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他是在公元1424年8月,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那会儿当的皇帝。可到了洪熙元年,也就是1425年5月,他就去世了。仔细算算,他总共只坐了十个月的龙椅。
另外,朱高炽去世的时候,其实并不算老,才四十八岁。
更离奇的是,说到朱高炽是怎么没的,《明史》和《明实录》里竟然半个字都没提,简单来说,就是说了朱高炽死了,但死因却成了个谜。
你得明白,明仁宗那可是个相当卖力干活的皇帝。虽然他只在位短短十个月,但这十个月的用功程度,比万历、嘉靖他们在位十年都要来得扎实。
说到治国理政,朱高炽可没少为老百姓操心。他刚刚坐上皇位那会儿,凤阳那边,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发生了大水灾。朱高炽二话不说,立马就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救灾里头,他的努力还真没白费,效果杠杠的。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皇上竟然颁布了一条挺有深意的命令:
遇到天灾或者人祸的时候,要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被逼得没办法只能卖儿卖女,那官府就应该出手,把这些孩子买回来,再送回到他们父母身边。
这是啥呢?其实啊,这就是一种讲究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精神,也就是人文主义。
确实,随着工作负担日渐加重,朱高炽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于是他对内阁进行了调整。
明朝那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朱高炽他爹搞出来的。朱棣因为事务繁多,就从朝廷里选了一批他觉得靠谱的大臣,组成了一个助手团队。他把这些人放在一个屋子里,让他们帮忙处理政务,那个屋子就被叫做内阁,如今就是紫禁城里的文渊阁。
不过,朱棣这人吧,性格挺倔强,不怎么爱信人。因此,他当皇帝那会儿,内阁大臣们就只能给他打下手。他们能提提意见,但做不了主,只能乖乖按照皇帝的心思和打算去办事。
不过,到了朱高炽这一辈,情况就不大妙了。毕竟,不是谁都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样,没日没夜地干活,连睡觉都顾不上。朱棣看奏章能熬一整夜,朱元璋更绝,直接把能帮皇帝分担工作的丞相给撤了。
朱高炽呢,身子骨本来就弱,经常感觉累,很可能他根本撑不住这么高强度的工作。毕竟,当皇帝这活儿,可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差事。
全国范围广大,从官员贵族到地方乡绅,再到普通百姓,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一个统一的王朝里,皇帝每天得管的事儿多得数不清,这可不是夸张说法,而是真真切切有成百上千件等着他处理。
哪怕是再糊涂的皇上,哪怕他自己啥也不干,他也会找人替他把活儿干了。比如说刘禅,他就把事儿都扔给了诸葛亮;还有唐僖宗,国家大事一股脑儿都交给了田令孜。那像朱高炽这种想干出点成绩的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他肯定也会找人帮他分担工作。
因此,新皇帝上位后,那些老旧的规矩肯定会变。朱高炽索性放手,让内阁大臣们要么一起帮忙,要么自己独立干活,这样一来,也算是给明朝内阁制度定了个将近三百年的调子。
尽管有内阁里的高官大学士帮他处理事务,但他既要管朝廷里的事,又要管国家外面的事,可他还是抽空去纠正了不少冤案,把那些靖难之役留下的孤儿给放了,还好好安抚了他们。
朱棣发起了那场大名鼎鼎的靖难之战,仗打赢了之后,他就把年幼的侄子赶下台,自己坐上了皇位。
所谓的遗孤,就是说那些死心眼儿,不肯跟着新皇帝混,还心心念念着建文帝的那些人。就像那个方孝孺,他牛气冲天,直接怼到朱棣脸上,说:“你就算杀我十族又怎样?”还有那个考试界的传奇人物黄观,他科举考试啥的第一名都拿了个遍,但因为看不惯朱棣篡位,打死也不低头,最后投了水,以死明志。
