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酸碱度,即pH值通常维持在一个在7.4±0.5狭小的范围内,此种稳定为酸碱平衡。如果体内酸与碱产生过多或不足,引起血液pH改变,此状态称酸碱平衡紊乱。凡是由原发碳酸氢根( bicarbonate, HCO3-)下降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升高,引起[H﹢]升高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酸中毒(acidosis) ;凡是由原发HCO3-升高或PaCO2下降,引起[H+]下降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碱中毒(alkalosis)。
·一、基础概念 ·
· 1.1 pH与H+·
pH是[H+]的负对数形式,即pH=-log[H+],两者间负相关。在pH7.10~7.50范围内,两者近似于直线关系,即pH每变化0.01,等于[H﹢]往反方向变化1.00nmol/L。当pH为7.4时,氢离子浓度正好是40nmol/L,即0.00000040moI/L。所以为了表述方便,使用pH表示,因此,氢离子浓度越大,pH值越小(酸性),氢离子浓度越小,pH值越大(碱性)。
pH=-log[H+]=-log0.00000004=8-0.6
=7.4
· 1.2 pH、PaCO2和HCO3-·
人体体液中存在一系列重要的缓冲系统(buffersystem),根据等氢离子原则
因此,只要通过测定缓冲系统的有关数据,即可分析体液的酸碱变化。而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是人体中唯一能自己更新的缓冲对,且在体内储量丰富,HCO3-反映酸碱变化的代谢成分,H2CO3反映酸碱变化的呼吸成分,故临床上常以测定H2CO3/HCO3-比值作为衡量体液酸碱平衡的主要指标。即H-H方程式
其中pK为酸解离常数,即碳酸在体温为37℃时的解离常数= 6.1,而H2CO3浓度和被溶解在体内的CO2浓度成正比,其气体溶解度系数α为0.03mmol/(L.mmHg),即体温在37℃时,CO2在血浆中的溶解浓度。
· 1.3 机体产生的酸性物质·
(1)挥发酸: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碳酸,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CO2) ,CO2与水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可释出[H+],也可以变成气体CO2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为挥发酸。
(2)非挥发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固定酸,又称非挥发酸。如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硫酸、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过程生成的三羧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
· 1.4 机体产生的碱性物质·
氨基酸脱氨基所产生的氨 (NH3) ,之后经肝代谢后生成尿素。
·二、常用判断酸碱平衡的指标 ·
· 2.1 PH·
pH是指体液内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og[H+]是反映体液总酸度的指标,受呼吸和代谢因素共同影响。正常值:动脉血pH7.35-7.45,平均值7.40,静脉血pH较动脉血低0.03~0.05。pH<7.35时为酸血症;pH>7.45时为碱血症。
· 2.2 PCO2·
血浆中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血浆二氧化碳分压(PCO2)。正常值动脉血为35~45 mmHg,平均值40mmHg。静脉血较动脉血高5~7mmHg。它是酸碱平衡呼吸因素的唯一指标。当PCO2>45mmHg时,应考虑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的呼吸代偿;当PCO2<35 mmHg时,应考虑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的呼吸代偿。
· 2.3 HCO3-·
(1)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验条件下所测的血浆HCO3-值。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值24mmol/L,动脉与静脉血HCO3大致相等。它是反映酸碱平衡代谢因素的指标。HCO3<22 mmol/L, 可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代偿; HCO3->27mmol/L,可见于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代偿。(2)标准碳酸氢盐(SB):是在标准条件下[ PCO2为40mmHg 、血红蛋白(Hb)完全饱和、温度37℃]测得的HCO3值。它是反映酸碱平衡代谢因素的指标。正常值为22~27 mmol/L,平均值24mmol/L。正常情况下AB=SB;AB↑>SB↑见于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代偿;AB↓<SB↓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代偿。
· 2.4 碱剩余·
碱剩余(BE)是表示血浆碱储量增加或减少的量。正常范围±3 mmol/L, 平均为0。BE正值时表示缓冲碱增加;BE负值时表示缓冲碱减少或缺失(basedefect,BD)。它是反映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因素的指标。
· 2.5 PaO2·
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指血浆中物理溶解的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值为80~ 100mmHg ,其正常值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
预计:PaO2值(mmHg)=102-0.33x年龄(岁)±10
· 2.6 阴离子间隙·
体液的阳离子数总和与阴离子数相等。其中阳离子大部分为[Na+],而阴离子大部分为 [C1-]和(HCO3-]。
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清中所测定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用mmol/L表示。
