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名不虚传!
在河南,考古发现几千年前的什么东西,都不要感到稀奇。那里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浓缩于二十四史中。
经分子人类学研究,九千年前贾湖文化中原人的直系后代还在今天河南。
河南居“天下之中”,是中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主战场”,是中国文化融合的“大熔炉”,交流和融合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基础色。
中原地区是经济文化的交流要地,最后是胜利者的定鼎宝地。
以河南为主要载体,经过远古时期不同文化、不同部落的长期征战和融合,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和民族大融合,在中原地区最终形成了“华夏族”,也最终形成了上古“中国”。
河南区位居中扼要,地理气候适宜,农业条件较好,在古代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频繁。
最早的古汉语词汇“中国”就是指洛邑成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里记载了这段历史。平三监之乱后,成王遵照武王遗愿,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旦在涧水之东、瀍水两岸卜得吉地,建成周城,并迁天子“九鼎”于洛邑。东周初期,周平王东迁洛邑王城。周天子不同时期分别居于王城、成周二城。
周王室起源于西部边陲。周人是祖先来源于境外的北狄,与起源于齐家文化等的西北羌人土著融合后,在商王武乙时内附的中原化的戎狄。
现代分子人类学研究,周王室姬姓源自北狄,距今约4000年前由北方迁入中国境内甘肃、新疆、内蒙古交界马鬃山地区,后逐步向东南迁徙,与西北羌人土著融合成周部族。
考古学发现了周部族及其祖先活动在甘肃酒泉马鬃山遗址、甘肃庆阳先周墓葬群、陕西旬邑西头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陕西西安丰镐遗址的遗迹。
考古学研究,商部族起源于今豫北、冀南地区,是下七垣文化人群。先商部族祖先,与中原夏人不是同一民族。分子人类学研究,商王室祖先是今内蒙古中部的老虎山文化人群。
随着气候变冷,距今约4300年以后,老虎山文化人群一支南下,占据陕西神木石峁后,又进入山西替换晋南陶寺文化中期人群,在晋中与本地龙山文化融合后形成白燕文化。
需要指出:至于石峁石城的超大规模,玉器、兽面纹装饰等的出现,当为其与陶寺文化传统碰撞交流抢来的产物,并非北方地区的固有因素。“石峁人”可能属于戎狄,更可能属于狄人。和中原等地相比,前期阶段的老虎山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虽因战争频繁而常见石墙山城,家族组织也已凸显,但缺乏大城、大墓和贵重物品,社会分工、贫富分化不明显,曾称之为社会发展的“北方模式”,与分化严重的“东方模式”和朴实执中的“中原模式”有一定区别。
夏代早期一部分白燕文化人群又东进豫北、冀南,融入河南龙山文化后岗二期类型人群,发展成为下七垣文化人群。
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政治上、文化上、科技上成熟的广域王朝,青铜器、成熟文字、城市建设都在当时进入了世界前列。
夏、商不是同一族群,二里头文化类型遗址发现有刻画符号,在安阳殷墟遗址和郑州商代遗址等地分别发现成熟的商代甲骨文。
以土著仰韶文化为底色,北方红山文化、东南良渚文化、南方石家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参与,实现了部族、文化大融合,第一次出现的中国政治、文化、军事上的主导力量二里头文化人群在中原地区形成。
夏人是中原土著,是河南龙山文化人群的直系后人。
据《史记》记载,夏代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根据考古学研究,二里头文化类型的郑州新密新砦遗址和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别是夏代前期和中后期的都城。
中国形成古代中国“雏形”的重要标志,是出现二里头文化。
根据二里头遗址年代研究,斟鄩应为少康复国所迁之都),中兴了夏朝,建立稳固的“家天下”世袭王朝,中华文明正式进入第三阶段“广域王权国家时代”。
《史记》记载,大禹治水立下旷世之功,其子夏启废“禅让”开世袭,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照《古本竹书纪年》“夏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论。
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源于商朝的文字。作为汉字的祖先,甲骨文创制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成熟于安阳殷墟时期。
郑州商城25平方公里,安阳殷墟30多平方公里,绝对是夏商周三代历时近2000年历史的两座超级巨城。
郑州商城本身的规模达到了25平方公里,如果算上邻近周边连绵不断的遗址群,郑州商城面积可以达到160平方公里。这样,郑州商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全世界其它城市。
商代晚期的殷墟30多平方公里,也是世界同期的最大城市。
黄帝不会晚到尧舜禹时代,不会晚到龙山时代。
据战国《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其所在地,据南朝宋裴骃《史记·五帝本纪·解集》载:“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三国史学家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载:“新郑县,汉旧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本郑国之地。”
《资治通鉴》云:“黄帝轩辕氏,少典氏之子,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县。”
明嘉靖《郑州志·卷一·舆地志·沿革》记载:“郑州,《禹贡》豫州之域,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
明代陆应阳《广舆记》也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
国学家钱穆说:黄帝是有熊国君。有熊是后来河南省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丘,又有黄水。黄帝的名称或与黄水有关,见于钱穆《黄帝》(1948年版)。这个现在地址就是新密交界的郐国古城的地方。
除了古文献记载,从考古专业学术角度看,凡事看事实证据。
在华夏中原大地和黄土高坡生存发展,是个聪明的古人都会选。
陕西历来是大西北。历史上说的中原,历来都是华北平原一带。裴李岗文化是中原的核心源头文化。
郑州裴李岗文化前面有李家沟,新旧石器时代不中断的连贯;再前有老奶奶庙和织机洞旧石器遗址;裴李岗文化后又传承出西山古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等众多仰韶文化遗址;再后的古城寨、王城岗、新寨等夏代前后的遗址;商代都城郑州商城遗址和小双桥遗址,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连绵不断,文明传承,在国际、国内不多见。加上郑州周边更多遗址,河南和中原地区是不是文明中心之一,自己分析吧?
