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世四句真言男人欲成大器,人脉次之!掌握秘诀必出头

寒梅傲雪映霜华 2025-01-12 10:44:12

【前言】

有没有人这么问过你:为啥在那种特别糟糕的朝代,还能出现杰出的政治家呢?就拿晚清来说吧,这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满清快要灭亡的时候,居然出现了四大名臣,而在这当中,曾国藩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

有这么一个人,高考竟落榜了六次,可最后却当上了能够左右整个国家命运的宰辅大臣。在人生陷入这般无比黑暗的低谷时,他到底是怎样获得第七股强大力量,从而实现逆袭的呢?

【他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

小时候的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学业表现也较为普通。在他 14 岁的时候,曾老爹满心欢喜地送儿子去参加人生中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盼着藩儿能够考取秀才,从而崭露头角。哪曾想,成绩单上明晃晃地写着一个“不第”,那字迹还带着斑斑墨渍呢。

一年一次的考试接连进行了六年,曾国藩却仍旧没啥大的长进。就在那年秋天,18 岁的他立在村子口的榜单跟前,瞅着自己第六次落榜的这个情况,愣愣地出神。

“真是个没用的家伙,连小偷都比你机灵!”猛地,身后传来一声嘲讽的笑。曾国藩扭头一瞧,只见村里新迁来的一个流里流气的家伙,正擦着满是汗水的脸,从他家房顶上翻了下来,这人一看就是个小偷。

您说巧不巧,有个小偷溜进了曾家打算偷点东西。那时候,曾国藩正吭哧吭哧地背《岳阳楼记》呢,从傍晚一直背到深夜,愣是没背熟。这可把小偷给气坏了,当着曾国藩的面,小偷把《岳阳楼记》整篇文章给流利地背了下来,还说自己比曾国藩这个书呆子机灵多了,随后就翻墙跑了。

曾国藩呆立在那儿,愣愣地看着小偷离去的方向。连着六回科举都名落孙山,耻辱之上又添耻辱,这使得尚在求学的曾国藩深受挫折。

一夜之间,曾经那个爱嬉闹的少年没了往日的活泼劲儿,变得沉默不语。他成天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如同一个毫无生气的木偶,机械地诵读着那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四书五经。

【七年之痒,他终于成功了】

历经长达六年的时光,19 岁的曾国藩总算在第七年的科举考试里崭露头角。当他接过那张写着“中秀才”的凭证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这一路奔波了六年啊,六年的辛勤付出总算没有白费。

在曾国藩 21 岁那年,他总算考上了举人。转年,他又于殿试里考中进士,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当官从政的机遇。自那以后,曾国藩的官路那叫一个顺畅。

然而,就算走到了这一步,老曾心里的成就感和喜悦也没持续多长时间。也许是年少时那接连六次的失利对他的冲击过于强烈,致使老曾性格里自卑的那部分被极大地凸显出来——他老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太过浅薄,难以应付官场上的各类艰难险阻。

所以,新科进士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得偿所愿就得意洋洋。反倒是当他了解到需要捐出大量钱财才能去京城当官时,老曾干脆就拒绝了这个机会,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临桂,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勤奋读书的日子。

历经十年的勤奋苦读,曾国藩总算参透了人生的要义。回到故乡后,老曾白天在自家的田地里辛勤劳作,到了晚上,便把各类人文历史典籍以及兵书统统看完。他期盼着能从这些书中获取为人处世的顶级智慧,从而弥补自己生来就有所欠缺的才能。

曾国藩略感惊讶,接着轻轻点了点头。袁甲三微微一笑,嗓子里发出几声轻咳:“人活在世上,与人相处,最关键的就是要能认清他人,看透表象,善于判断。您觉得这话在理不?”

真没想到,这老者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这般高深,曾国藩不禁愣了一下,紧接着仔细思量后说道:“也不全是这样。我觉得吧,人活在世上,与人相处做事,最为关键的是不能轻易说放弃……”

这两人聊得那叫一个投机,袁甲三觉得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可不一般。这人这辈子没踏入过仕途,可对人生的道理却是看得极为透彻。

或许是因为好奇作祟,袁甲三开始常常前往曾国藩处,就人生以及读书方面的各类问题向他请教。这样一来,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

受这位老者的启迪,曾国藩渐渐领悟到:一个人若想在这天地间有所作为,单单靠熬夜勤奋读书那是不行的!得有果敢坚毅的胆识和气节,对人心和世事要有极其精确的洞悉能力,还得随时做出自我调整,让自己跟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紧密贴合……

正是受袁甲三的影响,老曾意识到当下天下的形势已然有了巨大的改变。他不由得在心里默默寻思:自己到底在期望啥?又在等待啥呢?

