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司令,我还有一个请求……”白求恩的声音虚弱,却异常坚定。他艰难地张开眼睛,目光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情。“能否请国际援华委员会,为我的前妻弗朗西丝拨一笔生活费?”
聂荣臻内心震动,这位身高一米八六,曾经意气风发的国际主义战士,如今瘦得只剩下六十公斤。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牵挂的竟是他远在大洋彼岸的前妻。
白求恩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1890年,他出生在加拿大一个虔诚的牧师家庭。八岁那年,小诺尔曼(白求恩的英文名)就展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他会把捉来的小动物仔细解剖,观察它们的内脏结构。母亲看到后,总是又好气又好笑地责备他:“诺尔曼,你又在解剖小动物了?”小诺尔曼总是眨着明亮的眼睛,认真地回答:“妈妈,我想像外公一样当医生!”
1909年,白求恩考入医学院,专攻胸外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战地医疗队。战场上的残酷景象深深地震撼了年轻的白求恩,他目睹了无数伤员的痛苦,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医信念。“战争让我看清了生命的脆弱,”他后来回忆道,“也让我明白了医者的使命。”
1923年,在伦敦求学期间,白求恩邂逅了美丽的英国姑娘弗朗西丝,一位同样学医的才女。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弗朗西丝,我想我爱上你了。”白求恩深情地向弗朗西丝表白。幸福总是短暂的。婚后不久,白求恩被诊断出患有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为了不拖累妻子,他毅然决然地提出离婚。“我们离婚吧,”白求恩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对弗朗西丝说,“我不能拖累你。”尽管弗朗西丝苦苦哀求,白求恩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面对病魔的挑战,白求恩并没有放弃希望。他积极地投入到医学研究中,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成功治愈了自己的肺结核。他和弗朗西丝复婚了,失而复得的爱情让两人倍加珍惜。好景不长,白求恩对工作的过度投入,让他忽略了对妻子的关心和陪伴。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还是分道扬镳。这段未能善终的感情,成为了白求恩心中永远的遗憾。“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他常常这样自责。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白求恩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投身到抗战医疗事业中。“中国需要我,”他对同事说,“我必须去。”在延安的医院里,白求恩是一位严厉的老师,他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你们必须精确,必须专业!”他常常这样强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护士因为用错了药瓶,被他严厉地训斥到哭泣。事后,白求恩又主动向她道歉:“对不起,我太激动了。但医疗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晋察冀前线,白求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他发明了简易野战输血器,大大提高了伤员的生存率;他创造了“卢沟桥”手术装置,简化了手术操作流程;他还编写了详尽的医疗手册,为培训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逝去,”这是白求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39年10月,在一次手术中,白求恩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伤口感染导致败血症。尽管病情严重,他仍然坚持工作。“还有伤员等着我,”高烧不退的白求恩依然坚守在手术台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求恩仍然牵挂着他的前妻弗朗西丝。“告诉弗朗西丝,”他虚弱地对聂荣臻说,“与她在一起的时光是我最美好的记忆,我很抱歉没能陪她到”白求恩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生,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专业精神、他对生命的尊重、他对爱情的忠诚,都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白求恩的故事,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仅在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更在于对人性的永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