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场关于"海王医生"的桃色风波,竟会撕开学术圈最肮脏的遮羞布?
中日友好医院肖飞医生出轨丑闻尚未平息,其出轨对象规培医生董袭莹的毕业论文抄袭案,又掀起滔天巨浪。
更令人愤怒的是,被抄袭的竟是一名双耳失聪的残疾学生用命拼来的科研成果,而这场掠夺背后,疑似站着一位高校教授的亲姑姑。
最初,引爆舆论的是一段北大博士的爆料视频。
镜头前,他抖出一份触目惊心的查重报告:董袭莹的毕业论文与北京科技大学一项专利文献重复率高达25%,核心数据部分几乎原封不动照搬。
而这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赵基淮,是一名靠助听器才能勉强交流的听障学生。
据知情者透露,这是个来自贫困家庭的残疾男孩。
他每天实验室熬到凌晨,用手语和文字反复确认实验细节,别人三年完成的课题,他花了整整五年。
可就是这样浸透血泪的成果,却被轻飘飘地复制粘贴进了别人的毕业论文。
随着网友的深挖,一条学术权力的灰色链条,逐渐浮出水面。
董袭莹的姑姑班晓娟被指认是北科大教授,而赵基淮正是她带的研究生。
更讽刺的是,班晓娟作为专利第二发明人,本该是学术诚信的守护者,却疑似默许亲侄女剽窃自己学生的成果。
有校内人士透露,赵基淮曾因"数据需要复核"被延迟毕业。
如今看来,这场拖延极可能是为董袭莹的抄袭争取时间窗口——毕竟专利公开后,抄袭就再难掩饰。
事件曝光后,北科大校方回应"正在调查",但网友的愤怒早已燎原。
在#学术妲己这个词条下,有人晒出董袭莹的奖学金证书和学术会议照片,质问:"这些镀金履历里,有多少是偷来的人生?"
更多人为赵基淮鸣不平,为董袭莹的丧尽天良义愤填膺:
“当健康学生都在抱怨科研压力时,这个听不见仪器警报声的男孩,要付出多少倍努力才能保住实验数据?”
“他的助听器可能听不见别人的嘲讽,但一定听得到公平破碎的声音。”
这场剽窃丑闻,也撕开了学术圈最隐秘的伤疤——学阀世袭。
就像网友调侃的:"以前只知道财产可以继承,现在连学术成果都能家族内流转。"
当教授亲属轻松获得论文挂名,当寒门学子熬夜做的数据成了关系户的嫁衣,我们不得不警惕:高校正在沦为学术近亲繁殖的温床。
更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赵基淮的遭遇绝非个案。
多少普通学生被迫"自愿"转让成果?
多少导师把课题组变成家族作坊?
这次若不是"海王医生"意外翻车,这颗学术毒瘤还要隐藏多久?
有人追问班晓娟是否参与其中,更多人把矛头指向董袭莹:"就算姑姑给机会,亲手复制粘贴的,难道不是她自己?"
从抄袭决策到答辩通过,任何一个环节的良知都能阻断这场掠夺,但她选择了全程沉默。
或许,这就是学术圈最残酷的真相。
有人真的见过凌晨四点的实验室,有人只是把别人的黑夜P成自己的勋章。
目前赵基淮尚未公开发声,但知情学生透露,他正配合学校调查。
这个细节让人心酸——受害者反而要自证受害。
这让人想起《狂飙》里那句台词:"好人得证明自己是好人,坏人只需放下屠刀。"
此前,极目新闻记者拨通了北科大纪委电话,工作人员表示"会依法依规处理"。
但公众要的不只是个案追责,更是机制反思。
如何阻断学术权力的家族化?怎样保护弱势学生免受隐形剥削?
眼下,教育部正在严打学术不端。
不知此案是否能成为试金石,我们又是否能让一个双耳都患听力障碍的青年,听见正义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