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静斋论文:《论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李愚沐智号紫云 2024-11-13 13:42:39

笃静斋论文:

《论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作者 李愚

摘要:中国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萌芽到汉至南北朝发展,再经隋唐五代鼎盛、宋元明清转折与衰微,直至当代,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古代人物画逐渐发展出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记功录事等特点,不同时期画家创新技法留下丰富遗产。宋元明清时期,人物画虽有转折与衰微但仍有亮点,如宋代风俗人物画兴起、写意简笔水墨画出现,元代民间绘画大放异彩,明清西方绘画传入影响等。当代中国人物画在造型特点和艺术追求方面呈现多元性,既继承传统笔墨又吸收西方绘画风格影响,注重塑“形”、求“意”、得“逸”、生“势”。当代画家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体现中国人物画与当随时代的理念。未来中国人物画在技法融合与创新、题材拓展与深化、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理论研究与教育传承等方面有着广阔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当随时代;传承创新;发展方向

第一章、导论1.1 研究背景

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就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出现。至战国秦汉时期,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历经东晋、五代、唐宋等各个历史时期,诞生了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等众多著名人物画作品。

中国人物画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早期追求形似,到后来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尤其是眼神的描绘。同时,人物画还具有记功录事功能,体现社会意义和政治目的,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通过绘画告诫皇帝如何成为明君圣主,也向世人展示统治者的政治成就。

在当今时代,中国人物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人物画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当随时代,成为了摆在艺术家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使中国人物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2 研究目的

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在当今时代,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中国人物画有着丰富的传统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以线造型、以形写神、人物画的记功录事功能等。这些传统特点是历代画家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线条体现出节奏感,将“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吴道子的线条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被称作“吴带当风”。这些传统技法不仅展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更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然而,仅仅传承是不够的,创新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物画需要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观念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题材上,可以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故事,反映时代精神。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大胆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绘画、多媒体艺术等,拓展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同时,要矫正中、西文化以及对画种的盲目自信或自卑的学术心态,敢于汲取中国画以外的时代信息、艺术观念与形式进行创研。

总之,中国人物画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人物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2.1 古代人物画的演变2.1.1 先秦萌芽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物画便开始萌芽。以彩陶为例,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呈现出充满现代抽象风格的人脸;青海孙家寨墓地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有 5 个一组手拉手跳舞的小人。这些造型虽然简单,但体现了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记录画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概括能力。

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人物画诞生。目前现存最早的人物画是充满幻想色彩的战国帛画,如《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线描已经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此外,在先秦时期,人物画不再仅限于舞蹈和祈求等造型,出现了新的分支。如夏商时期带有神话色彩的古圣先贤故事画,以寓警戒诱掖之意;周朝统治阶级对绘画的教化作用更加重视,设立专门官吏掌管绘画,借用壁画中形象实现礼教意旨。

2.1.2 汉至南北朝发展

汉代是人物画蓬勃发展的时期。绘画介质空前丰富,画像石、画像砖、漆画、帛画、墓室壁画等各种绘画形式,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线条、色彩、构图这些绘画基础要素初步成型,为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打虎亭汉墓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马王堆汉墓 T 型帛画局部,构图极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走向成熟。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绘画中来,开创了“高古游丝描”的线描技法,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千古佳作。他们从绘画实践中总结出了系统的审美观念和绘画理论,如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论”,成为此后一千多年鉴赏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另外,佛教的广泛流行,使佛教画成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重要题材。

2.1.3 隋唐五代鼎盛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顶峰,人物画也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周昉、顾闳中、周文矩等画家,都以画人物著称,且各有建树、风格各不相同。吴道子长于白描,其作品《送子天王图》线条疏朗并富有动感,被称为“吴带当风”;阎立本是重大政治事件的御用“摄影师”,作品《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张萱、周昉擅长仕女画,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反应了唐朝贵族生活的悠闲情态和开放文明的世俗风气。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的《文苑图》也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水平。初唐时期,人物画经常参与到政治事件中,承担政治纪实功能。

2.2 宋元明清的转折与衰微2.2.1 宋代转折

人物画在宋代出现了两个重要转折。一是题材上突破了以道释、宫廷贵族、历史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传统,开始出现耕织、渔牧、村医、货郎、婴戏等平民阶级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俗,并诞生了被称为中国风俗人物画高峰的《清明上河图》。这一转变反映了画家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二是表现手法上,出现了写意的简笔水墨画。南宋梁楷的简笔水墨画就是典型代表,其《李白行吟图》用笔随意简洁,人称减笔画。这标志着人物画从追求“形似”转向“神似”,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情感。

