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1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艾滋病信息大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有不少人群对艾滋病的了解一知半解,在接收到艾滋病宣传信息后,选择网络搜索来源不明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容易对艾滋病产生偏激片面的认识,诱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
为了减少青年人群对艾滋病错误偏激的认识,降低诱发艾滋病恐惧症的可能,并促进性活跃的青年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筛查。2019年12月19日下午,在四川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指导下,成都心动力心理关爱中心(成都恐艾干预中心)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第四教学楼A区105教室举行了一场省财艾社会动员项目“防艾不恐艾”艾滋病恐惧症干预服务及志愿者培训会,这场活动主要针对艾滋病产生了恐惧心理的同学进行艾滋病恐惧症及艾滋病科学规范检测的科普培训活动。这是2019年成都心动力心理关爱中心举办的首场线下互动式志愿者培训暨促进艾滋病检测的活动。
艾滋病筛查流程规范示意图
该次针对艾滋病恐惧症和促使艾滋病检测的培训宣传活动由高校红丝带志愿者培训专家团队组成员,成都心动力心理关爱中心(成都恐艾干预中心)的郭海燕医生作为主讲,培训内容分为三大板块进行,郭医生首先以为什么在艾滋病宣传日后容易产生艾滋病恐惧症,以及艾滋病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抛出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借机阐述出艾滋病是一种在人类间高致病传播型疾病,传播非常隐蔽,但是可控可防。目前无法治疗,但是坚持做好科学预防,就不用再过分担心恐惧艾滋病。一句“我们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经常收到这类问题,在广州乘坐地铁被黑人看了一眼会不会感染艾滋病,去非洲旅行被蚊子叮了一口会感染艾滋病”,不仅让在场红丝带志愿者和学生了解到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更是让大家明白艾滋病毒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不会通过蚊子进行传播。如果一旦有高危行为,一定要尽快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检测,而不是拒绝和害怕检测,在网络上去了解艾滋病知识,让艾滋病恐惧症进一步严重化。
在培训过程中郭海燕医生不仅给同学们讲述了防艾志愿者培训计划,还给四川农业大学的防艾志愿者们详细地讲解了艾滋病临床基础知识及流行病学知识、艾滋病防治及心理学的关系,包括一些专业的诸如艾滋病窗口期和潜伏期等区别的知识。志愿者们都很关心由于最近学校开展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让部分同学产生了对艾滋病害怕恐惧的感觉,该怎么去开导和安慰他们。郭海燕医生就这一块展开了很多案例实践分析,带动志愿者们一起分享防艾和恐艾心理干预经验,并交流了一些针对艾滋病恐惧症的心理干预技巧和促进其接受艾滋病科学检测的话术方式。
除了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外,郭老师还就什么是艾滋病恐惧?它是怎么发生的?如何面对艾滋病患病人群的态度也做了充分的讲解,让志愿者们认识到艾滋病并不可怕,歧视和缺乏知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和心理伤害。
穿插在培训会中的有奖问答更是让现场气氛热烈,志愿者们踊跃的提出自己对艾滋病恐惧症看法,甚至好几个学生都能说出艾滋病窗口期和艾滋病潜伏期的差别。“前几天网上有很多关于艾滋病的信息,特别是很多网络自媒体说只要身体出现哪些症状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了,只有购置艾滋病试纸检测才能排除艾滋病,恰好那几天我有一些感冒症状,虽然从来没有过高危行为,但看自己的症状非常相似,吓到差点就恐艾了。还好今天听郭老师讲解了艾滋病和艾滋病恐惧症的基础知识,也了解了艾滋病传播途径,明白不能单靠症状就去判断自己是否感染艾滋病,心情也放松了不好。”活动以后,一名参与培训的学生对郭海燕医生心怀感激。
据悉,本次活动共有约200名艾滋病科学防治志愿者和有恐艾倾向的青年共同参与,成都心动力心理关爱中心(恐艾干预中心)还将在艾滋病恐惧症人群中继续开展“防艾不恐艾”的宣传培训活动,力争在科学宣传艾滋病和艾滋病恐惧症的同时,促进更多过往有过高危史的人群接受正规的艾滋病抗体筛查,为国家艾滋病防治工作实现三个百分之九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