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入秦”后鼎哪去了——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廿九)

用户_194574 2024-03-14 23:06:32

在上篇文中,聊到了有关秦国灭周后“九鼎入秦”的话题,那咱们就接着说。关于为何会有九鼎沉于“泗水”的缘由,上篇聊到了有说法是秦为了到“徐国祭祖”,这显然是无稽之谈。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国在得到九鼎之后,秦王为了向天下诸侯展示九鼎以显示自己的实力,而带着九鼎在进行“巡回演出”。显然,这种说法的灵感来源应该是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之后,就喜欢巡视天下。

但你只要细想,秦灭周占洛阳取九鼎时,距离嬴政统一六国还有三十多年,而且当时在位的还是秦庄襄王,也就是嬴异人。嬴异人在灭周后两年就病逝,嬴政继位,时年12岁。显然,这两位秦王在当时都不可能带着国之重器九鼎进行全国巡演。再者说,当时秦国尚在发展期,军事实力虽强,但势力范围还主要位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要知道后来几国与秦国交战时,都打出了为周天子复仇这一政治正确的旗号,那在当时,他敢带着从周王室掠来的九鼎,去往距离楚国和齐国更近的安徽“彭州”去显摆?去送礼还是送人头?

既然由秦将九鼎送到“彭州”沉入“泗水”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么,又怎么来解释《史记》中“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这段话的呢?那咱们就得先去了解这个“宋太丘社亡”是什么意思。东晋大史学家郭璞曾曰:“宋有太丘,以社名此地也!”所以,“宋太丘”就是宋国境内一个被称作“太丘”的地方,而根据五代时期大史学家邱光庭所著《兼明书》中有书:“社者,所在土地之名也。”,同时还有“社,所以依神表域也,各随其地所宜而树之。”“宋太丘社”据史籍记载所处的位置,应该就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与夏邑交界处的太丘镇。而这个“宋”,也就是周王朝初始的最早分封的诸侯国。

其实本身并不想就“宋太丘社”作过多的叙述,因为尽管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知识点,可确实又与本系列文章的两个主角西安与洛阳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联。但是,在我真的认真阅读了众多与“宋太丘社”相关的内容之后,却产生了一定要好好聊一下的冲动。“宋太丘社”的存在与沉浮,并不是一个周朝分封诸侯国的祭祀场所那么简单,而是当时人们对于与自然、与神沟通的向往,对于那些众多不可抗力的追逐与崇拜,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理想化”更迭的一个重要“惯例”。而作为那个时期我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实际上也始终保持着与“宋太丘社”的极其微妙且非常重要的关联。

既然要聊,那我们就得先了解下宋国。在周王朝建国初期,在原有的“商地”发生了“三监之乱”,这个内容在本系列的前几篇文章中已经聊到过,但时间太久,简单介绍一下。就是成王的三个叔叔被武王派去“监督”商王朝的旧贵族封地,但这三个叔叔自觉可以取侄子的江山而代之,于是三个叔叔在被纣王之子“武庚”的策反下,发动了叛乱!但最终让周公率领“八师”东征给平定了!周军一直打到了“武庚”的封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附近。在“三监之乱”被平定后武庚被杀,而周平王并没有把策动叛乱的罪责一股脑的算到商王室后裔的头上,相反,还特地分封了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在商都旧地商丘建立宋国。

按现在的思维方式,周灭商,却还善待商王室成员看起来似乎不太合理。但这正是我们国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兴灭继绝”。这四个字出自《论语·尧曰》,原文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对于这个理解,我想应该会有些不同的看法,但就我看来,这也是我国古代所产生的一种高端的政治智慧。因为王朝的更迭,几乎都伴随着反叛与战争,而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就一定要为自己披上一个政治正确与合法的外衣。那么,相对最容易的方法,其实就是我承认被我所推翻的就是正统,其实不是我要推翻之前的正统政权,而是因为某个人做的不好,我来替代这个人的。所以,我不破坏前朝的祭祀甚至还要沿用,我善待被我推翻政权的子嗣后裔,因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君权神授的王室血脉。他们合理合法,我接替他们,自然我也就合理合法了。

这当然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在宋国建立后,周王室允许在宋国内恢复对商先祖的祭祀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太丘社”从殷地迁回到了宋地,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在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腾文化》一书中,作者何星亮研究得出:“社是氏族社会图腾圣地演变而来的,亦即社最初是祭祀图腾的圣地,而社树社石等,则是图腾的象征物。”《礼记》中,有:“社,所以神地之道。”,《中庸》中,也有:“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由此可见,“太丘社”的存在,就是为祭祀神灵与祖先,而且,是属于祭祀活动的最高级别场所。

据永城市太丘社文化研究会会长夏浚钟先生的相关研究可知,虽然“太丘社”在宋国境内,故被称作“宋太丘社”,但实际上,无论是周王室,还是王朝内的臣民,对于“太丘神社”的尊崇,都绝不仅仅限于一个诸侯国内的祭祀场所,而是关系到与民生、社稷、国运相关的重要高度。特别提到了太史公对于“太丘神社”的重视!司马迁曾多次提及“宋太丘社亡这一事件。《史记·六国年表第三》:“周显王三十三年,宋太丘社亡”;《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史记·封禅书第六》:“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司马迁之所以会如此重视“宋太丘社亡”这一历史事件,正是因为阐述并证实自己始终坚持的“天命与德并重决定社稷归属”的观点!并不是说武力的强盛,就能代表王权甚至是神权的正统。同时,司马迁把“周失天下”、“九鼎易主失落”和“宋太丘社亡”这三件事,列为同期发生、同等重要并且是互有关联的大事件,更是充分说明“太丘神社”对于司马迁,以及当时的史学家,政治家、王室,甚至民众的心目中,都有着几乎等同于国家社稷和国之重器九鼎相同的重要性。