据统计,宋代风俗人物画的数量较之前有了显著增加,约占当时人物画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2.2.2 元明清衰落与民间绘画亮点

元代时社会动荡加上文人画兴起,山水画成为主流,人物画迅速衰落。元代流传下来的人物画作品,多以“仿古”为主,倒是民间绘画大放异彩,尤其是山西永乐宫的道教题材壁画,可以与敦煌壁画相媲美。

明代以人物画著称的有明四家中的唐寅、仇英,以及被称为“三百年来无此笔墨”的陈洪绶。不过他们的画作仍然以历史题材为主,且技法上要么学唐代,要么学两宋院体,要么师法魏晋,仍然脱离不了“仿古”。明朝末年,利玛窦来华,西洋画首次传入中国,明末画家曾鲸吸收了西方肖像画的画法,开创了肖像画风格的波臣画派。

到了清代,随着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加入,国画技法融合西洋肖像画画法的创作方式更为成熟完善,成为人物画创作的主流。但总体而言,人物画在元明清时期一路衰落到晚清。然而,民间绘画在这一时期却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例如,清代的一些民间年画中,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这些民间绘画作品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章、当代中国人物画的特点3.1 造型特点3.1.1 传统笔墨继承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十八描”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仍有着重要的运用。“十八描”包括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十八种描法,每种描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例如,高古游丝描线条细匀,如春蚕吐丝,连绵不绝,适合表现丝绢类质感的服饰,能使人物衣纹圆润流畅有飞舞之感,常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

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笔墨在造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水墨人物画强调用笔沉稳、厚重、滞留和具有气韵,得之于心而运之于手;用墨则要求层次分明,变化丰富,与用笔相互依存。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以大笔浓墨横扫而出人物身上衣服,墨色淋漓,酣畅痛快,将动人飘逸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开传统水墨人物画以泼墨造型之先河。当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笔墨造型特点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创新,使笔墨更好地服务于人物画造型。

3.1.2 西方影响

西方绘画风格对当代人物画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 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被植入到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语言体系中。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一批写实主义画家倡导中西绘画融合和创新。在人物形体结构方面,他们主张以西画的造型方法来补救历史上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不准的缺陷,力求人物形体的准确度。

蒋兆和则大胆将“素描效果”融入中国水墨人物画中,使体面造型与笔墨黑白虚实变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一种更具写实语言的视觉效果。

此外,西方表现主义也对当代写意人物画产生了影响。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大规模涌入中国,丰富和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激发了艺术家们对绘画语言探索的热情。抽象形式语言在中国水墨人物画中呈现得最为明显,许多画家在抽象语言的处理中,会加强画面整体的构架,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造型因素中运用不同程度的抽象语言,彰显作者个人的个性语言图式。

3.2 艺术追求

当代中国人物画在艺术追求上呈现出塑“形”、求“意”、得“逸”、生“势”的特点。

塑“形”方面,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笔墨造型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力求人物形象的准确与生动。

求“意”则体现了当代人物画对意境的追求。画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人物外形的描绘,更注重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境。如顾恺之形神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仍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人物画以顾恺之形神论为主导,坚持写生的新传统,重塑笔墨表现的灵韵,有利于消除图像依赖导致的无深度、无个性之病,弘扬民族绘画气韵生动的感知和表现方式。中国人物画艺术追求形神和谐、主客统一、意蕴淳厚,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魂灵之中。

得“逸”是当代人物画在艺术风格上追求一种超脱、自由的境界。画家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在多元化的时代,当代人物画呈现出多种风格、形式、手法的追求,有具象的、意象的,甚至是抽象的;有写实的、写意的,甚至是“自我”表现的。这种多元化的探索开启了思维和智慧的另一领域,在“陌生化”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生“势”强调当代人物画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气势和张力。画家们通过加强画面整体的构架,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总之,当代中国人物画在塑“形”、求“意”、得“逸”、生“势”的艺术追求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章、中国人物画与当随时代4.1 画家传承与创新结合

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立足于传统与创新的契合点。使作品气息生动,笔墨有韵。在中国画讲气韵生动之时,产生虚淡明净之柔美,让画面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感染力;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在笔笔皆写之际,发挥笔触最大的动能;中国画讲经营位置,就以现代构成的手法,打破时空的界限,创作出即现实又虚幻的画面。

画家在创作中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说明外师造化的重要性。在勤学苦练、扎深功力,掌握传统绘画的各种技法。同时,要酝酿构思,妙造意境,在创作之前确定作品要表达的意图和布局的大致内容。与时俱进,贵在创新,给作品注入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画家在传承上保留了中国画的意味,也就是中国画的核心“写意”,在技法上继承了中国画的笔墨。更要把诗境融入时代,让内心释放以及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通过画面人物体现了出来。让作品看似简单的几笔,看似简单的颜色,看似简单的场景布置,却把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这个时代的人文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4.1.2

