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这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在人们心中,他深谙武学、造诣极高、招式出神入化、勇夺擂台霸主,是一代武林宗师。
然而霍元甲和慈禧的保镖比武,两招就转身离去,知情者:对方纹丝未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对于这位慈禧的“保镖”,此人名叫李瑞东,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李式太极拳创始人,人称“小孟尝君”。他是清末天津人,出身于赫赫有名的武术之乡,和霍元甲同乡。
李瑞东原祖籍山西,明初永乐年间,因山西没有遭受很大战乱,人口较多,所以政府组织从山西大规模向邻省迁徙,有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说的就是人口迁移的故事。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家族也去大槐树下祭拜、寻祖。
李家也是大规模迁徙中的一员,最后在天津武清城里定居。自古晋商擅长经商,票号流通天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商帮(晋商、徽商、浙商、潮汕商)之一,比较有代表的是乔家大院。
定居天津以后,李家便选择做“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药材生意。由于善于经营,头脑灵活,生意日益红火,是当地有名的药材供应商,创立名号“济生堂”。
在专做药材的同时,也多元化经营瓷货和粮行等,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豪门商贾。
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下,“士、农、工、商”社会阶层排序也决定了商人地位低下,所以李家各代也出了不少官员,李瑞东的父亲曾在武清官府中任职,被称为“杂客李”。
由于出身富贾、多代为官、家境富足,李瑞东5岁就接受良好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支配下,李家也希望李瑞东研习八股、科举考试、一朝荣登状元及第、光宗耀祖,然他对学习未有丝毫兴趣,反而对舞枪弄棒、排兵布阵显示出极高地天赋。
于是在父母安排下,他7岁师从“大刀孙”(绰号,擅长使用大刀的孙师傅)学习武学;12岁又蒙的县城关帝庙道长推荐跟县城关帝庙道长学习少林武术;随后,又跟随李老遂学习戳脚(中国拳术之一)。
他由于刻苦学习、练就一身本领,在当地举办地武术比赛中,鲜有败绩,成为当地了不起的武术精英。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这一年李瑞东遇上至为重要的人—王兰亭。
王兰亭,名永泰,号兰亭,是太极拳大师杨露禅之大弟子,当时他担任端王府管事,与李家世代交好,他正好离京出差办理公务,恰好路过武清,便顺路来到李家,看望李瑞东父亲,当晚借宿于李宅。
由于都对武术感兴趣,李瑞东便与王兰亭攀谈起来,越聊越投机,便切磋起武艺。在书房一试,李瑞东三战皆败北,欲当场跪拜王为师傅。
王兰亭看到了李瑞东的练武天赋和持之以恒的雄心、毅力,但碍于与李家世交,又与李瑞东同辈,便结为兄弟。后王兰亭代表师傅收李瑞东为徒弟,两人成为师兄弟。
王兰亭认为他需要开拓视野、集百家之长,于是他带领李瑞东向岳青山、董海川以及嵩山少林寺的高僧学习,融会贯通、杂取百家,在学习和阅历的积累下,李瑞东逐渐成为一代武林宗师。
一朝风云会,竟登天位尊
人只有本领不行,还需要有施展的舞台、提携的伯乐。李瑞东人生第二个伯乐也出现了,此人正是爱好武术的清朝宗室端郡王载漪。
起初最早载漪拜王兰亭为师,后来王兰亭隐退山林,载漪便拜李瑞东为师,有这一层特殊关系,李瑞东离自己出人头地的天梯也越来越近。
光绪二十年(1894),正是大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为了办好寿辰,可谓铺张巨大、穷奢极欲,甚至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导致北洋水师发展举步维艰。
慈禧除喜欢听戏以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武术、杂耍。载漪为讨好慈禧,便携李瑞东以及李大弟子李进修同台助兴表演。
