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剧里,老是被射瞎眼睛的李世民,为何没能灭了高句丽

令狐伯光 2024-10-29 21:49:20

文|令狐伯光

之前写过几篇关于国产剧和韩剧比较的文章,反响挺热烈的。

而且最关键在于,这段时间写韩流的来源是某部韩剧用重庆冒充韩国首尔,同时期一部韩国古装剧《于氏王后》服化道全面抄袭《大秦帝国》,这部剧反应的又是高句丽的历史,韩国喜欢碰瓷不讲。

但是讲到高句丽嘛,相信很多人应该知道,韩国不但把高句丽认作韩国祖宗,而且已经差不多是公认的在高句丽渊盖苏文的领导下,不但抗击了唐朝军队,而且只要涉及那段历史,李世民必然会被射瞎一只眼睛,然后向高句丽求饶,都成了韩国人公认的历史了。

历史上,李世民确实也亲征了高句丽,但是没有灭了它,后来还是唐高宗灭了高句丽。

于是乎,有不少中国网友也认为李世民攻击高句丽功败垂成,虽然不至于像韩国人吹的那样被射下一只眼求饶,但就是输了。实际上呢,你觉得新中国和印度挪场战争,中国是不是功败垂成呢?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一直认祖宗,但真实历史上,高句丽与韩国没什么关系

高句丽是源于吉林辽宁一带的少数部落夹杂着战国后期去东北避难的七国人建立的,主体是扶余族人。当然,这个高句丽还要跟箕子朝鲜、卫氏朝鲜还有那个李氏朝鲜区别分开。这里边,只有箕子朝鲜是被划入周朝诸侯国里边的,因为箕子朝鲜是商朝遗民在东北建立的诸侯国。

后来箕子的后代失国,被逃到箕子朝鲜避祸的燕国人卫满灭掉。卫满建立的卫氏朝鲜被纳入中原体系,后来被汉朝所灭设立汉四郡。这时候的高句丽还是不叫这个名字,还是游荡在吉林一带的蛮夷部落,叫扶余族。

后来,随着中原王朝的更迭,尤其是王莽篡汉和五胡乱华这段时间,中原王朝无暇顾及边远地区,让扶余人慢慢的南下,占据了原来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的地盘。巅峰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趁着中原王朝内斗和与游牧民族的混战,占据了原属中原王朝控制的燕京一带、辽东一带、曹县北部加上他们自己的“龙兴之地”吉林黑龙江一带。

直到,隋唐时期重新被纳入中原体系。唐朝联合三韩之地的人,共同剿灭了高句丽,瓜分了高句丽的土地。这时候,南棒的老祖宗才算是露个头。你要说大韩正统在南方,那随便,他们的发迹地就是釜山济州岛一带。

汉城以北都是华夏族人,为啥朝鲜不自称朝鲜人,非得叫什么大韩族人。

人家就是三韩人的后代,跟曹县没多大关系,总结一下就是。

1,高句丽的是中国从东北的吉林省发源来的,其前身是我们古老的少数民族扶余族。

2、高句丽早中期的所有活动中心都是集中在中国的图们江和鸭绿江左岸,早期都城五女山城,下古城子古城。中期都城也是高句丽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集安山城和国内城。二者一个位于辽宁,一个位于吉林。

3、高句丽在其灭亡之后,主要人群涌向了辽东汉地和之后的渤海国。

4、早期高句丽以县城的形式存在的,两汉时期就有句骊县。

5、高句丽所体现的社稷思想,佛道儒思想都和中原有很深关系

6、2004年中国成功将高句丽的都城与墓葬申遗。高句丽本身就是来自于中国的白山黑水之间,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古老少数民族,之后他也融入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当中,他只是在他建立之后,因受制于慕容鲜卑势力,不得已把经略方向从西面改向南面,从而进攻了朝鲜半岛。

没有变独眼龙?唐太宗三征高句丽,为什么没能“灭国”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御驾亲征高句丽,虽然没有灭了高句丽,也没有攻下安市,甚至最后不得不撤军,但却算不得失败。跟隋炀帝杨广的失败不同,唐太宗李世民是从容撤军,而且在班师回朝时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的官兵百姓都不敢出来。

唐太宗李世民是自己觉得没有完全灭掉高句丽觉得没有成功,但其实唐朝的战果是远远大于损失和消耗的。此次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攻克十座城,占领了辽东大片土地。之前,辽东被高句丽占据了二百余年,而且辽东是高句丽的战略要地及重要经济支撑点。还大量歼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高句丽军队的精锐部队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这次征伐使高句丽人口锐减,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国力衰落。过了几年,唐太宗还想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采纳大臣的建议,派兵分水陆两路滋扰高句丽。后来唐朝多次派兵进攻高句丽,到唐高宗李治时代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

大唐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各地。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为何没有成功灭掉高句丽,可以说几个原因。首先,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唐太宗是大唐的皇帝,他御驾亲征,跟随的将领大臣肯定会担心他的安全问题,很多冒险的计谋根本不敢使用。

李世民这时并不是当年的天策上将,而是贵为大唐天子,他的安全将领们不得不考虑,一旦他的安全出现问题,这就不是打败仗这样简单了。当时久攻安市不下,曾有人建议绕开安市,转而进攻乌骨城,渡鸭绿江,直指平壤。

唐太宗对此是认可,但大部分的将领是誓死不同意,认为沿途的安市、建安等城存在大量敌军,如果被断了后路,唐太宗李世民将陷入危险的境地。最后,唐军只能采用逐城攻打,稳步推进。简单说就是一路碾压过去,一切带有冒险的奇谋妙计都被迫放弃。

第二是大唐当时并没有发挥出海军的优势。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带领的大军中,海军超过4万人,但却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本来,朝鲜半岛三面临海,陆路运送粮草困难,海上运输就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在战争中,海军并没有与陆军配合,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整场东征中,除了攻占了卑沙城外,并没有什么卵用。之后唐高宗李治任命李世勣灭掉高句丽,海军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唐太宗东征军的规模本就不大,除了4万海军外就只有6万陆军。高句丽并不是突厥等的游牧民族,一连串坚固的城池,即使不敌唐军,也能依托城池抵抗。

海军发挥不出作用,辽东的气候问题,短时间内攻不下就只能班师回朝。

第三就是大唐的后门起火,太宗李世民东征期间,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去世,其子拔灼上位,称为多弥可汗。他趁机南下侵扰,虽然被大唐将领击退,但多弥可汗贼心不死,随时有南下的可能,让大唐不得不分神提防薛延陀的蠢蠢欲动。避免大唐陷入与高句丽和薛延陀两线作战的战略压力,这对当时的大唐是无法预料且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大唐即使【贞观之治】的名声再响,也耗不起这个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得不偿失的战略疲弊局面。

中国就是罗马,与罗马相比,中国还活着

如果你稍稍留意,你会发现中国周边国家,俄罗斯和中亚那块关于中国拍得比少,外蒙古、印度、韩国、越南,日本都拍了一堆抗击中国的文艺作品,说到底是近代以民族崛起凝聚国家,而这些国家历史上与中国纠缠太深,尤其很多还无法解释。

日本还算好的,越南主要是古代,近代那段不敢提,东南亚其它国家看中国就是蚂蚁看大象。

韩国因为经济发展起来了,印度毕竟是个大国,所以他们的抗中神剧特别多,大家习惯就行了。但历史上和历史一些定义,这些需要官方出面,民间只要知道就行了。

1 阅读:34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