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古钱——钱牌(楚视金钱牌、国宝金匮直万钱、宋临安府钱牌)

玮舟聊文化 2023-05-13 23:22:07

钱牌,一种牌形钱币,即长方形或称长条形的,顶部有孔方便穿系携带,牌面镌有钱名和币值的,做为钱币使用的金属牌子。

最早钱牌为战国时期楚国铸造楚视金钱牌,钱牌多是大额币,也为代用币。辽代时期使用愈加频繁,民国时到达巅峰,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

一、楚视金钱牌

战国·楚 “视金一铢”铜钱牌(长:66.7mm,重:25.56g),此系列铜钱牌系楚国用来与金版互为兑换的地方性货币。铜钱牌正、背均饰以流云纹,间有云雷纹衬地,四周边缘似有细廓。

正面中央铸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凸棱,构成圆钱形状。其内圆凸棱稍高于外圆凸棱,圆心内有一凸起圆点。两凸棱之间铸有旋读铭文“见(视)金一朱”四字,释其为“视金”,即“铜钱牌分别可比照或视同黄金一铢、二铢和四铢。

“视金一朱”一般通长为90毫米左右,重32克左右;“视金二朱”一般通长为105毫米左右,重59克左右;“视金四朱”一般通长为130毫米左右,重120克左右。

视金一朱

视金四朱

二、国宝金匮直万钱

国宝金匮直万钱铸造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由王莽铸造(也有说法认为它铸造于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货币改制期间 )。

其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约2.6厘米,面文“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部为正方形,边长约2.5厘米,内有两条竖棱,中间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据说还有在正面顶部加“天府”二字,背面顶部加“蟾宫”二字的版别,应为花钱或臆造品,待考。

在新朝第3次币制变革时,有“金货一品”的钱制,且规定黄金一斤值平钱一万。此钱中标有“直万”,则表明可兑黄金一斤。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钱币替换标明兑换黄金的情况,因而“国宝金匮直万”就可能是“金货一品”。

三、宋临安府钱牌

南宋战乱不休,除继续铸行铜币外,更大量发行铁钱。为便于货币流通,铸大面额的钱牌供急需。

宋临安府钱牌钱牌分铜、铅两种,呈条形,上端有圆穿。正面均铸钱文“临安府行用”五字楷书,铜质牌背铭“准二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及“准五佰文省”;铅质则低额,记“准一十文省”“准四十文省”等。“省”为纪值,意“省陌”,即以不足百数这钱作百数使用。

准五佰文省

准三佰文省

准二佰文省

四、元五贯钱牌大元国宝伍贯背大都钱牌

元武宗所铸,铸于至大年间(1308-1311年),该钱牌青铜质,上首铸一苍龙,龙首、龙须、龙角、龙鳞、龙爪,一应俱全,刻画细腻,神气完足;

钱牌中间铸“大元国宝”折十钱,钱文篆书,娟美隽秀;下端铸“伍贯”二字,其意是当大元国宝钱5000枚之用;钱牌背面铸“大都”二字,乃元朝都城(今北京)。整体铸工精细,当系官铸正品。

五、辽代钱牌

辽代钱牌使用广泛,最早的辽钱牌为开丹.万贴抚宝背双龙,之后各式各样的钱牌陆续使用,比如辽神册通宝契丹皇都背壹千文、会同通宝契丹国皇巡千文银牌、开丹.万贴抚宝、辽五京伯文钱牌等等。

(1)开丹.万贴抚宝

叛乱过后,为安抚受叛乱影响生活陷入困境的各重灾区军民,配合二次铸的“丹贴巡宝”钱投放使用而设立的贴字钱牌。兑现时可能是钱币,也可能是物资、粮食、布帛、牲畜。实质是领取安抚物资的凭证符牌,目的是调集物资安抚归降的臣民。

此钱牌整体为长方形,顶部为菱形花中心处有一穿孔;中间部位框内写“开丹”正楷二字;下部框内写“万贴抚宝”四正楷,左右两边分别契丹文;背面为平背。长:7.7 cm,宽:3.7cm ,厚:0.1cm ,重:45g。

(2)会同通宝契丹国皇巡千文银牌

钱牌为辽体汉字钱文旋读“会同通宝”,中间是契丹大字左读“契丹国”,下面是楷书竖读“皇巡千文”,整体布局新颖,风貌粗犷,铸工精整,当系官铸正品。此币宽57mm, 高150mm, 厚5.5mm ,重351克。

(3)辽神册通宝契丹皇都背壹千文

皇都壹千文”钱牌,是当时大面值钱牌。此钱牌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各部落之间使用,普通百姓是用不上这种大面值钱的,所以铸造数量极其稀少,其研究辽代钱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现已发现多种辽代钱牌,比如佰文、伍佰文、千文、伍仟文、百两等等,辽代钱牌是成体系成建制,具有辽代鲜明特色。

六、明代早期同顺泰捌百文钱牌

钱 牌 正 面 戳 记 " 同 " 字 , 代 表 " 同 顺 泰 " , 按 照 我 国 用 字 的 传 统 风 尚," 同 顺 泰 " 应 为 民 间 钱 业 铺 户 或 商 号 的店招;"官"字戳记表示此牌的价值等同于中央官局所铸行的铜钱。

全套铜钱牌,而且是从一百文到一千文共十枚的大全套,在外形上完全相同,牌顶是个挂孔,下方是较大的圆形体,体内微隆呈坑形,正面坑内打 有阴文戳记:"同"字,背面是“官”字。

0 阅读:39

玮舟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