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来临、万物复苏之际,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在美丽的南海之滨,中国海南岛博鳌镇如期而至,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经商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确定性。和前些年不同,今年年会是自疫情全面爆发以来,首次以线下方式举行的会议。
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全面增强,博鳌亚洲论坛吸引全球关注的目光,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等国际政要的出席,则显著提升博鳌论坛的国际影响力。
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下,各受邀前来的嘉宾也尽可能的畅所欲言。
3月29日,也就是整个会议日程的第二天,多国专家就未来全球地缘政治的发展进行的分析和研判,并发表各自的看法。
全球地缘政治,归根到底是大国竞争与对抗,当下俄乌战场激烈的交锋,其深层次原因并非莫斯科与基辅的深层次矛盾,而是美俄战略利益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企图通过推动东扩进程,将乌克兰纳入北约体系下,压缩俄罗斯的安全生存空间,从而彻底达到“肢解”俄罗斯的目的。
也正因此,即便泽连斯基不止一次发出求和之声,但乌克兰人还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美国的控制下强行打一场必然失败的战争。
除了美俄对抗之外,中美博弈也是影响当今全球地缘局势深刻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中美博弈,国际政治界流传最广的一种观点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它由美国知名国际问题专家艾利森在2012年提出,主要内容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对原本存在的大国构成挑战,而原本的守成大国必然会对这种威胁进行回应,如此一来,新旧两大国的冲突、对抗乃至于战争就不可避免。
2017年,艾利森出版自己的一部著作,首次将“修昔底德陷阱”应用到中美关系的具体场景下。
在博鳌论坛会场,有记者向艾利森提问,中美两国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时,他并未予以正面回应,而是强调中美两大国都应该跳脱时代的局限,用超出以往的外交做法,避免“因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重大灾害”,人类有能力进行危机管控。
随后,艾利森赞扬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所展现出的全球外交能力,尤其是牵头调解俄乌冲突。
对于中美关系的展望,艾利森则当着会场内大部分中国记者、专家的面,提到1000年前的“澶渊之盟”。他表示,公元1005年,北宋和辽国缔结一份长期性的和平条约,也即“澶渊之盟”,该协议并未对宋辽两国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相反促进两国关系的加深,在竞争中维持合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许,中美可以构建另一种形式的“澶渊之盟”。
在学术讨论和交流领域,秉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指导思想,一直是我们坚持的主张。相较于被“政治正确”洗脑的美西方,中国开放包容的社会形态,无形中吸引着许多外来人士。
可如果将中美关系比作“宋辽关系”,寄希望于象征“北宋”的中国,通过长期、固定向美国输送经济利益,从而维持中美关系表面上的和平,不正是某些不怀好心之人鼓吹的“花钱买和平”?
作为国际知名政治学家,艾利森既然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难道就不清楚它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广大中国人民对这场历史事件的真实态度?
众所周知,“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全面开战,且北宋占据前所未有战场优势之下,胆小懦弱、毫无斗志的宋真宗,放弃大好局面,主动与辽国谈判,最终达成战略和解。
尽管从客观上看,这维持了双方几十年的安定和平局面,宋辽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乱,不过北宋每年送给辽国大笔金钱、绢布的客观事实,却无不提醒着人们“澶渊之盟”并非基于实力对等、相互尊重的原则下达成的和平协定,带有明显的屈辱性质。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华发动全面贸易摩擦,迫使中国在经济领域对美国做出重大让步,和历史上辽国对北宋的要求不是如出一辙?可结果中国屈服了吗?妥协让步了吗?几年前的中国,对于美国的胁迫敢于正面反制,现如今的中国更是不会与美国实现战略妥协。
值得一提的是,“澶渊之盟”的当事方都没有体面的结局,辽国被金国取代,北宋则在“靖康之耻”后彻底灭国,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悲惨恐怖的一页。
总而言之,新时代中国的战略眼光、综合实力和强大底气,与历史上“积贫积弱”的北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寄希望中国对美霸权媾和,只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我幻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