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认知是一座监狱,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世界。”
身处如此便捷的时代,看似选择众多,实则认知越发局限。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碰壁,总是重蹈覆辙,原因就在于认知的不足。
庄子认为若要达到教化的至境,需要做到:“达之,入于无疵。”
这要如何实现呢?就得遵循三个重要法则:
螳臂不挡车,不纵于己
庄子曾感叹道:“汝不知螳螂乎?怒其臂以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那只用螳臂挡车的小螳螂,就像唐吉诃德,挥舞着细弱的双臂,妄图阻挡车轮的滚滚前行。它沉浸在自我强大的幻想中,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与现实之间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当我们嘲笑这只螳螂自不量力时,可曾想过,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古往今来,多少人因捧杀而迷失自我。
方仲永年少时便展现出惊人的作诗天赋,被众人夸赞为神童,他的父亲也沉醉在这赞美声中,带着他四处炫耀,不让他继续学习。最终,方仲永只落得个昙花一现,泯然众人。
而现在,我们会看到一些网红凭借一个爆火视频迅速走红,可是又在粉丝的追捧下,忘却了提升自己,当热度褪去,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道德经》上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敬畏天地自然的规律,不过分追逐名利。别人的赞美与诋毁,都不应成为我们情绪的主宰,而应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
当面对强大到难以抗衡的困难或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不妨像水一样,懂得迂回婉转、灵活变通,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只有深刻了解自己,克制内心那些不合理的欲望,我们才能在人生这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坚定。
养虎不触怒,不纵于人
养虎的人,非常了解虎的习性,从不敢拿活物给虎吃,生怕激发它扑杀时的残暴天性;也不敢拿完整的东西喂它,唯恐它在撕裂食物的过程中,唤醒那潜藏的杀戮本能。养虎人需要时刻留意老虎饥饱的时刻,清楚它喜怒的性情。
虎与人虽属不同的物种,然而老虎却能对养它的人温顺驯服,究其根源,是养虎人顺应了老虎的天性;反之,当老虎发怒伤人,往往是因为有人违背了它的本性。
养虎如此,人际关系也如此,要能 “不纵于人”,切不可轻易触怒他人。
颜阖即将前往卫国担任太子的老师,他面临着两难的境地:若不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太子,可能危及卫国;但是采用圣贤之术严格约束,又恐怕会激怒太子残暴的本性,危及自身安全。在这种进退维谷的状况下,颜阖便向蘧伯玉请教:“和这样的人怎么相处呢?”
蘧伯玉建议他:“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意思是不但要遵循天地间的大戒,行事更要谨慎,而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自身正身正行正心的基础之上。
同理在职场里,同事之间观点不同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味地强硬坚持己见,言辞激烈地反驳,很可能会引发他人的不满与愤怒,孤立自己也破坏了团队的氛围。
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观点,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交流,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家庭中,与亲人相处时,也不能肆意妄为,随意触犯对方的底线。比如,在与父母意见不合时,就恶言恶语,就样只会伤害彼此的感情。我们要理解父母的苦心,用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
尊重他人,不触怒他人,是一门高深的处世艺术。它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洞察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付以真诚和理解,这样才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正如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与人相处,真诚是基石,尊重是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真心相待。
爱马不骄溺,不养人之骄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宠爱马的人,对马呵护备至,用精致的筐去接马粪,拿珍贵的贝壳去盛马尿,可谓关怀入微。
然而,有一次恰巧蚊虫叮咬马,爱马的人出于本能,出其不意地去扑打蚊子,本是一番好意,却没想到马受到惊吓,咬断勒口,踢碎了养马人的头和胸。
这便是溺爱所带来的灾祸,就像温柔的陷阱,看似美好,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在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在教育子女方面,许多家长过度宠溺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一味包容。孩子想要昂贵的玩具,家长毫不犹豫地购买;孩子不愿学习,家长也不加以督促。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变得骄纵任性,缺乏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当他们步入社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突然暴露在狂风暴雨中,往往不堪一击。
在爱情里,过度的迁就和宠溺同样会埋下隐患。一方无条件地满足另一方的需求,无论对方提出什么要求都尽力迎合,从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关系看似甜蜜,实则脆弱。一旦有一方感到疲惫,或者出现一些矛盾,这段感情就可能瞬间崩塌。
庄子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规律,爱亦如此。
真正的关爱应该是适度的,要尊重对方的天性和成长规律,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和成长。
当我们在关爱他人时,多一份理性,少一些盲目,才能让这份爱成为滋养彼此的养分,而非束缚和伤害。
爱默生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庄子的 “三戒” 正是帮助我们在挫折与变化中,寻到有利的种子。
祝福我们,打破认知的囚牢,以从容之姿,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