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被这么坑,还能挺住吗?

沧海冒险家 2024-09-14 12:52:20

有些曾经异常辉煌的公司,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当我们再次关注到它的时候,往往已经泯然众人,甚至难以翻身,在科技领域内,IBM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现在的我们可能要见证英特尔也步入这一行列。

今年8月初,英特尔发布了一份不理想的季度财报,其中最大的困扰是净亏损的扩大,尤其是芯片代工业务的表现已经触底,击穿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季报发布当天,英特尔股价下跌了6%。

不到一周后,英特尔还面临集体诉讼,理由是证券欺诈,起诉者认为,投资者并不知道公司的代工业务已经陷入困境,损失比预期多几十亿美元。

随着这份季报,英特尔宣布了年内大约1.5万人裁员的计划,并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暂停分红,他们还提出了要拆分代工厂业务的计划。

1.5万人占英特尔全体员工的10%,属于非常大规模的裁员。

不管是从业绩情况、股价波动,还是内外部的整体信心来看,英特尔都处于公司历史上的最低谷。

目前它的市值已经跌破了1000亿美元,与同行业对比,这仅仅是AMD的一半,台积电的13%,英伟达的4%。

由于业绩太差,英特尔股价在道琼斯工业指数中垫底,所以英特尔很可能会被道指除名。

在1999年科技泡沫时期,股价飞涨的英特尔是首批进入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科技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微软。

微软经历过低谷后,如今如日中天。

然而,英特尔跌落神坛的结果,其原因有着很长的历史脉络。

从2006年开始,公司的几任CEO各自犯了一些大的甚至特别大的错误,最终形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很难期待英特尔能够出现什么奇迹,这些已经超出了它自有能力的范围。

它原先的木桶上可能只是有几块短板,但现在的英特尔已经快变成一个无底的盆。

让我们细数一下这家公司,到底在这些年中经历了什么。

先看看前任CEO们为英特尔挖下的五个大坑,坑坑致命且彼此相连。

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一个大坑是欧德宁,这位CEO遗留下的大坑还跟乔布斯有关系,2006年的乔布斯当时正在为iPhone寻找芯片的开发商,他向英特尔提出了一个订单,数量不多,但是价格却被他压到了极限,这确实很有乔布斯的风格。

因为乔布斯的出价远远低于英特尔内部对整个芯片的成本预估,所以欧德宁非常轻松地拒绝了这笔订单。最终,第一代iPhone的芯片是由三星代工的。

随着iPhone的跨时代意义逐渐显现,三星的股价也开始飞速上涨,英特尔错过了iPhone之后,大家才发现,三星不仅自己做手机很成功,原来芯片代工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

欧德宁在2013年,从英特尔CEO的位置上辞职了,他后来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采访复盘这个关键失误时说,当时英特尔主流用于个人电脑的处理器可以卖100美元一个,而手机处理器可能只能卖10美元,价格实在太便宜了。

且内部的估算显示,乔布斯当时给出的价格即使产量提升,也无法覆盖公司的盈利要求,这是实实在在的亏本生意。

当然,相较于这单订单的收入得失,后来的他本人和外界评论,都认为他错失的是进入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场机会,这实际上是更大的损失。

现在我们知道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有多大,但当时从英特尔的角度来看,成本和收益的考量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说是情有可原。

毕竟当时的英特尔已经在成熟期,考核订单的利润率是成熟公司的正常要求。另外英特尔多年来一直坚持做高性能的PC处理器,而高性能的另一面就是高功耗。

对于PC来说,插电使用的情况下自然是可以解决的,而手机处理器则相反,因为手机没办法插电,所以核心要求是低功耗,需要在性能上做一些让步。

这对于英特尔来说,它主观上不想砸自己的牌子,客观上它也缺乏做低功耗芯片的经验。

这个问题,也反映在欧德宁的第二个大坑——架构问题上。

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芯片架构有两类,一类是X86架构,是英特尔自主研发了很多年的,高性能高功耗的架构;

