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正在消失的“野味”,曾泛滥成灾逮不完,如今吃一口牢底坐穿

星期九的北风 2024-11-10 09:11:01

曾经“野味”几乎等同于舌尖上的狂欢。

田间地头、山林溪流成了人们获取“野味”的狩猎场。

而如今这些曾经唾手可得的“野味”却逐渐消失。

甚至成为了“牢底坐穿”、受法律保护的“珍稀物种”。

从“野味”泛滥到如今的踪迹难觅。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危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转变?

老一辈人常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谚语,描绘了曾经农村地区野味资源的丰富,也暗示了当时人们获取野味的轻松随意。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野味无疑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人们对自然的索取也更加直接。田间地头,山林河畔,都是获取野味的天然猎场。

孩子们抓青蛙、掏鸟蛋,大人们设陷阱捕猎野兔、野鸡,这些都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彼时,人们对野味的获取几乎没有限制,也缺乏保护意识。

河南老汉因捕猎白冠长尾雉而入狱的案例,以及浙江农民因捕捉虎纹蛙而获刑的事件,都暴露出过去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知空白。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即使是“三有动物”(有益的、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也常常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然而曾经的“肆意捕猎”已经为今天的“野味消逝”埋下了伏笔。

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对野味的依赖程度较高。

加之当时环境条件相对良好,野生动物数量较多,人们更容易获取野味,也未意识到过度捕猎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曾经的“野味盛宴”逐渐走向尾声。

“野味消失”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结果,而是环境变化、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以麻雀为例,曾经“人人喊打”的麻雀,如今却在农村地区销声匿迹。

这并非因为人们不再捕猎麻雀,而是因为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麻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曾经叽叽喳喳的麻雀,如今却成为需要保护的物种,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野鸡,曾经是农村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如今也因为过度捕猎而数量锐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鸡肉质鲜美,曾经是人们追逐的野味,但正是这种“美味”,导致了野鸡的生存危机。

如今即使在一些野鸡数量较多的地区,人们也不敢随意捕猎,因为法律的红线已经划定,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虎纹蛙,在农村的水田里随处可见,如今却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过度捕猎是虎纹蛙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

早些年人们对虎纹蛙的捕猎几乎没有限制,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即使在一些偏远地区,虎纹蛙也难得一见。这再次印证了过度捕猎对野生动物的毁灭性打击。

野兔,是田间地头的常客,如今也变得稀少。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导致野兔数量减少。

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野兔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加上曾经的过度捕猎,使得野兔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如今野兔也成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法律的保护。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

这些“野味”经历的命运转折,映射出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日渐觉醒。从过往的无度捕猎到如今的积极保护。

人们逐渐意识到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可或缺性,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实则是在守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法律法规的完善,也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曾经的“野味”变成了如今的“牢底坐穿”,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

野鸡、青蛙、野猪、娃娃鱼、麻雀、野兔……这些曾经的“野味”,如今或受到法律保护,或数量锐减,它们的命运变迁,正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缩影。

我们不能再以征服自然的姿态对待野生动物,而应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与自然和谐共生。

曾经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停留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阶段。野味,不过是自然馈赠的众多资源之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过去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导致了对野味的滥捕滥食。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觉醒,我们对野味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野猪数量的激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野猪被踢出“三有”名录后,虽然可以合法捕猎,但具体的捕猎方式和管理措施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人类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野猪泛滥成灾,破坏农作物,甚至伤人,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扰。

如何有效控制野猪数量,既保护生态平衡,又不损害人类利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野味消失”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从曾经的“征服自然”到如今的“敬畏自然”,我们对自然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捕猎行为的打击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遗产。

本文信息来源

中工网2021.3.1——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流向餐桌成野味

环球网2020.2.13——《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提速 打击滥食野味,严些,再严些

文/编辑:Likkke

0 阅读:8

星期九的北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