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声势浩大的短剧春节档,怎么悄悄收场了?

影视观察家 2025-02-16 20:55:52

这个春节档,有人欢喜有人忧。

去年全年票房未到及格线,业内人士几次喊出救亡图存口号的电影行业支棱起来了。春节档总票房破亿的同时,《哪吒2魔童闹海》正在刷新多项影史记录,相信有了这个开门红,今年的电影市场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而被寄予厚望的短剧春节档,却显得有些静悄悄。根据统计仅仅1月下旬就有近2000部短剧上线,换言之每天上线的短剧数量多达上百部。但题海战术并未能催生出第二个《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今年最火的几部短剧《夫妻的春节》《老千》《好孕攻略》等,影响力也仅仅局限在特定圈层。

仅仅一年而已,观众的爱就消失了吗?

短剧春节档 全方位卷起来

也许短剧行业还没有到谈“档期”的时候,但去年《八零后妈》的成功确实让行业对春节长假充满了期待。加之从1月初的外部环境来看,电影行业因去年的总票房不佳士气受损,而长剧集早已不足为惧,叠加“史上最长春节假”的buff,2025年的春节,短剧行业全方位地上强度了。

数量方面自不必多说,从诞生之日起短剧就是靠着更精短的体量与更极致的情绪刺激,在长剧夹缝中杀出一条新路。但也必须承认早期短剧总与“土”“low”等负面词汇划等号,而伴随着行业发展及政策介入,今年的短剧春节档在质量方面再上台阶。

或许你的记忆还停留在“几万块十来天生产一部短剧”的时期,但行业早就今非昔比,制作成本在百万左右并不稀罕,很多短剧的规格甚至直接比照着行业顶配来做。媒体新声Pro报道,听花岛提及制作短剧《暮雪倾城》的不惜成本时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要找到最好的貂皮,突出服装的质感;其二是自己造雪,加强氛围感与沉浸感。

所有团队都在大规模投入都在不惜成本,即使头部如听花岛也感受到压力。“要求妆造团队不能再对标任何长剧,要发明出电影和长剧都没有的妆容来。”

影视观察家则从熟悉的承制公司处了解到,如果说两三年前甲方的需求是“你把时间给我抢出来,内容差不多能看得过去就行”,现在则是又要质量又要速度,并且希望他们“别总照本宣科,有点自己的想法和发挥”。

卷生卷死的背后,一方面是行业竞争之激烈导致生存变得更艰难,特别是平台也开始纷纷下场,短剧这碗饭越来越不容易吃到了。

另一方面,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年是第一个所谓的“短剧春节档”,《八零后妈》的成功犹如昨日,谁都想成为下一个《八零后妈》。

根据档期特点与公司所长,各家在短剧春节档的打法也略有不同。

《送财童子》《团团圆圆》《寻福满门》等短剧,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专门为了“春节”所打造的,内容以合家欢为主,有喜庆团圆的特点;还有一部分公司则是按照自己平时的节奏来,比如听花岛的《声声相许》,红果的《我的人鱼夫君》等等,但还是如前文所说,虽然内容和类型按照既有节奏,但质感和演员盘子方面却是有所提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平台也加入了今年短剧春节档混战。优爱腾芒抖快红B甚至淘宝、美团、拼多多都推出了相应的短剧春节档页面,其中以抖音声量最大,毕竟人家本身就是靠短内容起家的,依托整个大平台的生态优势集体作战。

爱奇艺则是长视频平台中拥抱短剧最彻底的那个,28部短剧轮番轰炸;新晋的小红书虽然上新数量不是太多,但人家搞了双语字幕,照顾tiktok流亡者们。

爱是会消失的,对吗?

卷质量、卷类型、卷妆造、卷演员盘子,现在的短剧早就不像刚诞生那般野生野长。但今年平台们寄予厚望的短剧春节档在质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为何静悄悄收场?或许与内部及外部两大原因有关。

虽然有人认为电影与短剧的受众是两类人,今年电影春节档的大爆对短剧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也谈不上抢用户。但必须承认的是无论哪种文娱产品,想要实现“破圈”“爆款”就一定不是依靠既有受众,而是要通过路人盘实现。