【四句箴言,成就一代名臣】

十年后,曾国藩再度推开那皇宫大门。这十年间,世事变迁,满清的朝堂已然不复他离去之时的景象。西方传教士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洋人先进武器之事,这给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太平天国的举兵起义,更是让这片土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般历史的紧要关头,曾国藩终究决定勇敢地站出来。他向朝廷呈上奏章,五次陈事,坚决地给出了用人的提议。在他的奏折里,有这样一段话令人印象格外深刻:“臣谨遵圣上之意,竭尽忠诚,恭敬勤勉,恳请尽快选拔任用贤能之人,以此重振国家的威望。”

到了 1860 年春天,这句议论才传到了圣上那里。就在这一年,将近 40 岁的曾国藩走马上任,正式担任两广总督,从此开启了他那辉煌的为官之路。

在出任总督的这八年时间里,老曾依次训练出了新型的湘军与淮军,还创办了不少工厂,属于那时倡导变法图强的典型人物。而在他实施变法的过程中,有四句箴言始终鼓舞着老曾,也让这位成为了晚清的头号名臣。

【“挺”字当头,坚忍不拔是非凡业之本】

在老曾的认知中,一个男子汉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先拥有能吃苦、能忍受寂寞的品质。曾经年少时处于困境的他,便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卑与失败抛诸脑后,凭借着不屈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抵达了人生的顶峰。

身为一名政治家,曾国藩必须时刻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且坚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中,若要推动变法,就必须拥有极为强大的决心作为支撑,还得有足够坚毅的性格来作保障。有道是“命与运相互关联,运也关乎着天命”,只有具备了舍生忘死的勇气,才能够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命运。

【“辣”字主事,果断才是行动的灵魂】

“那可真是眼光独到、手段厉害”,老曾这样评价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其实,这句话用在老曾自己身上也十分恰当。在当时那个闭关自守的时期,自大的思想在朝廷和民间弥漫。但老曾长期以来一直提倡开垦荒地、学习西方技术,他明白了“困境中蕴含机遇”的道理——种子要是不埋进土里,又怎么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作为推动变法的勇士,老曾肯定得有两手都能出击的决断能力。他得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局势做出判断,然后快速决定自己到底是行动还是不行动。就好比在 1860 年的春天,到处都是军队战败的消息,老曾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正式上书请求出征作战,最后成功当上了两广总督。

过了 8 年之后呢,在那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曾老可是最早站出来呼吁,并且积极投身到洋务运动中的大臣哟!就因为他那果断的行事风格和巧妙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曾老赢得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好名声。

【“变”字立足,与世界和历史同频】

整整十年的封闭式学习,非但没困住老曾的胸怀,反倒让他积累了颇为广博的知识。待到他重新投身仕途之际,老曾已然蜕变成了一个阅历丰富、思想开明的人。

也许是视野较为宽广的缘故,老曾更为清晰地明白,若要使国家命运得以存续,那就一定要跟从时代发展的潮流。他不能停滞不前,而是得持续地丰富学识,开阔眼界,以此来和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保持同步。

在 1862 年的时候,老曾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教授西方知识的学堂——马尾船政学堂。过了三年,他又踊跃参照西方法则,着力推动军工企业的发展。在老曾的提议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生出国的热潮……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清楚地表明了老曾跟随时代变化的开明理念。正因为他可以精准地把握住机会和时机,老曾也就成了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先行者。

【“恕”字待人,宽厚胸怀是担当大任的前提】

要是说老曾在做事立身方面追求着改变,那在待人接物这块儿,他始终坚守着“恕”这一准则。在那个满清衰败的时期,不少大臣老是想在朝廷上谋取好处,处处跟老曾对着干。然而老曾并未因此产生嫌隙,反倒凭借宽广的胸襟容纳一切。就像他曾经讲过的那样:“宁愿别人占我的便宜,我是绝对不会占别人便宜的。”

也许是因为内心变得宽广辽阔,老曾性格里那自卑的部分渐渐消失了。他不再是当年那个连续六次考试都落榜,好不容易才考中秀才,而且成绩还靠后的人,如今的他展现出的是睿智、豁达、知晓天命的大丈夫风范。也正是因为胸怀宽广,老曾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报复别人,而是用礼貌来协调人际关系,消除误会。

就因为老曾有着宽厚和善、待人宽容的性子,所以他在当时成了最受器重的有名大臣。也许咸丰从老曾那儿,找到了难得的心灵慰藉。要知道,这个国家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能够让人回想过去那种温暖的东西,已经少得可怜。

【结语】

一个出身寒门的农家子弟,怎样才能成为四大名臣呢?说起来,答案或许就仨字:能吃苦。但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坚韧不拔才是关键所在。毕竟万事都得经过时间的积累,这世上压根就没有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事儿。

也许对于每一个平凡人来说,都难以掌控时代的大趋势。然而,要是内心足够坚毅,懂得灵活应变,并且能够以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跟世界以及历史的节奏保持一致,那还有啥事儿是做不成的呢?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