表演中,李瑞东充分发挥轻功专业特长,使出绝技“白鹤展翅”,借助颐和园亭台楼阁、大殿梁柱中穿梭如燕,一会两脚并立、倒挂悬空,一会转身飞奔、单手搂柱,又一会单手抓梁、弯身上房,看到慈禧应接不暇、心花怒放,脱口夸赞:“真乃神鹰也”,因此绰号“神鹰”成了李瑞东的代名词。
不仅如此,对少林武功也烂熟于心、炉火纯青的李瑞东也即兴表演“少林八式”,用尽全身内力,只见他青筋凸起、血管喷张、大吼一声,脚下大青砖业已断裂,赢得阵阵喝彩。
除“神鹰”外,又加“铁脚”,一时在北京城传开,借助此次崭露头角机会,李瑞东入宫,并很快担任四品带刀侍卫兼武术教官,成为名副其实的慈禧“保镖”。
一朝黄粱梦,痛誓武救国
可好景不长,庚子国变、天下大乱,八国联军侵华如入无人之境。作为宫廷侍卫,他也成为参与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一员,后官军败退,他转入地下与联军斗争。
由于势单力薄,他在一座四合院内被荷枪实弹的联军包围,正好院内有口水井。
他见无处藏身,便施展绝技“缩身法”,贴身藏于水井壁上,正好天黑又没有月光,井下黑洞洞一片,联军无法看清井下状况又不敢下井探查,便围着井底胡乱开枪,由此他奇迹生还。
大清虽地大物博、人数众多,可军士羸弱、贪生怕死,人人只有家没有国的乱像使得在外国列强的洋枪洋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
慈禧携光绪帝仓皇逃亡西安。主人一跑,作为保镖有天当大任却无计可施,伯乐端郡王载漪也被发配新疆。李瑞东看到眼前的一切心灰意冷,踌躇迷茫,他决定辞职还乡。
回到家后,他痛定思痛,由于时代局限和对世界大势、西方先进发达程度不了解况下,他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国民身体素质较差,亟需强身健体、以保中华。
所以他在天津以“凝聚民心,以武强国”的口号,成立了“武德会”,后为广泛吸纳和团结武林英豪和社会精英,增强社会影响力,改为“中华武术会”,开展了武术界爱国御侮、救亡图存的运动。
强中自有强中手,武术救国是真强
霍元甲生于1868年,李瑞东生于1851年,从年龄差来看,李瑞东比霍元甲大17岁,李应该是长者,也是武学的前辈(武林是比较讲究辈份的)。
他们生活也有交集:一是都是天津人,二是都擅长武学,这两点就促成了两人必将有重要事情发生,那就是“比武”。
武术属于一种肢体运动,不像是文字游戏,通过文字传达就可以进行语言交流、思想争论,最终高下立判。武术的交流是需要面对面比试的,才能评判高低。
除此之外,以武会友,恰恰是李东瑞成立“中华武术会”的重要目的,也是联系、凝聚一批武林中人、报效国家的方式,所以在武术界已小有成就的霍元甲自然而然也是受邀请对象。
作为幼者,霍元甲主动拜访,当时李瑞东非常高兴,一来可以武促友、提携下辈;二来从专业程度上看也需要有人来挑战,试试自己的水平。所以两人在见面后礼节性寒暄后就进入了正题。
出于 “爱幼”的原则,霍元甲主动选择了“泼脚功夫”,也是摔跤的一种。霍出招,李接招,说时迟、那时快,霍用自己的钢铁般的弹腿,用力踢李的小腿、脚踝位置。
认为在弹力的攻击下,疼痛肯定会让李曲腿抱膝,结果发现李纹丝不动,两条腿就像是两个铁柱扎进大地一样。
霍没有气馁,继续发力,这般使出全身洪荒之力,随着大喊一声“哈”,当霍的脚面提向李的小腿时,霍感觉像是踢到了石头上,不仅没有把“石头”踢弯、踢碎,反而让自己震得发麻、隐隐脚骨痛。
反观,李除了把被上次踢的裤上面的土扬飞以外,还是稳如泰山,面露一丝微笑。
这次,霍元甲彻底服了,也没有再比的必要,“我不是您的对手”,霍元甲右手抱左拳,恭恭敬敬向李瑞东行了礼。
李瑞东倒也挺客气,赶忙回礼,“武术的目的不是在乎输赢,也不是消灭对方,而是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然而当前国家有难,国将不国,练武的作用也不仅限于强身健体了,还要保卫国家啊”,边说着李瑞东连忙请霍元甲进屋。
“是啊,现在处处受洋人欺负,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需要我们中国练武之人团结一致,抵御侵略!”霍应答道。
“说得好,就应如此”,李非常赞成,两人都是练武之人,自然有很多话题畅聊,英雄惺惺相惜,一直聊到很晚,霍元甲才离开。由是,武林届两位大师比武故事精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