另一类是ARM架构,特点是低功耗和相对的低性能。

英特尔其实也探索过ARM架构,并在2001年做出了性能最强的ARM处理器XScale。

比较可惜的是,英特尔主要在应对来自AMD的市场竞争,XScale并没有受到重视,反而因为公司业绩下滑时被出售了。

不过最近的消息来看,ARM架构的处理器正呈现出明显的抬头趋势,特别是苹果公司宣布自研芯片以后,他们在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的M1芯片采用了ARM架构,虽然安装软件有点麻烦,但发热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运行效率也有明显提升。

所以欧德宁时代的主要问题是,首先错失了iPhone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其次没有看到ARM架构的长期价值,这都和英特尔对高性能和高利润率的追求紧密相关。

还有英特尔后续踩的第三和第四个坑,它们来自欧德宁后一任CEO科再奇。科再奇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芯片制程上出现了很致命落后。

在芯片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制程,指的是芯片上元器件的尺度。制程的数字越小,元器件越小,芯片上集成的元器件越多,算力也就越强。

半导体行业有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24个月芯片集成能力可以翻一番,以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的名字命名。

目前主流的芯片制程已经进入了纳米级,所谓的先进制程一般指的是14纳米以下的产品。2014年的英特尔和三星几乎同时实现了14纳米制程,英特尔还一度声称其技术比同行更高。

然而,到了2017年,台积电突进到了10纳米制程,而英特尔从14纳米到10纳米这一步却卡住了。

后来外界的分析是时任CEO科再奇不愿使用最新技术的EUV光刻机,最后英特尔的10纳米产品直到2019年下半年才推出。

由于这几年的延误,英特尔已经在制程上落后很多,就像在接力赛中,如果一旦节奏乱了,就很容易掉队,之后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知识上的脱节,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除此之外,科再奇在GPU上的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巨大的决策失误,GPU是芯片的一种,这是英特尔的老本行,也是手机和电脑的绝对核心。

在英伟达崛起之前,GPU并不是一个必选项,只有一些特别重视视觉效果的领域,比如游戏和设计,才会相对重视GPU。

从英特尔当时的布局来看,不重视GPU就像不重视ARM架构一样。

英特尔研发能力很强大,可以在一些边缘业务上取得突破,但它们往往会迅速放弃看起来还不错的实验品,比如GPU和ARM项目。

在GPU领域,英特尔在2005年一度重视过并启动了Larabee项目,当时的CTO基辛格负责主管这个项目。

不过Larabee并不是纯粹的GPU,而是CPU和GPU的结合体,所以并没有成为独立显卡,仅是较高端的集成显卡。

英特尔认为无论如何一台机器离不开CPU,所以再好的GPU也是附属品。

但在AI时代,GPU已经变成数据中心的核心,很显然英特尔又一次地误判了趋势。

英特尔在PC和服务器业务上的成功,让它产生了对CPU的路径依赖,这种惯性思维导致它错失了很多机会。

Larabee项目在测试中表现不佳后,一年后便被取消了,它的主管人员基辛格也愤然辞职。

尽管他后来回归英特尔,但公司的GPU业务已经无法与在十多年间培养了整个行业的英伟达匹敌。

了GPU的发展窗口后,又错失了OpenAI这个重要机会。

OpenAI在2017年接触英特尔时希望英特尔能生产符合其需求的芯片,并提出10亿美元收购OpenAI 15%股份的计划,未来有可能提升到30%。

但时任CEO鲍勃·斯旺认为生成式AI不会迅速进入大众市场,拒绝了这一机会,导致英特尔再次错失良机。

鲍勃·斯旺和他的前辈们多次误判未来趋势,给英特尔挖了很多坑。

从移动互联网到X86架构、制程、GPU,再到生成式AI,英特尔每次都踩错方向。

但凡它能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做对,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

2021年,基辛格回归英特尔接管CEO职位,此时他面对的是英特尔在科技行业里全面落后的局面,不过好在美国政府重新意识到了布局芯片产业的价值,这或许是英特尔最后的翻盘机会。

