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水归堂”看徽派建筑的风水规划!

孙三盘文化 2024-11-14 10:34:36

上期我们讲了《老北京四合院的阳宅风水》,其使用的是八宅相法,严格来说,是八宅相法之中的大游年法及九星穿宫法,从风水学上说,其属于“理法”范畴。那么这一期我们还是本着以合院建筑来解析阳宅风水的原则,来说一说徽派建筑中的“四水归堂”合院,借此展示一下阳宅风水中的“形法”的使用,好与上期《老北京四合院的阳宅风水》的“理法”形成对比效应,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阳宅风水的博大精深。

‌四水归堂属于徽派建筑‌。提到徽派建筑,我们就会想起它的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建筑风格,“砖雕、木雕、石雕”为“三绝”的装饰特色,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及浙江金华等地区。其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建造“干栏式”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巢居”。

自东汉开始,晋、唐未、宋、三次士族南迁,从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发达的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三次融合,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中原的合院式建筑便与当地的干栏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现在“四水归堂”的宅院特色。

传统民居“四水归堂”就是四周坡面的屋顶围着天井,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型井口,东西南北四坡面的雨水通过屋顶的小青瓦流入家中,意味着肥水不外流,象征着财气的汇集。古徽州的天井被称作“明堂”,所以有“四水归明堂”之说。徽商长年在外经商,财源来自四面八方,希望图个吉利。水主财,故而“四水归明堂”,简称为“四水归堂”。

以“四水归堂”合院式建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它适用的风水是什么流派呢?答案是:阳宅相法中的“形法”。

那么徽派建筑为什么会多用“形法”呢?简单来说,是因为“人杰地灵”,这四个字。

首先是“人杰”决定了风水学的方法。

徽派建筑的兴起得益于徽州出风水名师,明清时期全国24位堪舆名流中.徽州人就占去10人,而其中9人为婺源人。他们是游朝宗、汪朝邦、江仲京、江抱日、江东白、李景溪、叶九升、李邦祥、江本立。另外一名是休宁人何可达。这10人当中,游朝宗和叶九升二人声望最高。

游朝宗,字符礼。明朝皇室御用堪舆家,为天寿山十三陵的主要选择家之一,曾受永乐皇帝赐衣嘉奖。

叶九升本名叶泰,清顺治年间生人,著名风水大师,著作《山法全书》十九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影响甚大。“该书囊括了前人堪舆之说,而以己意评析,亦间附以己作,大旨以杨筠松、吴景鸾二家为主,论峦头阴阳,尤尊杨公,而避廖金精之说。”至今被台湾、香港、澳门的堪舆界奉为“地圣”。

这些个风水名家基本上是属于风水学派中的“形式宗”,故受他们影响的徽州建筑是以阳宅风水中的“形法”为主。

其次是“地灵”决定了风水学的使用方法。

徽州多山:北有黄山山脉、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白际山脉。群山迤逦不绝,龙脉曲折显现。

徽州多水: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为浙庐两水发源地。众水依山流动,金城环抱有情。

旺山旺水的环境让徽州建筑自然选择了风水学中的“形法”——“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若有情,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转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金满盈,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阳宅爱众篇》。

徽州民宅追求“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依山傍水、背山面水的格局。这样的布局正合乎风水学中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描述。

那么阳宅相法中的“形法”是如何使用的呢?

在老风水师口中,我们常听到“外六事、内六事”这样的说法。“外六事”是指路巷、井池、坑厕、畜栏、桥梁、社坛庙宇为代表的宅舍的外部环境因素。在阳宅相法中称之为:“宅外形”!

内六事指门户、明堂(天井)、厅堂、睡床、厨灶、碾磨为代表的宅舍内部环境。在阳宅相法中称之为:“宅内形”!