4.2 时代影响因素4.2.1 二十世纪人物画革新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民族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物画也迎来了革新的浪潮。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绘画开始容纳西洋绘画的特征,尤其是在人物画方面。任伯年、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在中西融合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任伯年在立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学洋而化,他笔下的人物除了继承传统绘画的手法,还融入了西画的一些表现方法,如画面中人物五官采用淡墨勾勒,眉眼处深色用重墨,再加以淡墨晕染,发辫用重墨着色,发青处采用淡墨晕染,刻画出层次感和空间感,具有素描意味。他被视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从古代走向现代转变的推动者与启蒙者。

徐悲鸿精通中西绘画艺术,以素描成就最高。他所倡导的写实主义,就是以素描的方法融入中国传统人物画,影响了一代画家,并使中国人物画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蒋兆和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他用艺术作用于社会政治与道德,实现了人物画艺术社会功能的转变。

4.2.2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成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中国人物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李桦在《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从思想的改造开始进而创造新的内容与形式》一文中,将改造中国画与思想改造紧密相连,提出绘画应表现“人”的集体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必须写实,表现现实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才是绘画最高的境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新国画展览会”上,蔡若虹、江丰和王朝闻等来自解放区的文艺代表发表文章,指出这次展览中一些作品是国画艺术开始转向新生的现象,国画要和其他艺术一样地适应于广大人民的要求,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在为人民服务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物画的题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画家们描绘工农兵形象、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例如,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是新人物画创作的经典范式之一,用“素描加笔墨”的方法解决了用传统笔墨描绘劳动人民形象的历史课题。他的作品《粒粒皆辛苦》等,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艰苦奋斗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物画,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表现手法,以适应为人民服务的创作要求。画家们借鉴新年画、新连环画、西洋素描的写实技法和传统写意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致力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表现。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观念和形式,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总结

中国人物画历经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先秦的萌芽到汉至南北朝的发展,再到隋唐五代的鼎盛,宋元明清的转折与衰微,直至当代,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古代,中国人物画从简单的造型逐渐发展出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记功录事等特点,成为了传达社会意义和政治目的的重要艺术形式。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们不断创新技法,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等,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人物画虽有转折与衰微,但仍有亮点。宋代风俗人物画的兴起和写意简笔水墨画的出现,体现了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物内在精神的追求。元代民间绘画的大放异彩,以及明代末年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都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清代国画技法与西洋肖像画画法的融合,也丰富了人物画的创作方式。

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在造型特点和艺术追求方面呈现出多元性。一方面,继承传统笔墨,如“十八描”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运用,同时吸收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包括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使人物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在艺术追求上,当代人物画注重塑“形”、求“意”、得“逸”、生“势”,通过精湛的技艺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境,追求超脱自由的艺术境界,营造画面的气势和张力。

同时,当代画家们在创作中积极体现中国人物画与当随时代的理念。他们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把作品既立足传统又注入时代气息;把人物画在传承中国画核心“写意”和笔墨技法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体现时代人文思想。在二十世纪人物画革新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中,艺术家们在时代的影响下,不断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以绘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未来的期望,使中国人物画适应为人民服务的创作要求。

总之,中国人物画当随时代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其特点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代紧密结合,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未来,中国人物画有望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继续吸收新的艺术理念和技法,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5.2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中国人物画在创新与传承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一、技法融合与创新

继续探索传统技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融合。例如,利用数字绘画技术拓展传统笔墨的表现形式,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画体验。同时,深入研究不同绘画材料的特性,尝试将新材料引入人物画创作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据统计,目前已有部分艺术家尝试使用纳米材料、3D 打印材料等进行创作,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为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题材拓展与深化

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多元主题,不仅要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还可以挖掘社会热点问题、环保主题、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等。例如,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生活为题材,展现人与科技的互动与冲突;以生态保护为主题,通过人物画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呼吁。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题材资源,将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人物画应积极参与国际艺术交流,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绘画艺术的优秀元素。一方面,举办国际人物画展览、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鼓励中国画家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绘画理念和技法,将其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

四、理论研究与教育传承

加强中国人物画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创新路径等问题。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为创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在美术教育中注重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改革教学方法,将传统技法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学习文学、诗词、哲学、心理学等知识,拓宽艺术创作的思路。

总之,未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需要在创新与传承中找到平衡,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和可能性,为中国艺术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注释略)

0 阅读:0

李愚沐智号紫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