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几个太扯的网络流传的历史谣言,实在是忍不了了

惜筠说历史 2023-12-23 16:02:07

近些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历史谣言,其中有的扯淡到,我以为但凡脑子正常一些的人,应该都不会信的,结果没想到信者众多。我平时对这种历史谣言一般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可是后来反复看到,还有人在我节目下留言。最近实在忍不了了,挑了其中几个来说一下。

第一个历史谣言:秦始皇登基诏书

也有人说这是秦始皇立下的誓言,原文看着特别霸气:“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这么中二的话,也不知道是谁写出来的。有人为了增强可信度,竟然说出自《史记》。你可别埋汰人家司马迁了,别说《史记》,你就算把中国所有的古籍都翻个遍,都找不到这段话。不仅历史文献没记载,连考古发掘也没有。

可以看下秦始皇时期留下的一些文字,比如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在一些地方刻石颂扬自己功绩的文章。所谓的“秦始皇登基诏书”的行文风格和秦朝当时的文风完全不一致,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这里面的词语:什么龙脉、龙魂、仙魔鬼神,这一看就知道指不定是出自哪本网文小说,这几个词秦朝时有没有都两说呢。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第二个历史谣言:大秦可以亡,华夏不能亡

话说秦朝在岭南驻扎有四五十万军队,为啥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这四五十万大军没有北上救援?有人是这样解释的:因为秦始皇给赵佗下了密诏,告诉他:“一旦中原有难,绝不可北上勤王,一旦大军北上,南中国将非华夏所有。大秦可以亡,华夏族群不能亡。”

之前网上还有说什么秦始皇尊重女性、主张男女平等之类的。唉,秦始皇现在都快成了被造谣的专业户了。

第二个历史谣言,我最早是在一位自称为“周子”的成功学大师口中听到的,节目底下还有一群人叫好,后来刷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视频,好多人还点赞、评论说这是真的。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是出自小说《大秦帝国》,我没求证,大家可以看下是不是。

这里我从历史学的角度聊一下,首先,这件事无论是从史书中,还是在考古发掘里,都找不到任何依据。它都不能说是古代的野史、民间故事,而纯粹就是现在某些人意淫、杜撰出来的。

其次,从事实上来讲,这个谣言存在史实硬伤。秦始皇在的时候,赵佗只是讨伐岭南百越的大军的副将,占据岭南后,也只是岭南三郡之一的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当时岭南大军的主将是屠睢,后来换成了任嚣。在行政上,任嚣作为南海郡的郡尉,还是赵佗的顶头上司。就算秦始皇写密诏,那也应该写给任嚣呀,他写给赵佗有什么用?赵佗他说话算数吗?赵佗他能做得了这个主吗?等后来赵佗能做主的时候,秦始皇都死了,他给谁写密诏去。

赵佗

第三,从基本的历史逻辑来讲,秦始皇没这么高的觉悟,他不可能说出:“大秦可以亡,华夏族群不能亡”这句话。在中国古代这种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之下,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他们首先要考虑的、要维护的,一定是自己一家一姓一王朝的利益,自己的王朝都没了,那要这天下、要这华夏民族还有什么用?

远的不说,咱就说清朝。戊戌变法的时候,维新派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守派攻击他们“保中国不保大清”,这句话极大地刺激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的统治阶级,为后来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可以变法,但前提是变法的结果必须得能延续清朝的统治。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变。中国可以亡,但大清绝不能亡,所有妄图颠覆我大清江山的人都得死。

而且你千万别说慈禧什么东西,能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吗?我告诉你,这和人没什么太大关系,古代所有的王朝在这方面都一个德行。个人再强也无法超越整个时代和历史大势,你不能要求他们有超越时代的认知,并且还身体力行。给秦始皇编造那句话的人,很明显就是在拿现在的人理想中的想法、观念,去强行揣测古人,这是不符合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的。

当时驻扎岭南的秦军为啥不北上?这都不用猜,《史记》里写的明明白白的。

因为任嚣和赵佗想割据自立,不想北上中原趟这趟浑水。秦二世的时候,任嚣病重,临死之前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之职,并做好了嘱托。赵佗掌握大权后,下令切断岭南通往中原的道路,逐渐诛杀秦朝所安置的官吏,换上了自己的亲信。等秦朝灭亡后,他还攻占了岭南的桂林郡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这才是历史事实。

第三个历史谣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这句话在某些网络平台上被追捧为,和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列的体现汉朝强盛的霸气宣言,所不同的是陈汤说得那句话是真的,《汉书》有记载。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这句话,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