英特尔是美国颁布芯片法案后为数不多可以选择的本土企业之一,基于芯片法案以及市场的需求,基辛格制定了非常清晰工作路线图。

第一步,他要尽快缩小芯片的制程差距,努力在四年内实现从10纳米到2纳米的跨越,赶上台积电。

第二步,他需要充分利用芯片法案的政策补助,在美国及全球市场建立更大更先进的晶圆工厂。

最后一步就是当研发和生产进展成熟后,英特尔可以顺利将芯片设计和制造分开,使母公司变为轻资产,同时工厂可以更加自由地接受其他品牌的订单。

从这个改革方案来看英特尔它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

一旦实施成功,效果应该很好,不过这几步隐藏了三个关键问题。

首先,资金问题肯定是最大的阻碍,研发和建厂都需要大量资金,而英特尔近年的核心业务收入下降,现金流紧张。

时间问题对于英特尔来说也是非常紧张的,其他公司也在不断研发和拓展市场,英特尔需要在多短时间内完成这些高难度任务?

最后还有一个客户问题,即使前两者都顺利解决,市场对英特尔的信心如何?会再次为英特尔买单吗?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偏否定的,这也是许多投资者预料到的结果。

市场只给基辛格留了两三年时间,特别是在制程突破方面,大家仍抱有一线希望。

科技研发是复杂的,英特尔内部可能会出现奇迹。

而且基辛格之前是CTO,曾力推过一个重要方向,万一成功了呢?

基辛格任内虽然没有给公司挖大坑,但一些错误做法被延续下来。

首先是制程问题,英特尔7纳米工艺的产品虽然实现量产,但比计划晚了5个季度,更高制程的一代产品也晚了三个季度,跨越式发展的难度非常大,想要将时间压缩在四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英特尔为了打消外界对制程突破的顾虑,做了两个非常蠢的决定。

第一个是提前发布高制程规格的新品Lunar Lake,后来科技博客AnandTech发现,这个芯片是由台积电代工,不是英特尔自己生产。

英特尔为了维持外界信心,偷偷找了代工厂,这恰恰证明他们与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至少还有一到两代。

另一个愚蠢决定,是英特尔刻意混淆产品命名和制程之间的关系。

从2021年开始,英特尔不再明确公布每款产品的制程数据,而是起了一些新的名字,如英特尔7、英特尔4、英特尔3、英特尔20A和18A。

他们声称芯片设计方案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外界只能大致确定英特尔7是改进的10纳米工艺,英特尔4是7纳米工艺,这很明显是通过这种命名方式在重新定义制程和工艺节点,希望外界相信他们还在努力研发,并有希望在四年内追赶台积电的2纳米制程。

这种做法就像是在上演掩耳盗铃的戏码,更离谱的是,英特尔今年居然在财报上进行了数据粉饰,令人瞠目,2023年6月,英特尔宣布将芯片代工业务独立拆分出来。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在今年4月还引入了新的财务规则,在这些新规则下,英特尔代工业务2023年全年收入约为180亿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入高达43.69亿美元,这些数据看似可观却令人质疑。

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些大多数收入是英特尔本身的生产需求所带来的,英特尔自己的生产需求占到了43.53亿美元,而第一季度的总收入为43.69亿美元。

这意味着真正来自外部订单的收入,只有区区1600万美元,英特尔的高依赖度单一客户的结构证明了其代工业务缺乏自主发展能力。

作为新成立的独立业务,这样的结构数据并不罕见,英特尔试图迅速建立市场信心,选择了粉饰数据的方式对于明眼人来说毫无意义,仅能欺骗一些不太了解情况的投资者。

英特尔CEO基辛格在经营层面也犯了一些错误,他趁着国家政策好的这阵东风,提出了在美国花200亿美元新建两个晶圆厂,还提出涉及德国、意大利、爱尔兰等多个欧洲国家800亿欧元的半导体价值链计划。

这个计划最终除了在德国的晶圆厂建设有所进展,其余都遭遇了搁浅,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成果却不如预期。