那咱们再兜回来说九鼎。既然“宋太丘社”很有可能在周王朝时期有着极其重要与特殊的意义,那么,这就为“九鼎”的下落增加了一个“合理”的去向。“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由于周王室“德衰”,为延续并保全正统,周天子便在大厦将倾之时,派人秘密的将九鼎送到了当时尚存的“宋太丘社”内。而具体转移九鼎的时间,史籍中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史记》中的“周显王三十三年,宋太丘社亡”显然有些疑问。因为周显王三十三年是公元前336年,而秦武王举鼎而死是在公元前307年,也就是说在307年的时候,九鼎是肯定在洛阳。《史记·周本纪》中的篇末有记:“周君赧王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周赧王死于公元前256年,那也就是说,如果周天子要将“九鼎”转移的话,那这个时间肯定是在公元前307年-前256年之间的时间内。

咱们就假设在那一时间段内,周王室确实把九鼎从洛阳转移到了“宋太丘社”。那么,随着“社亡”,放置在神社中的九鼎也被其守护者沉入了泗水。这种说法,似乎也更合情合理,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后来,秦始皇会在此处寻找九鼎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记载的,就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天下,至泰山进行封禅祭祀。在返回途中,经过彭城时沐浴斋戒,准备从“泗水”中打捞起遗落在此的九鼎。结果,无功而返。

在其余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中,其实还有一些关于九鼎去向的诸多传说。唐开元年间曾为司马迁作注的文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说:“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按照这种说法,九鼎应该是在从洛阳运往咸阳的途中,其中一个莫名其妙的被风刮走了。显然,这是一个神话色彩极其浓烈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罕见,在《益州记》中有记:“周德既衰,九鼎沦散,一没于此,或见其鼻,故名鼎鼻山,一名打鼻山。上有城,亦名鼎鼻。”同时,在唐代武周时期的梁载言所著《十道记》中也有记:“鼎鼻山,周道衰微,九鼎沦没于此山之下,其水清澄,今民犹或见其鼎耳”。也就是说,不光有鼎飞到了“泗水”,还有飞到四川的。

具体传说形成的原因,自然是各有各的说法,在我看来,各有道理也其实都无真实依据。只能说,就当个传说听吧。总结一下,就是在传统的广泛认知中,当秦灭周随之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象征着天下正统国之重器的九鼎,就因为各种原因遗失了。而且以相当主流的逻辑来讲,那就是周失九鼎,是因为“周德既衰”,那么秦失九鼎,就自然意味着“秦德”自然也是无法承担起神授王权的正统责任。其实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形成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尽管秦朝与汉看起来是两个朝代,但实际上,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之比秦始皇小三岁,而司马迁的《史记》成书,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其实也仅有130年而已。

所以,我是这样认为的:在秦国一统时,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之前诸侯国的后裔对秦抱有非常强烈的敌意,但是,又畏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压统治政策。打架不行,嘴皮子上可不能输,于是,那些春秋战国的遗民,就开始使劲编排秦国的“绯闻”,比如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就和清军入关之后,为什么在中原地区会传出乾隆实际不是满人,而是海宁陈家的儿子与雍正女儿互换而来一样。那秦在获得九鼎之后,由于并无史籍记载九鼎再出现过,那么,各种不利于秦统治的传说出现也是正常情况了。

其实,就个人的角度而言,对于九鼎的去向,我还是非常认可一种说法的。那就是九鼎实际上确实在秦灭周之后,就由秦昭襄王带回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然而为什么在之后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之后除了秦国的史官之外,其他各国以及之后的汉王朝,都对秦政权抱有相当大的敌意。于是,在记录一些能够宣示其正统地位的一些东西,就被选择性的遗忘或者遗失了。而同时,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在众多方面做了很多改革,最著名也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就是两件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废除封建制。

这两件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相当于将原本春秋战国几百年的诸侯文化完全击碎重组,从历史进程上来看,虽然绝对称得上功德无量,但也确实对于后世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压抑与限制;而废除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则是完全打破了中国自夏、商、周起始的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社会性质,无疑是侵犯到了非常之多的老旧贵族势力集团。这两项可谓名垂青史的举措,也是秦在之后的两千多年中,频频被后世冠以“暴秦”恶谥的重要缘由。那在秦二世而亡的时候,那些亲身经历过亡国之恨的诸国遗民们,又怎能不去找准机会好好“恶心”秦一把?所以,遗失,就变得理所应当,变得天经地义!遗失的方式,也必须是神乎其神!

而事情的真相,则有可能是这样的:在获取了象征王权的九鼎之后,秦王并没有把这个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宝物当做一回事,也并没有把它继续当做证明自己政权正统的象征,而是仅仅把九鼎当做一件“普通”的国宝级物件收入了宝库。而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越是有人拿九鼎说事,敢与天下为敌的秦王便越是对外界封锁九鼎的消息,直到人们逐渐的都忘却了还有这样一件象征天下一统的宝物存在。而最后,九鼎就随着秦始皇的去世,而永远的被埋葬到了秦皇陵中了!

当然了,这也只是我的推断与臆想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可以理解为瞎喷!不知不觉,“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这一系列文章已经到了第二十九篇,说实话,我也没想到我能写这么多,写这么久。而且,期间还有很多有跑题之嫌的内容,也是占去了不小的篇幅。但对于我来说,试着聊史,无疑是对于我自身的一项重大的提升与挑战,还好,自我感觉,以纯粹爱好者的标准,自我的评定勉强及格。

咱们下篇再见!

0 阅读:1

用户_194574

简介:热爱体育 ,喜欢历史,看电影,听相声,和大家一起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