有人还言之凿凿,说是出自汉宣帝的定胡碑碑文,可是历史上根本就没这么个东西,现在考古也没挖出来这么个碑。

这句话,我猜就是有人拿史书上的一些话自己攒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帝喾统治时期“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班彪给汉光武帝上书中有一句:“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有些人要是想弄些霸气的话,给汉朝增光添彩,满足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你就直接用原文嘛,也挺霸气的。你要是想自己编也可以,但是不能明明是你自己编的,却非得说是人家汉朝人说的,这可就不地道了。

第四个历史谣言:王莽是一个穿越者

说王莽是穿越者的这些人举了一些例子,你看这是出土的王莽时期的精密测量工具游标卡尺,比外国早了多少年;你看王莽的老婆竟然穿短裙,多么的前卫。

你再看,王莽改革的时候,将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不允许私人买卖,这不就是土改嘛;你还看,王莽下令由政府经营盐、铁、酒等,成立国营企业,另外,由国家来调控市场、物价,这是不是有计划经济的影子。

还有王莽曾下令四处追杀一个叫刘秀的人,这肯定是因为他知道日后自己会被刘秀推翻,所以提前准备。

这么多的证据,还不能证明王莽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吗?

我之前一直以为这就是个梗、开的玩笑、故意调侃着玩儿的,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竟然真的有不少人相信。有人早就辟谣过了,结果不仅没起到辟谣的效果,还被怼了。

穿越这个事儿本来就很扯,有些人给出的所谓的王莽穿越的证据更是扯淡。

那个游标卡尺呀,它就是个卡尺,哪来的游标呢?没有游标,靠什么成为精密测量工具呢?怎么就领先国外多少年了呢?而且我就奇了怪了,出土个这东西,怎么就成了王莽穿越的证据呢?又不是他发明的。

新莽铜卡尺

而且你去各大博物馆逛逛就知道,古代经常存在一些现代人意想不到的东西,难道制作那些东西的人都是穿越回去的?这证明的难道不是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吗?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兼具制冷与制热功能

王莽老婆穿的短裙,不是现在人们以为的那个短裙,甚至是超短裙。它就是不拖着地而已,长度一般就是到脚踝这里。王莽让他老婆穿短裙,不是有什么前卫的思想,而是为了体现他节俭,你看别的大官家里妻子穿的都是拖着地的长裙,而我老婆穿的是短裙,多省布料,多么节俭,从而给自己树立好名声。

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不允许私人买卖,这不就是西周的井田制吗?这恰恰证明的是王莽是以儒家的理想社会为蓝本对社会进行改造的。

还有由政府经营盐、铁、酒等,成立国营企业,由国家来调控市场、物价,这不就是汉武帝时期桑弘扬搞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吗?王莽就是有样学样,和计划经济有什么关系。而且盐铁官营,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开始搞了,难道他们都是穿越者吗?这些东西只要多看看史书就知道了。

认为王莽是穿越者的人有没有想过,你觉得古人实行的很多措施和现在非常相似,那是不是有可能是今天的人延续了或借鉴了古人的做法呢?换句话说,你和你爸或你妈长得像,难道是因为你爸和你妈随你吗?

还有说王莽曾下令在全国追捕一个叫刘秀的人,而且杀了很多个刘秀,但是没想到推翻他的刘秀比他小40岁。因此,王莽没找到这个刘秀。这纯粹就是胡说,王莽就没这么干过。他只杀过一个刘秀,而这个人之前叫刘歆,后来才改名为刘秀。

从改名到被杀,中间隔了将近30年。而刘歆和王莽的关系非常好,王莽肯定是知道他改名的,且有无数个机会,王莽要是穿越者的话,为啥不早动手呢?要等这么长时间,当时自己都快完蛋了才动手。而且王莽为啥要杀刘歆?是因为刘歆计划想杀王莽,结果事情泄露了,反而被杀了。

王莽是穿越者,这个可能就是当初有的历史爱好者,自己玩儿的梗,但是没想到后来被一群毫无历史知识和历史逻辑的人给当真了,以至于哪怕当初造梗的人和他们说,这是假的,他们都不信,都要誓死捍卫自己相信的这个。送给这些人一句话:你了解的知识越少、思维越混乱,越会觉得全世界到处都是未解之谜。

第五个历史谣言:终唐一朝,盛不及隋

这个谣言的意思是:整个唐朝即使在全盛时期,其国力也比不上隋朝。用的最多的证据有两个:一是,唐朝建立后一直在吃隋朝留下的粮食,吃了足足有20多年,也有说50年的,还有说100年的,越来越夸张了;二是,隋朝的人口是5000万,唐朝即使在全盛时期人口也不过才4100万而已。

