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年-1644年),在位期间1627年—1644年,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于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并在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后继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崇祯”。
他即位后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努力挽救明朝的危局。刚上位时朱由检只有17岁,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自己的皇位,包括安置魏忠贤于凤阳、诛杀其党羽、削除其党羽的官籍等,很快便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时人无不拍手称好。
然而,尽管崇祯帝勤勉治国,但他一开始从自己哥哥手中接过的大明江山就已经是一个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末世王朝,由于积弊深重、矛盾丛集,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而其在位期间还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其中内忧包括频繁的灾害、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朝廷的党争,外患则是后金政权的崛起和不断入侵。
崇祯皇帝画像
一、自然灾害与农民起义
明末正值全球的小冰河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流离失所。据统计,崇祯年间,中国发生了大大小小约300次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蝗灾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粮食短缺,饥荒严重,民众生活异常艰难。
另一方面,明朝的土地制度是以世代相传的永业田为基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稀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的贫苦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佃户或雇农,或者被迫迁徙或流浪。同时,明朝的赋税制度也十分不合理,赋税的征收不仅重量繁多,而且方式残酷,往往以实物或劳役的形式征收,官员、士人、富豪等享有各种免税或减税的特权,而普通百姓却要承担更多的税赋,造成了社会的极度不平等和不稳定。
天灾频发、瘟疫横行,在对民众人口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几乎是毁灭性的致命打击后,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其中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
李自成出征
二、朝廷党争
虽然在位之初就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但他随后又重用曹化淳、王德化和高起潜等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导致宦官权力日益膨胀,这也表明崇祯走的依旧是其老祖宗重用宦官的老路,其铲除魏忠贤最主要不是因为宦官误国,而是因为其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此外,在朝廷文官里又重用温体仁和周延儒等奸臣,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周延儒画像
三、战争危机
崇祯在位期间对内要面对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对外又面临后金政权的威胁,后金在皇太极的领导下不断入侵明朝边境,而明朝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偏偏朱由检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首先是千不该万不该地杀了辽东都督袁崇焕,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导致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这等于替后金解决了心腹大患。而等到明朝的最后时刻,崇祯帝急于剿灭汹涌的农民军,催逼大将孙传庭出师潼关,导致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直接导致孙传庭力战而死。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并战死,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
《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袁崇焕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只留下最后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自此明朝灭亡。
崇祯自缢画像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之一,也是明朝历史上最悲催的一位皇帝,更是让人无比纠结的一位皇帝,因为你无法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形容他,不同于历史上很多的亡国之君或荒淫无道或玩物丧志抑或暴虐成性,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挽救明朝的危局,但最终未能挽狂澜于既倒。如果他生长在太平盛世期间,以其勤政程度或许他会成为一名还不错的皇帝,可惜生逢乱世加上其性格的严重缺陷,终究还是当了亡国之君,真可谓“时也命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