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深秋,山东沂南,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在横河村上演。一名负伤的八路军战士在逃亡中遇到了年轻的哑女明德英,命运就此改写。当时26岁的明德英,用母亲的本能和大义的胸怀,以自己的乳汁救活了这位奄奄一息的17岁小战士。44年后的1985年,这位曾经的小战士已是安徽省政府厅局级领导,他带着妻子专程返回山东,寻找当年救命恩人。
贫苦夫妇抗日救人记在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偏僻山村,生活着一对特殊的夫妻。丈夫李开田生于1900年,出身贫寒,四十多岁都未能娶妻。妻子明德英,是一位三岁时因病失声的哑女。
李开田为人老实巴交,腿脚还有些残疾。在那个年代,地主老财对他盘剥压榨,辛苦劳作一年也难以糊口。村里同龄人早已儿孙满堂,他依然孤身一人。
1939年春天,一位热心的二嫂为李开田说媒。她带来了年仅26岁的明德英,一个漂亮但命运多舛的姑娘。明德英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四处流浪讨饭为生。
这对看似不般配的男女,在乡亲们的撮合下喜结连理。婚后的明德英安分守己,勤劳持家,与李开田夫妻恩爱,日子虽然清贫但温馨。村里人看他们可怜,特意安排李开田看管村中的坟地,还让他在坟地边缘开垦荒地种菜。
1940年,八路军在沂蒙山区建立根据地,在马牧池村设立司令部。横河村驻扎着政治部和保卫部,成为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据点。
八路军来到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打击地主的盘剥。李开田夫妻的生活也随之好转。1940年冬天,明德英怀孕,次年秋天诞下一个健康的男孩。
这对饱经沧桑的夫妻,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但他们没想到,更大的考验正在前方等待。1941年10月底,日军调集重兵,对沂蒙山区展开大规模"扫荡"行动。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开田夫妻的家门口,即将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救人故事。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也将因此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硝烟弥漫救战士生死时1941年11月3日夜,日军集结重兵,从蒙阴县秘密向沂蒙山区推进。次日拂晓,日军突然包围了山东纵队司令部驻地马牧池村,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区爆发。
当天傍晚,李开田刚从县城做工回来,在村口就听见远处的枪声。一路上,他看到不少村民在议论八路军与日军在马牧池村的激战。
就在李开田到家前的片刻,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踉踉跄跄地跑到他家门前。这名战士不过十七八岁,身上染血,面色苍白。
明德英正在屋里给孩子喂奶,听到外面的动静赶紧开门。她看到这位负伤的小战士就要倒下,立即将他扶进屋内。
战士已经虚弱到说不出话,明德英赶紧找来干净布条为他包扎伤口。这时外面传来日军搜查的脚步声,明德英迅速将战士藏在了后屋的草堆里。
日军破门而入,在屋内到处搜查。明德英抱着孩子,用手势表示自己是个哑巴,家里只有她和孩子。
搜查的日军看到墙角的摇篮和正在哺乳的婴儿,加上明德英确实说不出话,便放松了警惕。他们草草查看几眼就离开了。
等到日军走远,明德英赶紧将战士从草堆里扶出来。这位年轻的战士已经发高烧,伤口感染,整个人陷入昏迷状态。
明德英知道战士需要营养才能活命,可是家里除了一些粗粮,没有任何可口的食物。她看着自己襁褓中的婴儿,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个年轻的母亲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乳汁喂养这位陌生的战士。婴儿哭闹也顾不上,她一遍又一遍地将乳汁喂入战士口中。
三天三夜,明德英轮流照顾着自己的婴儿和这位负伤的战士。她用温水为战士擦身退烧,用草药敷伤口消炎,用乳汁为他补充营养。
渐渐地,年轻战士的体温开始降低,伤口也不再恶化。第四天早上,他终于睁开了眼睛,虚弱地向明德英道谢。
就在这时,李开田推门而入,看到这一幕惊呆了。明德英赶紧用手势向丈夫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
李开田听完后立即外出打探,得知八路军已经成功突围。他和明德英商量后,决定等战士伤势好转,就设法送他去寻找部队。
这对夫妻冒着生命危险,又照顾了战士半个月。等到战士完全康复,李开田化装成赶集的农民,带着他找到了八路军的联络点。
临别时,这位年轻战士紧紧握住明德英的手,用力地点了点头。没有人知道,这个默默的告别,会在44年后演变成一场感人的重逢。
重回沂蒙寻恩人跨越年代1985年的春天,一辆挂着安徽牌照的小轿车驶入山东沂南县。车上坐着一位身着笔挺西装的中年男子和他的妻子。
这位男子正是44年前被明德英救活的八路军战士,如今已是安徽省政府的厅局级干部。解放后,他一直在部队服役,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
从1941年离开横河村后,他就一直惦记着救命恩人。可是战争年代通讯不便,加上工作调动频繁,一直没能重返故地。
