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宝玉和宝钗恩爱有加
《红楼梦》中确实包含了许多禅机和未解之谜,各种解读和猜测纷繁复杂,有些人的推断甚至让人感觉荒谬可笑。比如,贾雨村在落魄时居住在仁清巷葫芦庙,以卖字为生时写下的一副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各种联想。
△贾雨村落魄时题的一副对联
有观点认为,“钗”即指薛宝钗,而“时飞”则是贾雨村的字(他的别号为雨村,名为贾化)。于是,一些人便将薛宝钗和贾雨村联系起来,猜测贾宝玉出家后,薛宝钗孤苦伶仃,可能嫁给了贾雨村。这种牵强附会、八竿子打不着的猜测,被一些索隐派学者津津乐道,展现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实际上,贾雨村写下这副对联时,更多的是表达他怀才不遇、志存高远的情感,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成名,飞黄腾达。
△唇不点丹,眉不画翠的薛宝钗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结局来看,说薛宝钗嫁给了贾雨村的推断确实不可信。贾宝玉看破红尘,在考取举人后跟随两个和尚飘然而去,从此杳无音信。宝玉的出家似乎为整个贾家带来了转机,贾赦、贾珍被赦免回家,世袭的职务得以复原,抄家的财产归还,贾兰也考取了举人。更令人欣慰的是,宝钗怀有宝玉的骨血,这样贾家就后继有人。虽然她有着与李纨相似的守寡命运,但也有李纨望子成龙的盼头。从贾家逐渐恢复的元气和宝钗固守的思想观念来看,她绝不会有再婚的念头。
有人称宝钗与宝玉并未同房,宝玉的心思全都在已故的黛玉身上,他们之间并无夫妻之乐。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宝玉结婚之后,与宝钗有过一段蜜月期,两人非常恩爱。宝玉总认为黛玉去世后没有托梦给他,是已经把他忘记了,因此将感情寄托在宝钗身上。
但宝玉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情感也相当脆弱。在面对抄家发配,元春,迎春相继去世、妙玉被劫、鸳鸯自缢,惜春出家为尼的境况时,他深感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儿女私情也没什么值得可留恋,因此开始看淡宝钗的夫妻关系。然而,宝钗自嫁入贾家以来,固守她的妇道,对宝玉深爱不渝,只是无法劝解宝玉的固执与叛逆。
△攀附权贵,贪赃枉法的贾雨村
在《红楼梦》的结局中,贾雨村并未如同贾家那样迎来好运,而是被撤职削为平民,终生没有悟出为官做人的道理。尽管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从穷书生到知县,再到私塾老师,最终升至知府和大司马的职位,但因贪赃枉法而被革职,打回原形。
贾雨村这一形象,无疑是许多走向堕落的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开始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初次做官时亦展现出道义和良心,其才华更是得到了林如海和贾政的高度认可,因此他才能够成为林黛玉的老师。但是官场如同一个大染缸,为了保住乌纱帽,他不得不放弃洁身自好的原则而转向和不法官吏沆瀣一气,同流合污。贾雨村所判的糊涂案,偏袒薛蟠,以及后来查抄石呆子家、抢夺其扇子的行为,都体现了他为巴结讨好贾政和贾赦而不择手段。他是一个典型的攀附权贵、毫无节操之人,因此,薛宝钗是绝不会选择嫁给他这样的人。
△金玉良缘
在学问上,也许宝钗的造诣不及贾雨村深厚,但若论及道义和见识,我想即便宝钗身为女子,她的境界也远超过贾雨村。否则,贾雨村也不会屡次因违法乱纪而被革职查办。有人甚至将薛宝钗的思想境界与贾雨村相提并论,认为她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贾雨村的“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实则无稽之谈。
宝钗的理想与贾雨村那种追求做官扬名的野心截然不同。她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延续贾家的荣光,同时也祈愿她的哥哥能免于死罪,平安归来。她的“青云”之志,更多的是出于小我的情怀和普通人的念想,与贾雨村那种攀附权贵,野心勃勃的价值观大相径庭。
宝钗虽然是出于母亲之命,并非心甘情愿地嫁给宝玉,但她看到了宝玉的真诚与善良。而贾雨村,在脂砚斋的评价中,被描绘为一个奸诈邪恶的人物,宝钗又怎会与这样的人为伍呢?恐怕只有那些贪图富贵的丫头,如娇杏之流,才会对贾雨村有所倾心吧。
△贾雨村革职为民
有人总结了《红楼梦》有十大谜团,许多人对此做了种种推断和猜测。我觉得其中一个荒谬的观点就是说林黛玉后来嫁给了北静王,这纯粹是因为林黛玉有“潇湘妃子”的称谓而所作的臆测,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林黛玉的性格大家都了解,她对感情执着坚定,除了宝玉,她并不想委身于任何人。任何人的威逼利诱,她都会以死来自证清白。
这个观点与宝钗后来嫁给贾雨村的推断如出一辙,都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可当真。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疑团是林黛玉的家产究竟去了哪里?作为侯门出身的千金小姐,她本应如薛宝钗一般,不必依赖贾府的月例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然而她的吃穿用度却都要靠贾府来维持和发放,令人费解。有人猜测是贾琏夫妇私吞了黛玉家的财产,也有人认为是贾家修建大观园挪用了黛玉家的财产。但以黛玉的绝顶聪明,难道不会觉察到这些吗?
△贾政是贾家的一股清流
我认为推断和猜想要符合整个故事情节的走向。许多人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写,而是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续写而完成的。这种猜测有一定道理,但从整个《红楼梦》的情节来看,整体衔接还是较为完整的,也突出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但结尾突然又将贾家写成起死回生,这不符合曹雪芹的文笔走向和创作意图。
后来的作者之所以写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可能是受到了阶级固化论的影响。贾雨村原本是平民,最终又回到了平民的角色;而贾赦、贾政、贾珍是世袭的贵族,尽管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还是官复原职,继续作为世袭的贵族。
有人从贾政的名称来解释他是“假正经”,但实际上他并非假正经,而是宁荣两府的一股清流,为人忠厚孝道。没有他,估计贾家永难翻身。据此推断,那贾赦又怎么解释呢?难道也是“假色鬼”?贾赦这个人小妾成群,年迈还打贾母贴身丫鬟鸳鸯的主意,要不是贾母拦着,鸳鸯险些遭其毒手。说他“假色鬼”这样的推断显然不符合情节。如果说秦钟是“情种”,这有一定道理,因为秦钟确实是为情而死。我觉得所有推理都要符合逻辑和故事情节,否则就是胡言乱语。
△宝钗《临江仙》里的名句
“钗在奁内待时飞”这句话只能从贾雨村当时的处境来解释,而不能根据某个字或者恰巧重合的名字来随意推断,有时这样的解释会让人陷入僵化的思想境地而无法自拔。
暂且不论宝钗和贾雨村的年龄差距,从阶级固化的观念、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以及封建社会从一而终的道德伦理来看,再加上贾雨村在官场和做人方面的操守问题,他们两人绝不可能在一起。当然,正是这种奇思妙想和猜测,为《红楼梦》的讨论增加了无数荒诞的话题,也激发了更多人去阅读这本古典名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讨论对于传播《红楼梦》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红楼梦》有诸多版本和观点,只要符合情理和逻辑,都是值得接受和探讨,因为这本小说没有政治风险,怎样解读都不会踩上红线而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