仰韶彩陶的发源地是河南汝州阎村遗址,是代表鸟族的阎村人征服了代表鱼族的半坡人,把彩陶带到了关中平原。
阎村遗址出土了颧鸟食鱼彩陶缸。
仰韶村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县。
仰韶村不是在河南吗?仰韶村怎么成陕县以西的陕西的呢?难道真的是:额滴额滴都是额滴吗?
不要和额抢,额锤死你!
仰韶文化发源于河南!
陕西仰韶文化来源于河南!
陕西省名字来源于河南陕县!
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遗址、6800年的大河村遗址、5300年的双槐树遗址、4100年的王城岗遗址、3600年的商城遗址,北临黄河、西靠嵩山,水源丰富、土地肥沃。
中国考古发掘的“最古老村落”“最古老城池”“最古老王城”,最早的丝绸、瓷器等遗存,从远古时期到王国时期,不同朝代在郑州都留下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遗迹,是对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的全景展示。
对比一下各地7000年、8000时期的石器,可以发现哪个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国家社会科学院在裴李岗住有工作队!
裴李岗的考古,是一个国家级的工程!对比7000年前的先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裴李岗出土的石器最为精致、工艺最为高超!在7000年前的先仰韶文化中,裴李岗文化体量最大,文明程度最高!
裴李岗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居主导地位的裴李岗文化不仅带动周边发展,并使广大地区出现了明显的裴李岗化,而且还影响后世,最终造就了中华文明在中原地区的诞生。
裴李岗遗址属于今天汉族男性父系单倍体O3-M122占比最多的中国农耕民族创造的中原文明。
九千年前,属于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O3-M122+人群),更是长期大规模家稻种植,才能发展出收割大规模种植粗杆家稻的精致锯齿石镰。
发现于新郑的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是同时期全国区域分布和影响最大的新石器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诸考古学文化中,以裴李岗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它的迁徙、扩张造成了一系列文化互动,带动了周边考古学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奠定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贾湖二三期与裴李岗相仿:贾湖一期要比裴文化早200一500年。所以说,谈中国文化,得从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谈起。
许昌有:西22公里的石固遗址、南直线43公里的贾湖遗址和北直线45公里的裴李岗遗址。
石固遗址的发掘更是仰韶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遗址分不清谁早谁晚争很久的分界线,石固遗址贯穿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
郑州的大河村遗址,从6800年前一直延续到3500年前,被誉为“仰韶文化断代的标尺”。大河村遗址是黄河干流一处历时3300余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夏、商文化遗存,见证了其间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而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上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文星象图案,则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郑州的双槐树遗址,是黄河流域同时期发现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遗址。
5500年前的青台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丝绸实物。
郑州的夏商周古城遗址就接近40座,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古都群。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郑州登封4100年前的王城岗遗址被认定为“禹都阳城”。
4300年前的古城寨古城比王城岗遗址早了大约200年。古城寨城城址位于郑州市区西南50公里新密曲梁。在城址的东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龙山时代夯筑建筑群,其中1号房基为南北长方形,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宫殿式建筑。古城寨古城是中国目前仍屹立在地面之上、保存最为完好的4000年以前的古城。
从三门峡的铸鼎原遗址、西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遗址可知,三门峡的荆山黄帝陵很可能才是真正的黄帝陵。
黄帝时代对应仰韶文化中晚期。
中国官方专业公认的结论是黄帝时期为5000年前左右。
陕西没有发现5000年前夯筑城址。
陕西石峁遗址面积4.25平方公里。这座石头城的年代是距今4000年。其修筑方法为先以石块交错叠砌内外壁,然后再以碎石块或黄土充填中间的墙体部分,具有鲜明的陕北地域性特色。
仰韶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多为圆形。
在文物考古方面,城,是古代文化遗产的核心和最重要代表。
在郑州市北郊二十三公里处邙岭余脉上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的文化遗存按照前后顺序分为三期,可分为后岗一期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其绝对年代距今5300至4800年,正相当于黄帝时期。
轩辕本纪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到底是史实还是传说?
