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奥运“三爆”?这里主要指运动员爆冷(赢了或输了)、媒体爆热、网友“爆燥”(这里同“暴躁”)。一定程度上,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叙事,但是当我们看到“奖牌榜”成为“情绪榜”时,真还是有必要掰扯一下:奥运“三爆”的底层逻辑到底是啥?
以“王楚钦无缘16强”为例。作为国球的种子选手,他除了要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更为重要的是,他必须守住“护球河”。否则,不管国家乒乓球队是否饶他,媒体和网友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也就是说,千不该万不该,王楚钦不能倒在16强之外,起码进四强再倒也行。因为谁都清楚,四强会师,其实就是国家队日常的集训拉练赛。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认为媒体和网友的激进叙事值得推崇,而是在我们的社会里,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换句话说,对于热衷激进叙事的网友来讲,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这些奥林匹克精神也重要,但是没有金牌重要。
所以当王楚钦不敌瑞典选手莫雷加德,无缘16强后,媒体便瞬间爆热,紧接着网友“爆燥”:一方面,当然是不满王楚钦的表现;另一方面,开始在“爆燥”的情绪里寻找出气筒,也就是直接够不着王楚钦,就开始以宏大叙事的名义批斗意见相反的同胞。
于是比起运动员爆冷和媒体爆热,网友“爆燥”反而成为最大看点。强调网友“爆燥”成为最大看点,并非是因为“爆燥”本身值得去看,而是网友的“爆燥”里充满无知、充满情绪、充满敌意。毕竟明明是热机互联时代,却硬造出冷兵器的残酷无情,你们说这滑稽不滑稽?
不可否认、无论是官方的宏大叙事,还是商业的消费主义,确实很看重运动员的输赢。但是回到围观的个体,如果一上来就放弃个体叙事,那么奥运本身就失去了它最原初的意义,从而走向一种被裹挟的集体叙事,空洞、单调且无趣。
然而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样一种“单向度”的氛围,竟然还有人觉得很刺激,并毫不遮掩地表现出“遥遥领先”的优越感。于是在这种高压气氛之下,王楚钦只能扛下所有,毫无怨言地说:“换球拍不是输球的理由,我觉得还是自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犯了很多的错误,才导致今天的失败。”
提到这个问题,是想从竞技体育角度说一说:为何王楚钦输球可以怨球拍?是因为职业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往往只是细节的差距。拿乒乓球运动员来讲,世界前五十名的球员,往往就拼的不是技术了,而是心理状态、竞技状态,心理状态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它主要跟比赛经验有关。
而竞技状态,这里主要说说运动员和运动器具的磨合度。就乒乓球运动来讲,高手过招,哪怕球拍只是有很细微的变化,运动员在判断和发力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高手之间过招,万全已经走向肌肉记忆的超级对决。
这就是为何职业运动员老说,越是高手过招,其实越走向基本功地对决,训练程度地对决。仅此再去看待“王楚钦无缘16强”,只想说,在我们当前的大众认知下,他除了扛下所有,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面对这个结果。说到底就是,这样的回应“虚假却管用”。
可是回到奥运本身,如果运动员只是一个提供“情绪价值”的工具,那么这样的奥运还跟享受体育本身有关系吗?要知道,金牌也好,无牌也罢,对于围观的个体来讲,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起码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影响。
就拿“王楚钦无缘16强”来讲,其实最受影响的还是王楚钦,他的世界排名、国家队排名会因此受到大的震荡,再就是回到个人名利上,商业价值会锐减。但是围观的个体受到影响了吗?至于那么情绪“爆燥”吗?显然没受到多大影响,也不至于情绪那么“爆燥”。
记得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清楚地知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了。这虽然跟《奥林匹克宪章》中所强调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比起来有点高度不够,但是意思是不是差不多,内涵是不是异曲同工。可为什么遇上奥运这种全球盛会,就不能正常地看待输赢呢?就想说,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才会让你们疯狂地爱上这该死的“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