由此得出结论:终唐一朝,盛不及隋;唐借隋运三百年,得了便宜还卖乖。唉,真的是哪朝哪代都有脑残粉。

咱们先说粮食吧。说隋朝灭亡后,唐朝吃了隋朝20多年的粮食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来自《旧唐书·马周传》里的一段记载:贞观十一年,马周给唐太宗上疏,其中说道: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你看马周都说了,西京府库里的粮食,最终为唐朝所用,现在还没有吃完。当时是贞观十一年,离隋朝灭亡将近20年了,所以唐朝吃了隋朝20多年的粮食,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了,这明显是对史料的误读,因为西京府库它就不是存储粮食的地方,里面没粮食,而是存放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马周的意思是说隋朝留下的文书、财物、兵器等,现在还在继续用着,而不是一直吃着粮食,还没吃完。

至于说是吃了50年的,应该是出自《贞观政要》的一段记载,贞观二年,唐太宗对王珪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唐太宗

这其实也是对史料的误读。首先,“得供五六十年”的意思是,当时隋朝存储的粮食在正常情况下,能够供给天下吃五六十年,它只是个模拟换算,并不是后来唐朝真的吃了五六十年。而且算出来的这个结果也不一定准,史书看多了就知道了,古人在这方面往往就是凭感觉估算,并不精确。

其次,根据上下文就知道,唐太宗说的这个“比至末年”,不是隋朝末年,是隋文帝末年,此后隋炀帝还统治了13年多,他在位期间奢华无度、四处巡幸、修宫殿、开运河、三征高句丽,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此后战乱不断。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隋文帝所储藏的这些粮食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呢?

隋炀帝

另外,以古代的粮食储存技术,啥粮食能存储20年、50年不坏呀?放了几十年的粮食你敢吃吗?

现在说隋唐的人口,在能查到的历史记录中,隋朝人口的巅峰时期是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根据《隋书·地理志》的记载,全国有人口4600多万。唐朝人口的巅峰时期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根据《旧唐书·玄宗纪》的记载,全国有人口5200多万人。

史书记载的人口并不是当时的真实人口,因为有不少的瞒报、漏报的现象,还有依附于门阀士族的部曲、奴婢,还有匠户、乐户、佃农等等很多没有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根据一些著名的人口史学家,比如王育民老师、葛剑雄老师的估算,隋朝巅峰时期的人口有5700多万人,唐朝有8000多万人。

因此,无论怎么算,唐朝都比隋朝人口多。

所以,“终唐一朝,盛不及隋”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都作为大一统王朝,隋朝统治时间不过38年,而唐朝的统治时间却长达289年。从正常的思维去想,隋朝的国力也不可能会比唐朝强。

第六个历史谣言: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80%,当然也有人说是60%的

宋朝的经济的确很发达,但是说它GDP占当时世界的60%或80%,这就有些过分了。我当初看到这种说法时就很怀疑,因为它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宋朝的时候,虽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是中国仍然属于农业社会,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当时的统计口径与统计能力,怎么去计算GDP呢?而且计算占比的话,还要算出全世界其他地方的GDP,可是其他地方也面临着同样的计算问题呀。

当然,也有学者尝试着突破困难,计算过宋朝的GDP。比如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代表作《世界经济千年史》。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60%或80%的这种说法,可能就是对这本书研究结果的误读。

在这张表里,78.9并非是百分比,而是公元1000年的时候,亚洲(不包括日本)的GDP为789亿国际元,但这也只占世界GDP的67.6%。

而如果只算中国的话,就只占22.7%了,且这22.7%不只包括北宋,还有当时与北宋并立的辽朝、西夏、大理等国。

安格斯•麦迪森的这个结论一出来,当时就遭到了一些中国经济史学家的批评,理由就是:在18世纪以前,无论中国或欧洲的GDP都无法精确计算,而且安格斯•麦迪森也说这个研究有不少猜想成分。

另外,中国史书中关于经济的相关资料本身就存在不精确、模糊的成分,研究者在换算、推算、估算的过程中又容易出错。

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会比较清楚这一点,如果完全按照史书中所记载的经济数据进行计算,而不加考证和辨析的话,得出的结论会很不合理。比如按照《宋史•食货志》的某些记载计算,与现在相比,划定同样的国土区域,北宋某段时期的全国耕地总面积,比现在的耕地还要多不少。

学者要是只依据这样的资料来计算,即使能算出GDP,它的准确性又有多大呢?因此,宋朝的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发达,这个是学界公认的,但是它的GDP是多少?以及在世界上的占比是多少?绝大部分学者都没有准确的数字。

网络流传的历史谣言真是不少,我实在是辟谣不过来,所以只挑了其中6个我实在是看不过去的讲了讲。本来还想讲讲围绕着《永乐大典》产生的一系列谣言,我觉得这个谣言的可笑程度、扯淡程度,在我讲的这些谣言里,能与之一战的就只有王莽是穿越者了。但是这个谣言辟谣起来有些复杂,我之后会单写一篇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