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卫师血染湘江,55年主席感慨:我这位老乡不牺牲,也该是大将了

易逸尘阿 2025-03-29 14:49:49

湘江战役之后,当地民众间盛传这样一句话:“三载避饮湘江水,十年不尝湘江鲜。”这场战役使中央红军人数从8.6万骤减至3万,其残酷程度显而易见。更令人痛心的是,众多杰出的红军指战员在此次战斗中英勇捐躯,每当提及,心中便难以平静。

在这段历史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因其部队被誉为“绝命后卫师”,无疑是展现“英勇忠诚”精神的典范。他带领的6000多名战士,在协助主力红军渡过湘江的过程中,与十万敌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坚守阵地。经过四天激烈的战斗,幸存者仅剩数百人。陈树湘师长自己也不幸中弹被俘,他选择以极端方式——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就义。

到了1955年9月全军举行授衔仪式的时候,当提及这位来自湖南的老乡及革命伙伴时,教员心中的遗憾依旧难以平息,他说道:

我认识一位同乡,名叫陈树湘,假如他未曾捐躯,如今或许已是一位大将级别的人物。

显然,陈树湘的献身给教员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打击。事实上,他们之间的关联可以追溯到1921年,当时在长沙的清水塘就已初现端倪。

陈树湘于1905年诞生,早年历经母亲去世、家人失散及逃难的困苦,后与父亲定居于长沙小吴门外的陈家垅,依靠种植与贩卖蔬菜为生。步入青年时代,他与许多未来的革命伙伴一样,内心充满了反对帝国主义、热爱国家的情感。正因这份情怀,年仅14岁的他决定加入新民学会,该学会由教员、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创立。随后,他积极投身于长沙当时广泛进行的抗日爱国活动中。

1921年夏季,时间已悄然过去两年,一次意外的机会让两人初次相遇——陈树湘在给位于清水塘的教员送菜时。对于那位心中满怀工农革命理想的教员来说,这位年仅16岁的湖南老乡行动敏捷、性格开朗且机智,假若给予适当的培养和锻炼,未来必将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支柱。至于陈树湘,他不仅对教员那满怀激情、学识渊博的气质深感敬佩,而且教员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让他终身铭记。

毛先生向我阐述,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要实现命运的转变,关键在于联合起来进行变革。

当时的陈树湘可能尚未完全理解“革命”的深刻含义,但一想到能让贫苦大众翻身成为主人,他便毅然接受了引导者的召唤,正式踏入了革命的行列。自1922年秋季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至1925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再到1927年担任叶挺警卫团的排长,陈树湘在实际战斗中不断锤炼自己的革命信念,同时也使自己的军事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1927年秋季9月,陈树湘再次与指导者汇合,一同跟随秋季起义的军队在湘赣边界辗转,并最终抵达了井冈山。此后,陈树湘从连长职位起步,逐步晋升,最终成为红34师的师长。他擅长指挥游击战,1933年在宁化的一次伏击行动中,他成功歼灭了国民党的一个整团,缴获了包括12挺机枪和超过500支步枪在内的众多武器。而在接下来的一年,于建宁的防御战中,他率领不足万人的部队,连续七天七夜抵挡住了三万敌军的进攻,因此被赞誉为红军中的“坚固防线”。指导者对他的战略战术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行动敏捷似流云,稳固犹如泰山。

然而,在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并随之踏上长征之路后,陈树湘的命运开始走向终点。同年11月,陈树湘接到命令,带领红34师的6000多名战士,负责掩护主力部队通过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出发之际,红军参谋长刘伯承给予他以下战前指示:

面对任务,必须达成目标,同时要做好独立应对的准备。

刘伯承将军是我军中备受尊敬的将领,以“关爱士兵,追求全胜”著称。面对当前局势,他向陈树湘发出了坚定且沉重的命令,这反映出战况的危急与战争的惨烈,已不允许指挥官有丝毫迟疑。陈树湘深刻理解当前的严峻形势,他在心中默默许下了坚定的承诺:

为共和国奉献至生命的尽头!

11月28日,湘江战役拉开序幕。陈树湘指挥全师官兵坚守在灌阳新圩与水车区域,与薛岳率领的十万国民党中央军精锐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场面的残酷程度,根据后来幸存者的回忆记录可以概括如下:

在弹药耗尽之时,士兵们改用刺刀进行拼刺,甚至用石头砸击敌人,即便有人内脏外露,依然坚持冲锋陷阵。

战斗发展至此阶段,已无法仅视为两支军事队伍间的简单对抗所能全面描绘。红军战士们秉持着“敌存我亡,我存敌灭”的决绝心态,与敌方殊死搏斗。除了坚定的信仰支撑,难以寻得更为贴切的理由来解释这一现象。

经过四日的湘江激烈战斗,红军第34师仅剩千余人,他们几乎以全体牺牲的巨大代价,为主力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渡江时机。完成阻击任务的指挥官陈树湘,带领残余部队转移至湖南江华地区,但在试图渡过潇水时,他不幸中弹,腹部受伤倒地。12月17日,陈树湘在道县四马桥一带被湘军捕获。敌军使用担架抬着他,意图以此作为战功换取奖赏。然而,在途中,陈树湘强忍极度疼痛,毅然撕扯开伤口,自断肠部,英勇就义。

敌军无情地斩下他的首级,将其悬挂于长沙城门的高处。令人心酸的是,在头颅所面对的狭窄小巷中,有一间破旧的小屋,里面住着他年迈且疾病缠身的老母亲。面对忠孝无法兼顾的困境,陈树湘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了与母亲的“最终相见”。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屡次感到喉头哽咽?

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教员才得知陈树湘已经牺牲的消息,他深感悲痛,回忆起这位与自己一同在革命道路上奋斗的“同乡”时,心中充满哀思。他回忆道,陈树湘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与自己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陈树湘的牺牲,让他感到无比的痛惜和难过。教员对陈树湘的哀悼之情溢于言表,他深知这位“湖南老乡”在革命中的贡献和牺牲,也深知他的离去对于革命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默默地为陈树湘祈祷,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安宁。虽然陈树湘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教员和其他革命者继续前行。他们将继续沿着革命的道路,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树湘牺牲,其意义深远,超越湘江之畔!

多年后,在目睹新中国超过1500位开国将帅的齐聚一堂时,领导者脑海中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位“绝命后卫师”指挥官的身影。若非他带领部队拼死抵抗、决不退缩,包括领导者在内的三万红军主力又怎能突破重围,保留住革命的火种?假若他没有牺牲,理应跻身新中国开国大将之列,参与这难得的欢乐聚会……

在2025年3月5日举办的“探讨陈树湘烈士忠诚精神”的研讨会上,红34师100团原团长、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韩伟之子,韩京京,发表了以下感言:

他断裂的是腹腔内的肠线,却挺直了身为共产党员的背脊。

“众多英烈献壮志,勇于开创天地新”,1959年,教员重返离别三十二载的家乡韶山,提笔记录下这句诗,它深刻反映了以陈树湘等英雄为代表的牺牲精神。这些英勇的灵魂,用他们的生命,作出了最真挚的注解。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