郑州西山遗址与现已发现的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点军台遗址等郑州西北地区同一时期的一批城址,同根同源,相邻而居,各种考古成果表明,它们一起代表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先进性、引领性、核心性的最高文化和文明化发展成就,呈现出一个代表初期文明社会的壮丽景观,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最终形成和壮大发展。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西山遗址创下了中国多个领先的记录。
西山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有鼎、罐、盆、钵等,例如泥质红陶红彩高领壶、白衣褐彩彩陶钵等。
西山古城的发现将中国城墙夯筑技术的历史提前到距今5300年。其同时分段分块、逐层夯打、小版块夯筑技术等先进技术,成为新石器时期城址筑城技术的标尺性范例,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和高台建筑规制的先河。
西山古城不仅有一条环绕整个遗址的巨大壕沟,还存在让人迷惑不解的奇特建筑形式、技术先进的夯土版筑建筑。呈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西山遗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西山城池居于遗址中心,平面介于方圆形之间,上承仰韶文化圆形环壕聚落之形,下启后世方形城池先河,正是中国古代城池发端之初的基本形态。
西山遗址自1984年发现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确定为仰韶时期古城市遗址,形态呈近圆的抹角方形,遗址年代为距今5300-4800年。
西山古城向人们证实,在5300年前,郑州地区率先在中国开启古国时期,迈向文明时代。
西山古城址所在位置正处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内,是迄今中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城址。
西山遗址,是北方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夯筑城址,是中国城市文明的重要源头。
郑州西山古城就是黄帝的都城之一,或直接称之为黄帝城。
西山人所筑古城,由外环壕、内环壕、城墙三道防御设施组成,平面呈圆形,城墙内面积约35000平方米。其中,西山城墙是用版筑技术夯筑而成。
郑州西山古城是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板筑)最为先进的古城城址,考古学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
位于河南郑州古荥镇的西山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西山古城。
始建于黄帝时期的5300年前的郑州西山城址目前黄河流域已知最早的一座版筑城址。
郑州西山城址为先挖基槽,然后版筑而成。城墙经过开挖基槽、修整槽底平面、填土筑墙等主要步骤,在筑墙时则采用了分段、分块、逐层夯打等先进成熟的技术。
西山古城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用版筑技术建造的城墙。
所谓夯土版筑,是以经过加工的木板为模板,围合成矩形的方块,分层铺土,用木棍(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的过程。
所谓版就是在夯墙的两侧及两端以木板或圆木为模,然后填土夯实,夯实一层后再提升模板夯筑另一层,直至所需的高度为止。
城址坐落在郑州市北的黄河南岸邙山余脉东南坡地上,平面不甚规整,近圆形。城内现存面积约19000 平方米。城墙下挖基槽,墙体系用小板夯筑而成,墙外有壕沟;已探明北墙开有一门。城始建于中国官方所公认的黄帝时期的距今 5300—5200 年之间,到距今 4800年前后废弃,约相当于仰韶时代的晚期阶段。
黄河流域的龙山时代的城址如河南密县古城寨城址也多用版筑技术。
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残存3平方公里,由于洛河北移后紧贴二里头遗址北缘流过,遗址的北部被河流冲毁掉有2平方公里。在遗址北侧邻的洛河对岸古城村一带,也发现有二里头文化的堆积,也就是古城村遗址与二里头遗址北缘有600余米宽的洛河相隔。古城村的二里头文化堆积与今古城村一样,都位于地势稍高的地方,“村北为一东西向的槽状低地”,村南今洛河河床所在地在洛河改道以前,也是一道东西向的低地,因此洛河改道时河水夺路东去,形成如今的洛河。二里头遗址的北部边缘就在今洛河大堤北侧不远。
两千年前的汉昆明池,不是西周都城。
早商亳都郑州商城遗址面积25平方公里,加上外围遗存,有160平方公里。
中商都城安阳洹北商城遗址面积4.7平方公里。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面积3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