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列宁之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推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在20世纪给苏联和世界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战期间,苏联能够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就离不开他的指挥。
不过,这场大战还造就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苏军元帅,朱可夫就是其中之一。
斯大林从1940年接见朱可夫之后,一直对他颇有好感和信任。
只不过,偶尔他们也会出现意见上的分歧。
比如,1941年7月29日,在斯大林的办公室,他们俩就爆发了令人讶异的激烈的争吵。
他们争执的是今后的作战方案。斯大林坚持寸土不让,朱可夫则认为可以放弃基辅,“收拢拳头给敌人一个重击”。双方都很难说服对方。
这是所处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分歧。
争辩中,两人避不可免地“情绪上头”,朱可夫更是犯了军中的忌讳,直言犯上,违抗统帅部命令。
眼见事态即将不受控地滑向众人都无法承受的局面,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突然上前,当着斯大林的面,说了一句话,又狠狠地扇了朱可夫两巴掌。
事后朱可夫意识到,侍卫长这是间接地救了他一命。
斯大林重用朱可夫朱可夫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的其中一颗最为引人瞩目的帅星。
在1940年接见朱可夫之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苏军的大元帅斯大林就已经通过苏联报刊,初步认识了他。
当时,朱可夫被宣传成近乎传奇的人物,斯大林对他很是好奇。
朱可夫是贫穷人家的孩子,出生在1896年。
1915年之前,他是一个通过自学掌握中学知识、在舅舅开办的皮毛作坊学习手艺的学徒。
但1915年之后,朱可夫的人生就发生了巨大转变,因为他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1915年,帝俄在一战前线损失惨重,为填补人手,在国内广招士兵。
朱可夫意识到这是以战功谋前程的最好的机会,于是果断参军。
他也的确在一战中立下战功,被提拔为下士,跻身军官行列。
1917年帝俄覆灭后,朱可夫参加了红军,并因表现出色,被吸收进了布尔什维克。
他在保卫新生苏维埃的国内战争和后来苏联对日、对德的卫国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此几经提拔,逐渐成了苏军的高级将领。
1940年,他还被提前授予大将军衔,得到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接见。
被接见的时候,朱可夫显得十分激动。斯大林平静的表面下也有着对这个被宣传得近乎传奇的将领的好奇。
斯大林认真地听着朱可夫的汇报,一边听,一边斟酌着提出了又一个新的问题。
朱可夫察觉到了斯大林的认真,于是在汇报时更详细也更激动。
他对日军装备、官兵素质和战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又比对了两军的差别,提出了当下苏军部队想要打得更好,就必须“大大扩充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建议。
倾听中,斯大林确认朱可夫是一个有真才实干的将领,他属意把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于是,在这次会面结束后,朱可夫欣喜地收到了新的任命,他将到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军区担任司令员。
这是斯大林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激烈的争吵和突来的巴掌得了斯大林的重用,朱可夫也生了“士为知己死”的豪情。
到基辅军区就职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工作里。
为了更好训练部队,应对作战的需要,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走遍了军区几乎所有的部队,并对军区主要领导人进行了考察和要求。
在他的“魔鬼”训练下,基辅军区的官兵获得了迅速成长,甚至在几个月后举行的大型对抗演习中,轻易攻破了敌方。
也就是总参谋长麦列茨科夫大将率领的“红军”的坚固设防地区,突入其纵深,取得了演习的胜利。
这也让斯大林对他的评价变得更高,在1941年1月,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时候,把他安排到了更重要的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上。
但就是在这之后不久,就“如何抵挡德国人的进攻”,朱可夫和斯大林出现严重分歧,也爆发了激烈争吵。
