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里的杂物堆积成山,每次整理都觉得“胜利在望”,却总是陷入“复发”?
衣服鞋子总觉得还差一件,打折促销总是无法抗拒,各种收纳盒、置物架塞满了房间,但东西反而越放越多,连个转身的地方都没有。
我之前就是这样的人。
直到几年前,我接触到了极简主义,并开始尝试削减自己的物品,努力控制购物欲。
这几年来,房间确实清爽了不少。
我以为自己终于做到了“物质的断舍离”,心里还沾沾自喜。
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极简生活,可能并不是我所理解的那样。
6年的笔袋,他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的小孩子,对文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造型奇特的笔、五颜六色的本子、功能花哨的橡皮,没有一套像样的文具,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我儿子,却是个例外。
他从小学到高中,只用了一个黑色的网格笔袋,整整6年。
有一次,我试探性地问他:“要不要换个新的?
妈妈去给你买一个漂亮点的!
”我以为他会很开心地同意,结果他却说:“现在的这个笔袋就挺好的呀,为什么要换?
这话让我思考了很久。
一个能够装下所有学习用品、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笔袋,真的没必要因为外观变化或单纯的喜新厌旧而更换。
儿子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他对物品的执着实际超越了对新鲜感的追求。
穿够就行,时尚对他不重要每次逛街,看到那些款式新颖的童装,我总忍不住想给儿子买几件。
但每次他都兴致缺缺,连试衣服的兴趣都没有。
他总是说:“为什么要买新衣服?
我现在的衣服又没坏。
在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身上,衣服的功能性远大于装饰性。
更何况,他大部分时间都穿校服,只有周末才换上便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儿子比我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欲望去购买。
不上辅导班,他的成绩仍名列前茅在我身边,很多朋友为孩子的学习煞费苦心,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恨不得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而我的儿子,除了从小就喜欢的编程,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
刚开始,我也担心他不上辅导班会不会跟不上。
但每次考试,他总是轻轻松松地考上重点高中,每次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
他在学校里认真听课,回家后有效复习,掌握了高效学习的方法。
有时真的是“少即是多”,他用有限的时间,达成了高效的学习结果。
一个旧手机,他的乐趣不减现在的孩子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而我儿子,用的还是我几年前淘汰下来的旧手机,并且他只用这部手机来学习和娱乐。
他会在手机上观看编程教程,学习新语言;会在手机上看体育赛事,为喜欢的球队加油助威;还会利用手机阅读小说、下象棋,享受休闲时光。
对一个懂得自律的孩子来说,手机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帮助他学习和娱乐的工具,并不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会带来负面影响。
儿子的这些举动,让我发现其实生活真的可以很简单,简单并不意味着贫乏或贫瘠,而是更有质量和意义的生活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常常被消费主义裹挟,觉得拥有更多、更新、更时尚的物品,才是幸福的象征。
但我们忘了,其实内心的富足和自由才是最珍贵的。
看着儿子的极简生活,我意识到自己在追求极简的道路上,还有很多要向他学习的。
我以为极简就是断舍离,是减少物品,却忽略了其实是心态的转变,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
朋友不在多,真诚就好我儿子从小就很有主见,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和谁都能相处得很好。
他不会刻意讨好谁,也不会因为害怕得罪人而委屈自己。
他的友谊圈很简单,但却很真诚。
他让我明白,真正的朋友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能找到几个真心朋友,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他的这种简单人际关系让我反思,是否我也在无谓的人际关系上花费了太多精力,却忘了珍惜关心身边真正重要的人。
结尾: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在追求越来越多,想着拥有更多的物质,从而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但是,往往在这个追求过程中,我们可能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通过这段时间的反思,我学会了从儿子身上寻找生活的智慧,这份智慧让我的生活更简单,更轻松,更充实。
人生的极简,不是无谓的“断舍离”,而是找到一种能够让自己感到舒服、自在、幸福的生活方式。
也许,生活中真正的极简,正如儿子所说:“物归其用,人得其欢”,生活在于简,而不在于多。
一切从自身需求出发,找到平衡点,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你也可以试试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专注于内心的富足,或许你会发现一个更加自由、充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