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文字狱,大家伙立马就会想到清朝,“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讽刺我们统治者文化水平不高?杀!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谐音‘胡儿’)搁半边”,贬低我们统治者是“胡儿”,杀!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你说谁是“异种”?杀!

总之,清朝文字狱不仅多,持续时间还长打击面广、牵连多,恐怖之下,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时溥。
但殊不知,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末年,也曾出现过一起杀戮甚为血腥的文字狱大案,被史册所载。 而施暴者不是别人,正是第一次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提出“均平”口号的私盐贩子落榜书生黄巢!

他领导的农民起义,鼎盛时,大江南北响应,军队规模达六十万,加上随军家属有百万之众。乃是唐朝末年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一场农民运动,为大唐敲响了丧钟。
公元880 年冬,义军攻占长安,金銮宝座之上,黄巢自称“大齐皇帝”,敕封文武百官,建立了大齐政权,各级衙门沿用唐制。 然而,本来民心所向的大齐,却因这场因诗引发的血案,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

公元881 年 3 月的一天,一大早,长安城堂堂尚书省大门一侧,竟不知被何人贴了一首反诗,极尽嘲讽之能事。
具体怎么写的呢?史书不可查,但根据口口流传下来的一些个故事,拼凑出,大概是:乱臣子贼,别看当了皇帝,沐猴而冠,杀人狂魔,荒淫无度,导致百姓更加活不下去,还不如以前呢?反正差不多这样子。
也确实,黄巢当了皇帝,住进了奢华的宫殿立马坠入温柔乡,经常举办奢华的宴会,使用金银器皿,享用山珍海味,纳女子无数,这种行与“均平”口号背道而驰!

上行下效,其他将领也开始了腐败,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只知道争权夺利。 手下士兵本来是人民的子弟兵,军事废弛,在长安城内四处劫掠,民心尽失。
为了巩固权利,黄巢大杀唐王朝宗室,同时搜捕并杀害了许多藏匿在民间的有些名望的唐朝高官,如宰相豆卢豫、崔沆等,导致之前投降的唐朝官吏离心离德。
如果说,黄巢看到此诗,能幡然悔悟,清醒过来,或许还有救。问题是,他每日莺歌燕舞,斗志全失,看到此诗后很生气,为了不耽误自个享乐,全权让二把手太尉兼中书令尚让处理。

这家伙大老粗,这不是公然挑衅人民新政权吗?而且皇上亲自让我办,我可不能手下留情!
于是,下令全城搜捕写诗的人。几天过去了,长安被翻了底朝天,依然无果。尚让很没面,愤怒之下,亲自督办,将当天在尚书省值班的所有人,官员、吏役、站岗的、端茶送水的门卒等,通通拘捕。
喊冤是不?来人呐,挖掉他们的眼睛! 最后,可怜上百人被尚让倒吊在树上活活打死。

尚让还不解气,写诗的人肯定有墨水,于是,他扩大范围,下令全城搜捕有点文化凡是会写诗的人,一下子就抓了 3000 名,其中不少都是诗词歌赋很好的当世诗人。不问青红皂白,全部拉出去砍头示众。
据说,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也是死于此难。也有说皮日休因做诗“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黄巢看后很不高兴,认为皮日休讥讽他相貌丑陋,将其斩首。

但无论怎样,这一事件的打击面过大,更使得黄巢政权失去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黄巢不说了,单讲沾满鲜血的尚让,这家伙彻头彻尾一小人。起义军战败后,尚让率万余人竟然投降了,并随唐将时溥追击前老板黄巢。
黄巢覆灭,没了利用价值,被时溥所杀,其妻刘氏卖入了妓院。可谓是天道好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