到了沂南县城,他立即联系了当地政府部门。县志办的工作人员翻阅了当年的村落记录,找到了横河村的位置。
然而横河村早已不复存在,由于战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原来的村子已经并入了其他村庄。寻访的过程异常艰难。
这位老领导带着妻子,挨家挨户打听当年的村民。他详细描述着1941年那场遭遇战,描述着那个救了他的哑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位老人认出了明德英的身份。那位老人告诉他,明德英和李开田夫妇已经搬到了邻村居住。
得知这个消息,这位老领导激动得站在原地许久。他让司机立即开车前往邻村,沿途打听明德英的住处。
到了邻村,他们找到了一座坐北朝南的老房子。院子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正在晾晒衣服。
老领导仔细端详着这位老人的面容,虽然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善良的眼睛依然如故。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就是当年救了自己的明德英。
他快步上前,双膝跪地,紧紧握住明德英的手。明德英愣住了,她盯着眼前这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这位老领导激动地讲述着44年前的那段经历,讲到明德英用乳汁救活自己时,他的妻子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明德英终于认出了这位当年的年轻战士,她用手势比划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李开田听到动静从屋里出来,看到这一幕也激动不已。
这位老领导命令随行人员将准备好的慰问品全部搬进院子。米面油粮,衣物家电,一应俱全。
他向当地政府反映了明德英夫妇的情况,要求把他们列入优抚对象,享受相应的待遇和医疗保障。此后,他每年都会寄来慰问金和节日问候。
这段跨越44年的重逢,在当地传为佳话。它不仅是一个报恩故事,更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沂蒙军民情深代代传承1985年这场感人的重逢后,这段母爱故事在当地传开了。沂南县的干部群众纷纷前来探望明德英老人,地方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专题节目。
这位安徽的老领导将明德英视为自己的母亲,每逢春节都会寄来慰问金和礼物。他还动用关系,为明德英老人申请了离休干部配偶的医疗待遇。
1986年,李开田因病去世,这位老领导专程从安徽赶来奔丧。他在灵堂前跪地痛哭,感谢这对夫妻当年的救命之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沂南县文化馆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工作人员走访了当年的知情者,还原了这段感人至深的救助经过。
1987年,山东省组织开展"拥军模范"评选活动。明德英的事迹被报送上去,获得了省级表彰。
当地政府在横河村原址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记载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每年清明节,附近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990年,中央电视台《军民鱼水情》栏目组来到沂南县,拍摄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各地的观众给明德英老人写来了无数感谢信。有的是退伍老兵,有的是在部队服役的战士,还有的是普通群众。
1992年春节,八路军老战士联谊会专门邀请明德英到北京做客。老人第一次坐飞机来到首都,受到了老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在京期间,几位开国将军接见了明德英。他们称赞她是军民鱼水情的典范,是沂蒙精神的代表。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山东省征集抗战故事。明德英的事迹被收入《沂蒙儿女抗日记》一书。
这本书出版后,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各地的部队官兵经常组织参观学习,传承军民鱼水情的光荣传统。
2000年,已经85岁高龄的明德英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她虽然不能说话,但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
2005年,那位安徽的老领导退休后,把自己的回忆录送给了明德英。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母子情。
明德英的事迹被编入地方教材,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用无声的大爱,铸就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军民鱼水情的经典案例。它告诉人们,在民族危难之际,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用大爱托起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