“宅外形”的要求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龙虎合围,明堂宽亮。主要是要根据宅舍的外部环境来定房屋的朝向。

徽州住宅大多数皆朝向西南,也有少数因风水禁忌观念的影响而选择了其它方向,如歙县呈坎的民居多东向,因为当地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所以选择为东向。休宁茗洲的旧时民宅因为要面向朝山,故采用北向。而西南向者较多的原因:是因为徽州地处山区,群山环抱,一般在西南山脉处留有缺口,有利于导纳吉气,因而此向为吉。

徽州很多宅居村落四面皆山,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水口是进入村落的咽喉,在村民眼中水口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同时也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

如果水口不好,那就需要改造。徽州有名的古黟桃花源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村形奇特,呈一只卧牛形态。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如入画中。

宏村由南宋时汪氏始祖认为此地为风水宝地,携全族迁此地定居。到了明代,汪氏家族认为此地水口仍存在着一定缺陷,需要改造。明永乐年间,汪氏聘请风水名师“何可达”进行风水规划。何氏用10年时间研究宏村环境,走遍宏村山山水水。最终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

明永乐年间(1414年)宏村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状如牛胃的小水库,名曰:“牛胃月塘”;然后在“牛胃月塘”的两端,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从而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

明万历年间,宏村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宏村“牛形村落”规划与建造终于完成。宏村经过几次水系的大改造,完全符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要求,使宏村的子孙后代受益终生。

说完徽州民宅的“宅外形”,我们再说说其“宅内形”的相法。

徽州民宅的院落根据其与建筑之间的位置,可分成:前院、后院、侧院,以及利用门房两侧做成的耳院、利用中厅山墙两侧以及围墙之间形成方院等。

徽州民宅大都是那种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宅院,布局的特点是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基本上秉承了明、清之法式。大小比例灵活的天井空间连接着厅堂与厢房等空间,是徽州民宅平面中最积极活跃的构成元素。天井面宽尺寸范围在5米到7米之间,面宽方向变化较小,进深方向变化较大。三间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居住空间有充足光线,也有利于更好地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天时,雨水通过天井落下,称为“流银”;

宅内的风水最重要的是“察气”。《金氏地学粹编·归厚录阳基章》讲道:“阴宅穴在地中,止穴内一气。阳宅穴在地上,不专以地气为用,兼取门气。盖清虚之上,气本横行,门户一启,气即从门而入,其力与地气相敌。……须得门、地两旺,然后可以招诸福。门地之外又看道路。道路局势朝归者作来气断;横截者作止气断。朝路比来龙,横路比界水,所谓三衢、桥梁同断。峤者,邻居高峻处。如艮方者有高屋,则气被障断,反从艮方还转气来,回向我宅。所谓回风反气,自高及下者,高屋多则气厚,高屋少则气浅。……空缺者,方隅孔窍,或在宅外,或在宅内,能引八风而入;关于祸福,不可不知。”这里所谓“一地、二门、三衢、四峤、五曰空缺”概称“五机”,就是阳宅相法中察气所审的五种气。它们所具有的不同性质与作用。

地气,来自宅基的穴场。为宅基生发之气,其中也包括环境氛围所体现的家庭内聚力或亲和力。

门气,门是宅院的咽喉,阳宅相法中每有“气口”之喻。门气是外来冲合之气。

衢气,来自于概指宅外道路交通所导向宅内之气。

峤气,以高屋为屏障所产生的围合之气。

空缺之气,即宅内外环境因空间流通渗透而产生的影响效果。除了影响生理需要而外,在心理上,也指宅内外空间围合联系上的宽松、开敞或通透之感。

衢气与峤气又谓“龙虎之气”,它们实际上是“宅外形”对”宅内形”影响的力量。相当于风水四大局中的“青龙、白虎”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山川形法之中的“龙、砂、穴、水”等概念用于宅舍之上时,要有新的喻义。如《阳宅集成》中说:“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连脊是真龙,虽曰汉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宗。”《阳宅会心集》也说:“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室宇即为案山。”这就是山川形法变为阳宅形法的要义。

在“四水归堂”合院式建筑中,天井成为整个宅屋风水之枢机——天井为全屋之要穴,自吸纳地气;天井与宅屋大门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吸纳门气;而“四水归堂”的设计让天井通天接地,吸纳自顶进入的衢气与峤气,最后形成空缺之气。天井不但纳“四水归堂”,还纳“八方来气”,达到风水学中“藏风纳气”的最佳效果。

坐在徽州的一处“四水归堂”的民宅厅堂内,通过天井可以感受到四时之变,晴雨两宜。你会感慨,这美好的生活体验中,蕴含着风水学的正能量。

0 阅读:56

孙三盘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