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神秘的羊湖,浩瀚的鱼海!
西藏自治区的羊卓雍错,是一个神秘而梦幻的高原湖泊。
它不仅蕴藏着8亿公斤的淡水鱼资源,还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在这个鱼类资源极为丰富的湖泊,几乎没有人对鱼类加以利用,为何西藏人不食用羊湖的鱼类?
在这个被称为“天堂湖泊”的地方,是否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瓦氏裸鲤的天堂——藏地三大圣湖之羊卓雍措西藏地区有1500多个大小湖泊,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三大圣湖——纳木错、玛旁雍错以及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也称“羊湖”,面积达到638平方公里,是西藏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
羊卓雍错湖面海拔4441米,形状像珊瑚,周围白雪皑皑的山峰倒映在碧蓝的湖水中,壮丽而梦幻,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
当地藏民对羊湖充满热爱,认为它是天上的仙境,为它谱写了许多民歌,每年,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只为一睹这绝美风光。
除了壮美的景色,羊湖还因其资源丰富而受瞩目,特别是湖中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羊湖中鱼类总量高达8亿多公斤,堪称“西藏的鱼库”,其中以瓦氏裸鲤数量最多。
瓦氏裸鲤属于鲤科鱼类,主要分布在西藏的羊卓雍错、多钦湖等高原湖泊,它们适应了高原湖泊的环境,繁殖能力极强,每次可产卵上万粒。
在几乎没有天敌的环境下,裸鲤得以大量繁殖,成年裸鲤体型肥硕,最长可达1米,重达10公斤。
起初,羊湖的鱼类资源并不丰富,主要有土著鱼类,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发展,羊湖曾遭受过度捕捞,土著鱼类濒临灭绝。
为保护鱼类资源,政府实施了禁渔和限渔措施,规定了捕鱼的时间、数量、大小,并繁育放流了上千万条裸鲤,逐步恢复了羊湖的鱼类资源,如今,政府每年还会向羊湖放流数万尾裸鲤,以维持鱼类资源。
同时,外来鱼类的引入也促进了鱼类资源的增加,每年传统节日“萨嘎达瓦节”,信徒们会在羊湖放生外来鲤鱼、鲫鱼等。
这些鱼类如高原红鲤鱼、草鱼等入侵后迅速繁殖,也成为羊湖鱼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度放流也带来生态问题,一些入侵鱼类过分繁殖对土著鱼类形成威胁,近年来,政府和环境组织加强了引导,积极保护土著鱼类资源。
经过长期积累,羊湖已经成为裸鲤等鱼类的乐园,据调查,羊湖内的鱼类80%以上都是瓦氏裸鲤。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鱼类资源如此丰富,但当地人却极少将其作为食物,这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藏民风俗习惯的传承藏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生命的民族,他们世代相传的某些风俗习惯,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在一些藏民看来,高原湖泊中的鱼类生长缓慢,不易成为经济来源,而牛羊等畜牧业反而能更快地带来经济效益,所以,许多藏民选择不以捕鱼为生。
另一方面,一些藏民视鱼为低等生物,不适合上层人食用,这源于古老的等级观念,但更重要的,是宗教信仰在藏民不吃鱼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雅隆部落时期,绝大部分藏民都信奉藏传佛教或苯教,这两个宗教都极为重视“因果报应”,认为今生的作为决定来世的果报。
在苯教中,鱼被看作兽神的化身,伤害或食用鱼会触犯兽神,招致惩罚,在藏传佛教中,杀生是最大的罪孽,必须避免,吃鱼需要频繁杀生,与这些信仰格格不入。
所以,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藏民逐渐形成不吃鱼的习俗,这成为一种必须遵守的规范,违反者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还可能遭受社会排斥,这使“不吃鱼”成为藏区社会的一种默认规则。
当然,不同时期和地区,藏民的食鱼禁忌也有变化,在一些地方,藏民以捕鱼为副业,在现代,这种禁忌也有所弱化,一些外出藏民开始接受鱼肉,但对许多僧侣、老人等虔诚信徒来说,不吃鱼的习俗仍在坚持。
这种习俗的延续,体现了藏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信仰文化的传承,也激励着藏民尊重其他生命。
另外,当地人不吃鱼还可能与藏族水葬习俗有关。
藏族水葬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西藏高原,湖泊无处不在,藏族人崇拜大自然,视湖泊为圣洁之地,当有亲人去世,他们会将逝者的遗体抬到湖边,以一种特殊的水葬仪式,让亲人的灵魂得到超度。
藏族的水葬始于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英明的活佛看到,贫苦的老百姓去世后,没有钱请喇嘛超度,只能将尸骨暴露天空。
