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不再是一种概念,也不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
1月30日,马斯克在其社交平台X上宣布:”昨日,首个人类接受了脑机接口(Neuralink)芯片植入,且恢复良好。”
脑机接口,即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
Neuralink公司的首个产品名为Telepathy。
“只需思考即可控制你的手机或计算机,并通过它们控制几乎任何设备。最初的使用者将是那些失去四肢的人。想象一下,如果史蒂芬·霍金的沟通速度比打字员或拍卖师更快。这就是目标。”马斯克说。
如果实现,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颠覆性的突破。
首先,这项技术可用于临床医学,解决许多现阶段无法攻克的医疗难题。对于那些有肢体疾病、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人群有着重要意义。帮助脊髓损伤、癫痫等脑疾病患者康复,渐冻症等目前难解的疾病也都可能将不再是问题。
此外,脑机融合智能,还能直接拓展人脑信息处理能力。长远来看,未来有可能实现人与万物互联,通过意识就能直接实现对外界设备的操控。
甚至可能使人类文明以“数字生命”形式延续。即将人类的意识上传到智能终端,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于随机存取存储器中,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就是所谓的“数字生命”。
类似于《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图恒宇在女儿图丫丫弥留之际将其意识存进“550A”量子计算机中,使得其意识得以保留。
这也是马斯克创立Neuralink的远大目标。
Neuralink创立于2016年,创始团队由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和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最初聘用的团队由神经科学、生物化学和机器人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2017年4月,Neuralink宣布其目标是制造短期内治疗严重脑部疾病的设备,最终目标是增强人类能力,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生”,也被称为超人类主义。
2019年,Neuralink首次推出了植入物的设计,将在大脑的一块区域内植入1024根微小的电线,倾听脑细胞的电波,并发送自己的电波。同年,首次宣布在猴子身上测试其设备。
2020年,Neuralink公布了硬币大小、电池供电的N1芯片植入计划,并植入到了一头猪的大脑中。2021年,Neuralink又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一只植入其设备的猴子通过思维来玩电子乒乓球游戏,一度引起轰动。
不过,由于Neuralink利用活猴、猪和其他动物的大脑来测试它们的设备,也不断受到各方质疑,美国动物保护组织PCRM还曾对Neuralink提起诉讼,指控其虐待动物。
马斯克给出的回应是:没有猴子死于神经连接植入物。为了减少健康猴子的风险,我们选择了晚期猴子(已经接近死亡)。
显然这并不能阻挡马斯克的步伐。
2021年2月,马斯克表示,Neuralink正在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进行密切沟通。直到2023年5月,Neuralink表示正式获得批准,启动人体临床研究。
11月,Neuralink开始为其首个临床试验寻找志愿者。公司招募的人员包括四肢瘫痪、截瘫、听力损失、大截肢和白内障的人群,其中因脊髓损伤或渐冻症而四肢瘫痪的患者优先进行实验。
从马斯克公司脑机接口项目操作流程看,手术是由机器人“R1”操作植入物“N1”植入大脑,整个过程仅约15分钟。植入完成后,“N1”内的芯片将用于记录大脑信号并将其无线传输到Neuralink的解码运动意图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解码大脑信号后,通过蓝牙连接来控制外部设备。患者则使用Neuralink应用程序并通过蓝牙连接来控制外部鼠标和键盘,从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以上的这些操作和想法,确实有些让人不寒而栗。但这确实不是马斯克的脑洞,这一概念也早已出现。
早在19世纪70年代医学家们就认识到,脑电刺激可能引起动物和人类的运动。在20世纪,第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利用脑电激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或行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神经植入技术又出现了一个突破,犹他大学的团队发明了所谓的“犹他阵列(Utah Array)”,一排针状电极可以植入大脑并极其准确地刺激特定神经元或神经元组。
90年代以后,应用于人体的早期植入设备就已被设计及制造出来,用于恢复损伤的听觉、视觉和肢体运动能力。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有了脑机接口成熟应用案例,即人工耳蜗。目前,全球人工耳蜗总数量已经超过了60万例。此外,也有用于恢复视力的,如人工视网膜等设备。让无数人重新听见、看见这个世界。
不仅是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全球还有许多公司和科研机构也在深耕该领域。
巧合的是,就在马斯克宣布首个人类接受了脑机接口芯片植入后。
1月31日消息,清华大学和宣武医院联合团队,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该患者因车祸引起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评分A级),处于四肢瘫痪状态已经14年。该系统采用无线微创设计,体内机埋在颅骨内,电极覆盖在硬膜外(硬膜位于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起到保护神经组织作用),不损伤大脑细胞,手术后10天患者出院回家。在居家使用时,体外机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借助解码算法实现脑机接口通信。
经过三个月的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患者已经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解码准确率超过90%。
对于身患严重疾病的人群来说,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但脑机设备植入人体,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确实可能超出大家的认知。
“人会不会因为芯片植入被控制”、“人和机器的关系和界限”等,关于伦理、隐私等问题讨论不断。
网友评论:“装了脑机之后,这个到底是人,还是机器,还是机器人,生化人,这些人以后法律如何认定,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法律准备的话,自然人与调整人(生化人,机器人)之间战争不可避免。”
当然,大家各执己见。
“渐冻症患者不植入就会死!偏瘫患者不植入就一直动不了!抑郁症患者不植入就会一直抑郁!缺少肢体的患者不植入就用不了脑电波义肢(这还是国内的技术)。医疗才是最关注这块的!”............
但科技进步无法阻止。从全球来看,脑机接口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有许多未知的研发难题要攻克。在这一过程中,关于脑机接口标准也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获得安全性和理论数据的支持,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法规,这些也都是其商业化时间的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