未中断。
他亲自为子女制定详尽的学习计划,严格监督执行,并每日认真批阅。在如此严苛的教育下,苏轼与苏辙兄弟迅速成长。
苏轼在幼年时期便展现出过人天赋,当其他孩童刚学会认字之际,他与弟弟苏辙已开始创作诗词。
苏辙比苏轼小两岁,其启蒙教育多得益于兄长苏轼。苏轼很快察觉到弟弟的非凡才华,苏辙不仅能够举一反三,对诗歌的理解力亦超乎常人,且异常刻苦。
这使苏轼感到巨大压力,时刻担心会被弟弟超越。为了保持领先地位,苏轼更加努力用功。
他们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及苏轼三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家庭私塾。
这个私塾的学习氛围远胜于普通私塾。在这里,父亲传授知识,弟弟陪伴学习,他们共同探讨诗歌,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此后,苏轼屡遭贬谪,但苏辙始终坚定地支持着他,上演了数十载的“疯狂救兄”剧目。
普通的手足之情,最令人担忧的并非“共度患难”,而是“同住一室”,特别是婚后的“同住一室”。然而,苏轼与苏辙婚后,却多次主动寻求同住一室的机会。
有一回,苏轼携家人搬至苏辙居住已拥有十余子嗣的家中,尽管房屋简陋拥挤,苏辙依然喜悦满满,深感“与兄长相伴,便是幸福”。
苏轼在弟宅中生活,却仍戏谑其居所破旧不堪,创作了名为《戏子由》的诗词,其中有言“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形容房屋狭窄移不开身。
苏辙非但乐享兄长吟喻自家房屋之作,且继续心甘情愿地照顾苏轼全家。这段深厚的手足情谊令人感到深深羡慕。
从小至今,苏轼与苏辙形影不离,宛若孪生兄弟。他们携手共赴科举,共同步入考场。
跨越千年时光,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他们考试结束后互相核对答案的情景,那该是何等温馨的画面!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竟然同时高中进士。
在苏轼与苏辙同登进士的那一年,他们的父亲苏洵因其文章声名鹊起,名震京师。
苏洵父子三人为苏轼的才华增色不少,从此“三苏”之名传遍天下。欧阳修阅览苏轼文章后,盛赞道:“此人文章,日后必独步天下。”
苏辙带给苏轼的好运远不止于此。苏辙仿佛是苏轼的福星,许多千古佳作皆因思念弟弟而成。
例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苏轼思念弟弟至深之时所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词句皆为千古绝唱。
此外,《满江红·怀子由作》中的“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等词句亦是如此。
更为惊人的是,苏轼甚至因一首赠予弟弟的诗而得以保命。1079年,42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政敌借其诗句大做文章,指控其“讽刺朝廷”“对皇上不忠”等罪名,苏轼因此被贬为囚徒。
在狱中,苏轼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加之对弟弟苏辙的无尽思念,含泪写下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狱中寄弟子由》中写道:“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表达出对弟弟的不舍以及期待来生的愿望。
苏辙读罢此诗,泪流满面,为救兄长,不惜冒死上书皇帝,甚至愿意用自身官位乃至生命换取兄长平安。苏辙的英勇举动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政敌王安石也为之求情。
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下,苏轼不仅免于一死,还在坐监103天后重获自由。
苏轼曾搬迁到苏辙居住处并与其家人共度时间。虽然那里条件简陋,但苏辙却陶醉于“与哥哥相处的欢乐”,无视其贫困。
针对这户人家的狭窄情形,苏轼即兴创作了一首诙谐诗——《戏子由》。在这首诗中,他描述了自己的困境:“平日静心研习经典,偶尔伸展困顿至途径房顶。
虽然如此,苏辙并不为此困扰,反而更加关照苏轼及其家庭。这种真挚的情感令人羡慕。
自幼至今,苏轼和苏辙如同双胞胎一样紧密相连。他们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共同面对挑战。
穿越千年的时空,我们似乎能看到他们在考试结束后相互核对答案的场景,那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们竟然同时获得了进士学位。
在苏轼和苏辙同时成为进士的那一年,他们的父亲苏洵因为其出色的文学作品而名声大噪,震动京城。
苏洵父子三人的才华使“三苏”之名传遍全国。欧阳修阅读了苏轼的文章后,称赞道:“这位年轻人的文章,将来必定会独步天下。”
苏辙给苏轼带来的好运远不止这些。他就像苏轼的幸运星,许多不朽的杰作都是因为思念弟弟而诞生的。
比如那首广为人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苏轼极度想念弟弟的时候创作出来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词句都成为了千古绝唱。另外,《满江红·怀子由作》中的“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等字句也是由此而来。