为了帮助这些贫苦的灵魂,活佛让信徒将逝者肢解后,抛入湖中,借助湖水洗涤罪孽,从此,水葬仪式在藏民中流传开来。
水葬仪式通常在黎明时分举行,全家老少会抬着逝者的遗体,来到附近的圣湖,在湖边净化遗体。
这些圣湖多位于高山峡谷之间,湖水清澈碧绿,被视为净化之地,老人们会提前打扫湖边,铺上白布,让逝者的灵魂在洁净的地方超度。
然后他们将逝者的遗体裹在白布或丝绸中,系上石块使其沉入湖底,在湖水中投放遗体的过程是极为庄严肃穆的,众人合十诵经,目送亲人的灵魂离开人世,在水波中寻得安宁。
对藏民来说,湖水具有极强的宗教意义,湖底的鱼儿,被看成是众生转世的化身,可以助逝者升天。
所以,捕捞或伤害湖中鱼类,会被认为是亵渎生命,一些湖边立有标识,警示过往行人不可靠近。
许多藏民终生不食用湖鱼,将之视为忌讳,这种忌讳源自对生命轮回的信仰,也显示出藏民对自然界生灵的尊重。
每当水葬结束,藏民都会在湖边集结,将这视为一个净化灵魂的集体仪式,他们会围坐一圈诵经,目送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重生。
水葬迄今仍根植于藏区许多村落,每逢有人过世,居民便结伴将逝者移送到约定的圣湖,用这种集体参与的仪式,祈求亲人的冥福。
这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凝结了藏族人对生死和自然的崇敬之情,是他们灵魂的寄托,也成为不可剥离的传统文化之一。
如今,在现代化的影响下,水葬习俗正在逐渐减少,但是对许多藏族老人来说,这仍是他们心目中最庄严肃穆的告别方式。
水葬把亲人的灵魂托付给自然,也体现出藏民朴素的丧葬观念,它将独特的风俗与藏族人的精神世界连接起来,令这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除了这些宗教习俗的因素外,湖水的环境因素也让湖中的鱼儿食不得。
高原湖泊鱼类的食用安全隐患羊卓雍错湖位属于典型的碱性营养湖泊,湖水pH值在8-9之间,水质极为碱性,这里的年均气温仅2.8°C,属于典型的高原低温地区。
由于高原低温的限制,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藻类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湖泊中的营养物质非常匮乏。
湖泊中生存的高原裸鲤等鱼类,无法从食物中获得充足的营养,只能大量摄取湖水中的矿物质来维持生命,因此鱼体内积累了过多的矿物质,食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上升,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而湖泊蒸发则出现下降,这导致湖泊水量进一步增加,营养物质相对更加稀释,鱼类获得足够食物的困难程度加大,进一步恶化了鱼类的营养状况。
此外,我国虽已禁止使用DDT等高毒性农药,但邻国印度由于疟疾等疾病频发,至今还大量使用DDT,这些DDT随风被带上高原,最终进入羊卓雍错湖。
检测发现,湖中鱼类体内DDT残留量竟达到大型食肉动物如北极熊的水平,对食用安全构成严重隐患。
DDT可导致食用动物出现各类症状,白头海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蛋壳因DDT薄弱,导致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为此,尽管藏民历来有吃鱼的习俗,也视鱼为重要蛋白质来源,但考虑到羊卓雍错湖鱼类存在的诸多食用安全隐患,还是应该暂时避免食用,以保护身体健康。
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保护高原湖泊的生态平衡,降低外来污染,使鱼类恢复健康,经过综合评估确保安全后,藏民的鱼食文化才能真正可持续传承下去。
结语可以看出羊卓雍措湖中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当地人的信仰和保护,很少会被捕捞食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局面是否会持续存在呢?
我认为,这需要各方面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调研,我们应该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生计来源。
如果能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湖中的鱼类资源,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也许能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各界专家和当地政府深入研究,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以科学态度和长远眼光来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吃牛羊肉不杀生吗?
说是吃人肉的鱼,二战美日成千上万人死在南太平洋,金枪鱼照样被大批量捕捞![得瑟]
吃鱼等于吃人。
乱写,前后矛盾,到底藏民吃不吃鱼!
你所说的吃鱼在他们眼里是吃自己的祖宗及亲人![点赞][笑着哭]
八亿公斤是称好了的吗
吹牛黑
说半天:不敢吃!
还是算了吧。
吃人肉的鱼
藏传佛教,认为是圣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