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育儿经验的家长们肯定都清楚,当家里的宝贝长到两三岁的时候,往往是最让人感到棘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自我意识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迅速生长,事事都要和大人对着干,可偏偏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没办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日常的种种表现,常常让家长们头疼不已,直呼 “这孩子简直是‘鬼见愁’”。
这个阶段的宝宝,最爱把 “不” 字挂在嘴边。叫他洗澡,他说 “不”;喊他吃饭,他也说 “不”;让他收拾玩具,得到的还是那句 “不”。只要事情稍微不合心意,就开始哭闹、撒泼,甚至直接躺在地上打滚。曾经那个在你眼中乖巧可爱的小宝贝,不知何时就变成了让人头疼的 “小麻烦”。

在这个阶段,很多宝宝可能会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 “挨打”。虽然打骂在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这绝不是长久的教育之策,而且这种极端的方式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宝宝这些看似叛逆、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们成长的规律。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就能轻松应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见招拆招。
一、秩序敏感期:尊重他的小世界你家的宝宝有没有这样一段时间,变得格外 “轴”,什么都得按照他的想法来。摆放玩具的时候,必须一个个排得整整齐齐,而且对玩具的大小、方向、顺序、角度、间隔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就像在精心布置一场重要的展览,随时准备接受 “检阅”。
这就表明,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到了。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指出,儿童存在两种秩序感,分别是内部秩序感和外部秩序感。而这个阶段,他们正是在努力构建对外部世界秩序的认知。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千万不要去破坏宝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感,也无需强行阻止他们的行为。最好的做法就是顺应宝宝的需求,全力支持他维护自己小世界的井然有序。这样不仅能让宝宝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讲卫生、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比如,宝宝坚持要按照特定的顺序摆放鞋子,那就随他去,在这个过程中,他其实正在学习分类和整理。
二、热情又粘人:引导正确社交有些宝宝在两三岁时,特别喜欢粘着大人,而且表达喜爱的方式有些 “霸道”。比如,妈妈准备出门上班,他就紧紧抱住妈妈的腿,哭闹着不让走;看到邻居家的小朋友,就一直拉着人家的手不松开,甚至还会因为小朋友要离开而大哭大闹。
这些孩子内心充满了对他人的喜爱和依赖,只是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帮助宝宝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教他用亲亲脸颊、友好微笑、礼貌问候或者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喜欢,同时让孩子明白,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能强迫别人一直陪着自己。当宝宝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可以鼓励他先礼貌地询问对方的意见:“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三、疯狂刷存在感:给予充足陪伴宝宝有时候会特别爱插嘴,在大人说话的时候突然大声打断;或者经常大喊大叫,故意制造一些夸张的动静。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们更是会想尽办法抢占话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些行为往往是宝宝渴望得到关注的表现。他们还不懂得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吸引大人的目光,只能通过这些比较 “出格” 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给予了宝宝足够的陪伴和关注。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宝宝,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给他讲一个温馨的晚安故事;当宝宝有情绪的时候,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平时要多发现宝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进步都被你看在眼里;同时,要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认真倾听他的每一句话,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当宝宝感受到满满的爱与关注后,自然就不会再通过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刷存在感了。
四、变身 “小管家”:巧妙引导有时候,宝宝会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格外执着。比如,家里刚拖完地,地面还没干,他就指着地面,非要让你把每一滴水珠都擦干;在外面看到有垃圾没有扔进垃圾桶,他就一定要跑过去把垃圾捡起来,否则就会显得焦虑不安,甚至大哭大闹。
处于 2 - 3 岁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于模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里,世界应该是有序、符合规则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当看到不符合自己认知的情况时,就会表现得格外在意。

作为家长,我们要充分理解宝宝的这种执着,不要急于阻止他们。可以耐心地给宝宝解释,比如告诉宝宝:“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会自己干的,不用着急。” 如果宝宝还是坚持,也可以和他一起用毛巾把水吸干,满足他对秩序的追求。如果是在外面看到垃圾,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同时表扬宝宝爱护环境的行为,强化他的良好习惯。如果宝宝因为不能立刻解决问题而焦虑,家长可以尝试用其他有趣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
面对两三岁宝宝那些让人头疼的 “鬼见愁” 行为,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和烦恼。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是孩子成长的印记,都蕴含着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耐心,用爱去引导,用温柔去陪伴,让宝宝在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回顾自己的育儿历程,我也曾犯下不少错误,有时候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采取了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现在想来,满心都是愧疚。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会更加耐心,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孩子的每一个举动,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不再轻易责怪他们的 “任性”。
可惜的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有些道理我们明白得太晚。但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让我们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不再压抑孩子的天性,不再错过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