更值得称道的是,苏轼甚至因为一首献给他弟弟的诗歌而得以幸存。
1079年,42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政敌借机指责他“肆意讽刺朝廷”“对皇室家族不敬”等等罪名,导致苏轼被判为囚徒。
在狱中,苏轼预料自己即将辞世,加上深深的怀念弟弟,只能含泪题诗两首以示告别,其中一首《狱中寄弟子由》中写道:“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表达了对弟弟的依依不舍以及期待来生的心愿。苏辙读完此诗,泪如雨下,为了拯救兄长,他不惜冒险向皇帝上书,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官职甚至生命来换取兄长的安全。
苏辙的勇敢行为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政敌王安石也为他求情。最后,在众人的努力下,苏轼不仅没有被处决,而且在坐牢103天后重获自由。
王朝云,苏轼晚年伴游之人,以其年轻貌美的容颜与善解人意的性格深受其眷恋。
她比苏轼年轻 25 岁,在 21 岁为其育有一子,但不幸夭折在苏轼外放遭遇的颠簸旅程之中。然而,她并未因此怨恨苏轼,反而给予安慰,以免他因丧子之痛而受挫。
王朝云陪伴苏轼度过了漫长的十余载岁月,最终因病离世,临终之际,她深感愧疚,认为自己未能为夫君留下血脉。
这种愧疚源于深深的爱,因为爱,所以愿意付出所有,却仍觉不足,从而产生愧疚。由此可见,王朝云对苏轼的感情至深。
苏轼为纪念她,写下诸多诗词,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在《惠州荐朝云疏》中,他深情地写到:“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
在《朝云墓志铭》中,他赞誉王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如一。”
苏轼的前两任妻子使他更加坚信爱情的力量,而王朝云的出现,则使他对爱情的信仰更加坚定。
对于普通人而言,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已属难得,而苏轼却得到了三次这样的幸运。他生命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女性默默相伴,给予最真挚的关爱。苏轼无疑是幸福的。
通常情况下,男子的妻子贤淑,子女亦不会逊色。苏轼的几个儿子,不仅出类拔萃,而且才华横溢。苏轼曾在文中提及:“轼穷困,本坐文字。
盖愿刳形去皮而不可得者。然幼子过文更奇。”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落魄,主要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我原本想抛开一切,追求自由,但却无法做到。因为我的小儿子苏过的文章写得更为出色。”
苏轼的三子苏过,乃其与第二任夫人王闰之所生。苏过自幼便具有忧郁气质,极富敏感性,堪称天生的文人。
他 19 岁即高中举人,后步入仕途,因其诗文造诣深厚,被誉为“小东坡”。他著有《斜川集》20 卷及众多名篇,如《飓风赋》、《思子台赋》等。此外,他还擅长绘画,尤其擅长写意画。
政治活动家苏轼遭贬至海南时,家中妾室朝云离世,鲜有人陪伴照料。苏过毅然放下妻儿,随父赴海南。
当时的海南,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苏过肩负重任,照顾父亲的日常起居长达三年,期间常忍饥挨饿。尽管生活困顿,他始终坚守在父亲身旁。父子间的相处融洽,如同挚友。
苏过酷爱围棋,每逢对弈,苏轼便在旁指点,甚至一同钻研制墨技艺,险些酿成火灾。
若仅以苏过的才华评价苏轼,实属片面。苏轼的另外两位儿子同样出色。长子苏迈,由原配夫人王弗所生,26岁即高中进士,步入仕途,政绩显著。
次子苏迨,由继室夫人王闰之所生,24岁中举,淡泊名利,醉心学术,乃张载门下三大弟子之一。
苏轼堪称史上最幸运之人。他拥有完美的父母,成名之后仍视父母为偶像;自幼有天才弟弟相伴,共读共事;三位女性伴侣陪伴他走过生命的重要阶段,留下深情厚意的诗篇;更有三位优秀的子女令他引以为傲,皆具德才兼备之质。
反观现代社会,我们若能拥有苏轼那样的家庭成员,便应感激涕零。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外辛劳一天,回家却仍需面对家庭琐事的困扰。
而苏轼的境遇则截然不同:他历经磨难,一生曾17次遭贬,或在贬谪途中。
每当他回归家庭,或是回忆起任何一位亲人——无论是父母、兄弟、妻子还是孩子,他都会被无尽的温馨包围。
因此,苏轼成为历史上史上最幸运人,实属必然。
结语苏轼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富足和亲情的滋润。
即便身处逆境,只要有爱相伴,人生也能活得精彩纷呈。苏轼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不是那个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个被爱环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