德国入侵苏联是在1941年的6月。
在这之后,德国用很快的速度攻下了苏联西北方的大片国土,只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就移动到了距离莫斯科不过380公里的地方。
通过前面失败的总结,朱可夫认为,单纯的阵地防御已经无法抵挡敌人强大的火力,有可能粉碎德军向莫斯科长驱直入的企图、战胜德军的办法是“收拢拳头”,寻找合适的时机实施反击。
朱可夫表示,他想要放弃基辅,抽调军队加强中央方面军、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力量,再找出机会对德军进行反击,达到重创德军的目的。
这在当时危急的情形下,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案。
但斯大林也有最高领导人的立场,他不能亲眼看着基辅的军队不战而退,将自己国家的土地拱手让人。
要知道,早在苏联参战的最初,斯大林就向国民作出了保证,那就是“寸土必守,坚持现有阵地实施反攻”。
朱可夫放弃基辅的提议,就违背了他立下的原则。
因此,他听完朱可夫的汇报后,立刻驳回,并在盛怒下口不择言,辱骂了朱可夫。
朱可夫自认是站在国家大局上作出这样无奈的决定,却被斯大林形容成“只会胡说八道”,也控制不住怒火,固执地要斯大林解除自己总参谋长的职务,把自己派到前线,表示“或许那样我会有用些”。
朱可夫的“阴阳怪气”在这个时候无疑于火上浇油。
斯大林这时候更是气怒道,“如果你真感到这样,我们这里缺了你也可以”。
朱可夫已经失去了理智,他再次回敬,表示自己作为军人,是会服从最高统帅部的任何决定的,但自己对形势和作战方法也有清醒的认识,自己和总参谋部怎么想,就怎么汇报。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从“有没有必要放弃基辅”、“能不能在不放弃基辅的情况下减少损失、战胜德军”的讨论,变成了失去理智的、事关面子的争论。
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旁观了整场经过。
他意识到了问题,眉头越皱越紧。
要知道,按照苏联军部的有关规定,军人必须无条件执行统帅部命令,否则,抗命者将被撤职,情节严重的还将被送上军事法庭问罪。
阿尔卡季耶夫知道,现在国难当前,苏联很需要像朱可夫这样的具有超高军事指挥才能和组织才能的将领去冲锋陷阵,带领苏联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
如果朱可夫折在这一场争吵上,那将是斯大林和苏联的最大损失。
因为,如果斯大林在盛怒下失去理智,想要杀了朱可夫的话,那么,苏联当下有才能的将领都将保持沉默,不再愿意参与今后的作战方案的讨论,更遑论提出建议。
这样一来,苏联不仅要失去一个实力出众的朱可夫,还会在未来失去无数个“朱可夫”。当苏联内部成了一盘散沙的时候,苏联将迎来最大的灭国危机。
因此,阿尔卡季耶夫认为,他必须阻止这种最糟糕的情况的出现。
直言犯上从来都是一个忌讳,阿尔卡季耶夫想要救朱可夫,就必须先保住斯大林的面子,让他恢复理智。
于是,在斯大林和朱可夫还在争吵的时候,阿尔卡季耶夫突然上前,重申了统帅部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的规定,当着斯大林的面,毫不留情地给了朱可夫两个巴掌。
重新合作这两巴掌也迅速发挥了作用。
斯大林自然认为侍卫长是自己这一边的人,侍卫长扇朱可夫巴掌就是替自己扇的。
所以他感觉自己快压抑不住的怒火有了宣泄的途径,反而很快冷静了下来,重新意识到了朱可夫的重要性和意义。
朱可夫也被这两巴掌扇回了理智。
他意识到自己跟上级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刚刚那般“硬气”,无疑于以卵击石,既不能说服斯大林同意自己的方案,还很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
朱可夫后怕不已,瞥见斯大林也逐渐冷静了下来,干脆装作受不了被扇巴掌“羞辱”了的样子,愤愤然地离开了。
这也是为了进一步给现场降温,不让刚刚熄灭的“火药桶”有再次被引燃的机会。
几个小时后,斯大林对朱可夫的惩罚下来了。
朱可夫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降职为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员,将前往前线指挥一线作战。
朱可夫清楚,这样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可以说,侍卫长间接地救了他一命。
在这之后,回到前线的朱可夫就像鱼回到了水里,接连取得了作战的胜利。
而斯大林坚持让西南方面军继续驻守基辅抵御德军的决定,也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
因为70万西南方面军几近被全部消灭,最终还是朱可夫率部去“救火”,才挽回了苏军的军心。
斯大林也在这之后意识到当初朱可夫的建议才是对的,在这之后对他给了更大的信任。
朱可夫更是因为常被派去解救危局,有了战火“消防车”的称号。
参考文献:
李抒音.朱可夫与斯大林[J].环球军事,2002(02):24-25.
田武.拯救斯大林格勒的英雄——长胜将军朱可夫[J].国防科技,2006(0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