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04)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3-14 01:17:3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节选自《吴子兵法》)

材料三: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在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操炬火二人同鼓。如此,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云。”

(节选自《六韬》)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当明号A审令B出我勇锐C冒将之D士E人F操炬火G二人同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敝,损害、败坏,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相同。

B. 恃,依赖、依靠,成语有“恃强凌弱”“有恃无恐”,三者“恃”的意思相同。

C. 固,稳固,与《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两个“固”的意思不同。

D. 约,约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的“约”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刘武周,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也随军出征,二人虽作战意见相合,但由于轻敌,结果率军连夜追到介州后,败于敌军。

B. 对于如何扭转敌众我寡的被动局面这一问题,吴起认为,要避免在平坦地形与敌军交战,而是要借助险隘地形,发挥以一击十、以千击万的效果。

C. 武王进一步提问:当敌军前后突击,以至我方“三军扰乱,皆散而走”,此时又该如何应对?太公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很高明,并给出了相应的作战策略。

D. 太公指出,若我军面临即将溃败的紧急关头,应大造声势,以弱示强,弄清敌情,进攻时确保“中外相应,期约皆当”,而后“三军疾战”,方可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

(2)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

14.关于如何应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作战局面,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观点截然相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注]①将军:指节度使张建封。②离披:斑驳分散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分合交错地描写了猎射者、观猎者以及猎物,波澜起伏,神采飞动。

B. 诗人在开篇写将军猎射前的静景,与下文猎射时的动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C. 第七句写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随后便看到了“雉带箭”的景象。

D. 第九句以“仰笑”突出将军志得意满的神情,使全诗在热烈的氛围中收尾。

16.诗中写将军想要“以巧伏人”,其“巧”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语文课上,叶老师使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2)暮春时节,家长们带孩子到公园游玩,闲看湖水荡漾,感受和风吹拂,这氛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相似。

(3)小樊来江边观潮,看到江面上潮水奔涌,波涛澎湃,卷起巨大的浪花,不禁想起了古代诗词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