路人的选择标准是什么?是社交货币的流向。

去年《八零后妈》的火不止有短剧受众的托举,而是因为它靠着“复古”“反套路”迎合了社会情绪并被广泛讨论,从而吸引路人去追剧,以防止自己在社交中没有社交话题。而今年社交货币流向了《哪吒2》,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做观影决策时有滞后性,会先等口碑发酵,而《哪吒2》在第一波口碑起来后,越来越多路人买票进场,于是形成了现在这个强者恒强的局面。

再加之《哪吒2》的票房不断刷新影史记录,甚至可以与海外电影掰手腕,观众在其中又得到了一重隐秘的、属于集体主义的快感,“不是单纯看一部电影,而是帮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向全球证明自己”,这种宏大叙事加诸于身更容易催化路人的热情,而同期的短剧则很难来通过这种方式撬动观众。

再说内因,如今的短剧品质感越来越好,有些短剧的画面和投入甚至不输长剧集。这是好事,也是双刃剑。

当初人们被短剧迅速捕获,一方面因为它足够短平快,比起磨磨唧唧好几集还没点实际进展的长剧集来说,给与观众的情绪爽点更密集更直接。另一方面,所谓的土和low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在内容上更出其不意更极致,那些看似荒谬的情节反倒让吃惯了细糠的观众觉得新鲜。

在行业精品化的潮流之下,制作方纷纷与过去的自己割席,越来越向着长剧集的方向靠拢。但问题是,这种靠拢本身就在抹去自己的特色。妆造、演员固然很重要,但内容产品特别是短剧,吸引观众的关键抓手还是出其不意的故事,它也许不一定“好”,但一定很“绝”,有超出预判的反转与爽点,以此勾连观众。

比如去年的《八零后妈》,如果细究起来其实故事本身并不算多别出心裁,但它的人设和背景击中了大众诉求。大众想要有嘴的女主,这已经在短剧中全面实现了,可是大多数短剧中有嘴女主搭配的多是追妻火葬场或者霸总式男主,《八零后妈》中听老婆话、有点寡言、长得帅甚至有点破碎感的男主,让观众有了强新鲜感。

而且较之长剧集市场更残酷的是,短剧受众的兴奋阈值更高,一样的故事套路在长剧集或许用十来次才会失灵,而短剧则三五次就不再奏效。当然这里的“兴奋阈值”并不是指观众的付费热情和观看选择,而是他们在看过之后愿不愿意去讨论并主动安利,这也反过来解释了为什么今年短剧春节档其实质量不差、原有受众的反馈也尚可,但却没能破圈。

短剧2025,仍旧大有可为

虽然这个春节档短剧没能顺利诞生大爆款,甚至有可能明年“短剧春节档”这个档期能否存在都要打个问号。但短剧仍旧在迅速发展是事实,《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0%,且该数据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从目前免费与付费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发展来看,已经各自有领头羊跑出,足以证明虽然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但这两种模式都是可以走通的。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免费付费最终都在落在内容上,内容好就自然有人愿意来买单。

那么什么是短剧的“好内容”?我们认为,它一定是与长剧集内容有所区隔的,能够满足观众更极致的需求的。举个例子,长剧就像大席有起承转合,观众也知道它就是这样的产品,愿意给予它耐心去等一个个钩子放出来。而短剧则是快手小炒,一上来就先声夺人。

现在无论是制作公司还是整个行业,都不愿意再提及野生野长的短剧时代,认为那样粗粝的内容与当下的精品化诉求相违背。但那个时期的短剧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大开的脑洞、荒诞但吸引人的剧情钩子,完全可以借鉴过来用在当下。

另外去年银发豪门霸总剧的小走红也在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短剧绝不是要彻底取代长剧的,而是去补充长剧留下的空缺。比如现在长剧平台的银发内容仍旧稀缺,但银发群体又有需求,那短剧正好来补位。

包括现在长剧无论是平台还是制作方,都很容易被外界声音所绑架,在一些内容上放不开手脚,比如最近很多人讨论的长剧特别是古偶男女主模板化,没有活人感的问题,在短剧就能得到解决。

加之虽然短剧的制作成本在直线上升,但还是不能与长剧相提并论。更轻巧的短剧有着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也可以去实验一些更有前瞻性的、不走寻常路的角色与人物关系。

虽然短剧春节档算不上成功,但我们还是会持续关注短剧行业的变化,特别是今年还有一部于正打造的短剧蓄势待发。“死丫头”能不能也震撼一把短剧市场?观察家与各位一起期待着。

0 阅读:3

影视观察家

简介:关注影视圈资本运作,从财经视角观察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