基辛格还在投资上决策上也有一些失误,他曾希望通过投资颠覆性技术来推动代工业务的发展,但他选择了比较保守的10亿美元规模,而竞争对手AMD却以49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下游企业GT Systems,成功转型为行业解决方案公司。

在投资方面显得太过谨慎,其实英特尔历史上也进行过大规模收购,2017年以153亿美元收购了智能驾驶供应商Mobileye,但随着特斯拉等公司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崛起,Mobileye的领先优势被蚕食,市值如今仅为当初的2/3。

作为英特尔体内的一部分,英特尔的代工厂独立问题长期以来受外界关注,很多客户对于英特尔代工厂和设计部门之间的防火墙措施的保密性存疑。

客观上看来像台积电这种更加纯粹的代工厂更受信任,所以如今英特尔面临的大大小小的挑战颇多,主要涉及三个因素:整合制造模式(IDM)、上市大公司的身份以及美国制造承诺。

整合制造模式,芯片制造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设计和生产两个大环节,IDM模式下,企业同时负责设计和生产,如英特尔、三星和德州仪器。

而像英伟达、高通、AMD和华为海思这样的公司则只做设计,还有像台积电这类公司比较特别,它们只根据客户的设计来生产芯片。

IDM企业历史上曾在制程上有一些领先优势,它们起步较早,能够从最先进的技术中赚取额外利润,代工厂的模式主攻的则通常是针对计算要求不高、需求大的产品,比如车载芯片、蓝牙芯片和安防芯片。

2017年台积电突破了10纳米工艺,这个重要事件改变了行业看法。通过为多客户制造芯片,台积电有了更多打磨工艺的机会,往往这些客户的产品周期都不同步,只要有新技术,就会有客户买单。

这种模式下技术一旦突破,就容易进入正向循环:成熟业务的收入补贴研发,高质层的工艺实现量产,客户需求迅速增加,盈利能力增强,进一步支持扩产建厂。

相比之下IDM模式的瓶颈在于制造客户单一,自家设计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尤其是英特尔,常年主攻PC和数据中心这类成熟市场。

在先进制程上又有几季度的落后,研发投入高,客户采用积极性低,同行靠量产和利润率打价格战,销售收入下降,难以负担下一代研发,这种情况则很容易陷入负循环。

现任CEO基辛格试图把英特尔一分为二来扭转局面,但是这很难解决制程落后这类实际问题,还有一些很难解决的痛点就是:其他设计公司未必会信任英特尔的防火墙概念,英特尔获客会更为困难,客户少产能利用率就低,缺少了资金员工规模和技术也会不稳定。

在很多人看来英特尔在设计端最大的问题是跟不上时代,再不尽快进入移动互联网和生成式AI市场,继续传统CPU设计,只会导致自我消耗。

英特尔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资本支出急剧增加,美国政府的补助却久久不到位,美国军方虽然也给了英特尔一些芯片订单承诺,但这些订单也遇到了问题。

为了保持竞争力,英特尔需要不断努力争取政府补助,以减少资本支出的压力,并逐渐让公司回到正轨。

目前,英特尔在芯片法案中的微妙地位及其不断下滑的业绩表明,很多事情已经不再由英特尔自己掌控了。

可以说英特尔20年来犯下的这几个大错似乎都预示着英特尔不好的结局,但如果英特尔能够克服目前的困难,保持不出大错误,美国制造业目标可能会为其提供一定的业务保障。

无论如何,英特尔仍是一个千亿美元市值的大公司,在保持现有发展路径的情况下,英特尔可能依旧能维持其市场地位。

另一种可能性是英特尔需要彻底的改革,也就意味着英特尔可能需要将其代工厂和设计业务分割出去,自己转变为一个投资和孵化机构。

这种转型可能会抛弃其辉煌过去,并大幅强化其不强的投资能力。这种步子虽然迈得很大,但有可能更彻底地解决目前的问题。

英特尔面临的多数问题都不是它独有的,而是许多成熟市场中的大公司所共有的,英特尔目前的状况只是这些公司问题的统一体现,你觉得英特尔在未来是会停在原地还是改变?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