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出游,从布泉乡岑山村的古对路口沿着乡村公路进发,目的地是走隆天路,然后沿着隆天路到达天等县进结镇的高州村,探访壮族领袖侬智高后裔故地,了解一下都结土州的起源地。顺着小路走至红光村,来到一个叫罗屯的地方,没想到摩托车油耗尽索性就停下脚步在罗屯走走。

罗屯,靠近红光村,本以为是红光村的辖地,没想到罗屯是同乐村的辖地。同乐村,上次发表过文稿就不再多写,本文就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小山村。罗屯,本以为这里的村民都姓罗所以才叫罗屯,没想到罗屯的村民姓黄为主,同时还掺夹一些姓氏,不过都是以黄姓为主。同为黄姓,跟村民聊起来就有很多的话题。

罗屯说大不大,也就20来户人家,不过山多地少的小地方能够容纳20多户人家的山坳,在当地来说绝对是个大地方。从岑山村的古对路口一路到罗屯,经过无数个山坳,有的说无人区,有的也就一两户人家,即便来到红光村的村部都不足10来户人家,来到20多户人家的罗屯,就好比如来到大地方一样的感觉。

罗屯有20多户人家,想来这里应该有商店,因为摩托车没油,想来有商店应该有汽油,即便没有汽油出售,寻求村民资助想来应该可以。罗屯上逛了一圈竟然没找到商店,在布泉已经填饱肚子,招商点并不是给人充填能量,而是给交通工具补充能量。没有商店,内心想着将摩托车停在罗屯,找村民帮忙拉到都结,带点汽油回来再继续赶路。

逛着逛着看到农户里有几个村民聊天,索性就走进去打听一下商店的事情,村民说有商店,不过老板外出不开门。村民倒是非常的热情,说要是肚子饿可以在家里吃顿饭,我谢绝村民的好意,就是愁着摩托车没油。村民得知我的希求后非常的慷慨,从自家的备用汽油给我使用。正当给村民油钱时犯难了,村民不是做生意的不知道需要多少钱。此时有位村民说商店平时都是15元一瓶,把汽油装满瓶钱就好算。

就是上图的这户人家为我提供汽油,身在山村,能够得到村民的帮助感到非常的幸运,不仅如此还得知这里都是大部分都姓黄,村民还开玩笑说500年前还是一家人。同为壮语区,用方言交流勉强说得过去,就用当地的俗话,10公里外变音,30公里外需要翻译,罗屯亦是如此,尽管都是壮语,但交流起来有点吃力,好在现在普通话普及,壮话沟通不了的就用普通话。

跟村民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我们黄姓,尽管我们的落业始祖不同一支,但再往前不是共同祖先也是有着非常大的渊源。聊到生活,这里能够穿暖吃饱有地方住,但经济来源单一,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挣钱,留下的则是岁数大点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小孩则到镇上或者县城读书。同时又聊到扶贫搬迁,有位村民开玩笑说知道有扶贫搬迁,当年就不干的这么拼命,住上楼房不能评为贫困户,好吃懒做的村民住的是茅草房被贫困户,就到县城安置,分到房子,有些还保就业。贫困户搬走后原本就宁静的山村现在更加的宁静。

20多年前罗屯周边的红光村,同乐村人口流失不是很严重,学校还正常办学,2015年之后人口逐步向外流失,小学已经停办多年。山村里没有小孩,没有年轻人就意味着没有青春和活力,没有青春活力就凭几位夕阳红劳动力喊着乡村振兴的口号确实有点不符。不过村民不外出不行,罗屯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小村,但这里缺乏水源,靠天吃饭的宽阔土地遇上旱季也是颗粒无收,颗粒无收的日子只能靠外出挣钱的年轻人填补颗粒无收的窘境。就比如今年,已经干旱近半年,玉米苗已经枯死,如果没有外出挣钱的劳力,村民只能寻求救济。
不过以当前的社会,饿死肯定没有,不过病死都觉得正常。医疗合作400元不多,但对于贫困山区的村民来说400元足以保证全年的口粮,村民即便参加医疗合作,但还是过着小病靠忍,大病看命的生活。离开罗屯时蹭一顿饭,然后继续向目的地高州进发,本想去陇荣看山寨,到陇荣碰到白事就返回,希望下次再次来都结,能够目睹一下陇荣石头城。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