因Cl-、HCO3-、Na+含量高,其余离子含量低
因此其简化公式表示为:
(1)AG降低常无临床意义。如反复检查AG确实降低,往往提示有IgG型骨髓瘤、伴钠潴留的低蛋白血症的可能。
(2)AG升高实际上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同义词,若患者的AG超过正常值(16mmol/L) ;往往提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主要见于:①代谢性酸中毒;②脱水;③用含有“未测定阴离子”的钠盐治疗;④某些抗生素治疗;⑤碱中毒;⑥实验性误差;⑦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
酸碱平衡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通过体液中的缓冲系统以及肺、肾的一系列调节作用,保持了体内体液酸碱的相对稳定。
· 3.1 缓冲系统·
缓冲系统的作用能使强酸变成弱酸,强碱变成弱碱,或者变成中性盐。由于缓冲系统容量有限,因此,缓冲系统调节酸碱平衡紊乱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人体缓冲系统主要有以下3对缓冲对组成,即碳酸盐缓冲系、磷酸盐缓冲系、蛋白缓冲系。
· 3.2 呼吸性调节·
(1)调节方式:肺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通过增加或减少肺泡通气量控制CO2的排出量使血浆中HCO3/H2CO3比值维持在20/1水平。正常情况下,若体内酸产生增多,[H+]升高,肺则代偿性过度通气,CO2排出增多,保持pH仍在正常范围;若体内碱过多,[H+]降低,则呼吸是慢,减少CO2排出,维持pH在正常范围。
(2)调节特点:因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对H+和/或HCO3-异常敏感,因此当机体出现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时,肺在数分钟内即可代偿性增快或者减慢呼吸频率或幅度,以增加或减少CO2排出,可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但肺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CO2排出来改变血浆中H2CO3,调节范围有限。
· 3.3 肾脏调节·
肾脏通过改变排酸或保碱来维持血浆HCO3-浓度在正常范围内,以平衡血浆pH。
(1)调节方式: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方式是排出[H+]和重吸收肾小球滤出液中的HCO3-。由于普通膳食条件下,正常人体内酸性物质的产生量远远超过碱性物质的产生量,因此,肾主要是针对固定酸负荷的调节。具体通过HCO3-重吸收、尿液酸化和远端肾小管泌氨 (NH3)与铵(NH4+)生成3种途径排[H+]保HCO3-。
(2)调节特点:首先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功能完善,但作用缓慢,常需要72h才能逐步完善, 因此临床上常以代偿时间3天作为分急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依据;其次调节酸的能力大于调节碱的能力。
·四、酸碱紊乱的判断步骤 ·
临床上常用的有三步法、四步法以及六步法
· 4.1 判断血气检测设备和标本的可靠性·
根据血气中PaCO2、HCO3-计算出H+浓度:[H+]=24×PaCO2/HCO3-。之后pH =-log[H+]判断氢离子浓度与pH的是否一致。
· 4.2 明确酸碱·
即明确酸血症还是碱血症,pH<7.35为酸血症,pH>7.45为碱血症,当酸碱紊乱时也许pH 在正常范围,碳酸氢盐、PaCO2、阴离子间隙的改变都标志着酸碱紊乱。
· 4.3 判断呼吸性还是代谢性·
以7.40为界,看pH、PaCO2以及HCO3-的变化
(1)呼吸性酸中毒:PH↓,PaCO2↑
(2)呼吸性碱中毒:PH↑,PaCO2↓
(3)代谢性酸中毒:PH↓,HCO3-↓
(4)代谢性碱中毒:PH↑,HCO3-↑
· 4.4 明确是否发生适当的代偿·
需要明确的是,当原发性酸碱紊乱发生时,机体通过缓冲系统、呼吸系统及肾脏系统会做出一定的调节反应,但并不会将原发的酸血症/碱血症变为碱血症/酸血症。且有一定的代偿极限。
实测值在预计代偿范围内,说明仅存在单纯型酸碱失衡;如二者不符,提示存在二重型酸碱失衡。· 4.5 计算阴离子间隙(AG)·
如果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则需计算AG。
AG=钠离子浓度-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12±2 mmol/L。
AG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代谢性酸中毒。
· 4.6 计算潜在的HCO3-·
如果存在AG升高,则计算潜在HCO3-,
潜在HCO3-=(AG测定值-AG正常值)+HCO3-测定值。
若潜在HCO3-值>27,提示存在代谢性碱中毒。
· 参考文献 ·
[1]钱桂生.任成山.徐剑铖.实用血气分析及酸碱紊乱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10
[2][日]工藤翔二.图解血气分析[M].贺正一.刘凤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Yee J, Frinak S, Mohiuddin N, Uduman J. Fundamentals of Arterial Blood Gas Interpretation. Kidney360. 2022 Jun 3;3(8):1458-1466. doi: 10.34067/KID.0008102021.
[4]Larkin BG, Zimmanck RJ. Interpreting Arterial Blood Gases Successfully. AORN J. 2015 Oct;102(4):343-54; quiz 355-7. doi: 10.1016/j.aorn.2015.08.002.
[5]钱桂生.动脉血气分析的判断[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08,1(02):173-178.
[6]任成山,钱桂生.动脉血气分析与酸碱失衡判断进展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0,3(02):125-145.
[7]曹云,韩彤妍,张谦慎等.新生儿有创血气分析专家共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3,18(06):4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