那时候,确实有很多人选择投靠朱棣,但同样也有不少人站出来反对他,不想跟他混。朱棣对那些反对他的人,手段相当狠辣,不光惩罚他们自己,还连累到他们的子孙后代。相比之下,朱高炽一直以仁慈宽容出名,他当上皇帝后,基本上把那些靖难之役留下来的孤儿都赦免了。
皇上把宫刑给取消了,又因为觉得花销太大,就停了郑和出海远航的事儿。还有啊,皇上年轻那会儿,明朝的京城是在南京。那时候,朱棣皇上经常自己带兵去打北边,所以朱高炽就长时间在南京帮忙管着国家大事,对南边的情况特别了解。后来,朱高炽他爹去世了,他还一直琢磨着要把京城搬回南京去呢。
后来,朱高炽在军队、钱财和文化等方面都做了挺多的改动。所以说,他工作努力真不是吹出来的。他不但卖力工作,而且效率也高得吓人。就在他去世前三天,还在那儿忙活着,不停地处理事务。前两天他才觉得身子有点不对劲,结果才隔了一天,人就没了。
这明显就是突然死亡,没啥好怀疑的。
咱们来简单对比下明武宗朱厚照的情况。这家伙是掉水里后没的。事情发生在正德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20年的9月12日他落了水,然后隔了段时间,到了第二年3月14日,他就驾崩了。
武宗在江苏淮安的清江浦不慎落水,那会儿正是八九月份,水冷得刺骨。他一头扎进水里,跟倒栽葱似的,喝了不少水。这一呛,估摸着是把肺给弄坏了,病就这么落下了。之后治了大半年,一直不见好转,最后还是没能挺过去,驾崩了。
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挺曲折。他一开始身子骨就不好,连床都下不了。可他却不信御医,偏听信小宦官的土方子,吃了不少泻药,结果整宿整宿地拉肚子,身体越来越差。按理说,到这程度该找御医了吧?但他偏不,硬是不让御医瞧病,反而去吃那些道士炼的不知啥效果的丹药。结果,药吃下去不到一天,人就走了。而且,从朱常洛得病到去世,这快一个月的时间里,史书上把他的病情记得清清楚楚。
大明那十六位皇帝啊,除了朱高炽,其他人的死因都记录得明明白白。
这事儿关乎人命,大事儿,普通人死了都得追究清楚,更别提大明皇帝了,对吧?
不过,明朝的那些史料啊,虽然种类繁多、细节详尽,但奇怪的是,关于朱高炽是怎么死的,愣是一点记录都没留下。
没记录,不代表就找不着蛛丝马迹。
这事儿得从一个名叫李时勉的大官那儿讲起。话说,咱们得聊聊这位李时勉大人。
李时勉,人称古廉,老家在江西吉安,是明朝的一个大官,在礼部干事。仁宗皇帝那时候,他就在礼部工作,具体官位多高不太清楚,但肯定是能参加每天早上的朝廷会议的。
有一天早上上朝,小太监在上面扯着嗓子喊,有啥事儿赶紧说,没事儿就散了吧。李时勉站出来说,他有点事儿得跟皇上唠唠。皇上点头应允,然后李时勉就蹦出一句挺逗乐子的话:
节省百姓的劳力,管好个人的欲望,勤奋处理政务,专心研究正经学问。
说白了,李时勉就是在跟皇帝说,当皇上呢,得心疼老百姓,别乱花民力,得管住自己的贪心,得把心思和时间都放在正事上面。
李时勉的话里,带着点对皇帝不太满意的味道。
明仁宗整天忙得团团转,累得不轻,心里头估摸着自己对这皇帝当得还算可以。结果冷不丁被李时勉一顿数落,心里头就有点不太高兴了。可谁成想,李时勉还没说完,接着又开口了:
我听说啊,在东汉灵帝统治那会儿,他前头的皇上刚去世不久,还在守丧期间呢,灵帝就开始从老百姓家里挑选女子往宫里带,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儿不太讲究礼数了?
这话讲得太尖锐了,简直就是话里有话,说白了就是,老先皇朱棣刚驾崩没多久,你朱高炽就开始大张旗鼓地选美女,整天泡在后宫,你这么做真的妥当吗?
把皇上拿来跟桓灵二帝比,这谁能乐意啊。
要是李时勉说的都是瞎话,那仁宗那么宽容和善,估计也就一笑了之了。毕竟,他连靖难之役留下的孤儿都能宽恕,由此可见,他的心胸是相当宽广的。
因此,说不定李时勉并没有瞎扯造谣,反倒是他真说对了。你看,李时勉话才讲到一半,朱高炽就火冒三丈了。皇帝二话不说,直接招呼大殿里的武士,把他摁倒在地,狠狠揍了一顿。
这顿揍,真是下手不轻,打完之后,李时勉被拖了出去,好几根肋骨都折了。
直到明仁宗临终那一刻,他心里还憋着股气,咬牙切齿地说,李时勉这家伙,竟敢这样对我无礼!
这样一来,好像皇帝的去世有了些线索。
首先,朱高炽身体不太好,他是个挺胖的皇帝,这从他的画像里就能瞧出来。再者,由于太胖,他的腿脚也不太方便,到后来连走路都费劲了,日常出行得靠两个宦官扶着才行。
这么说吧,朱高炽要是这种身体状况,那他很可能就是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那一类人,说不定还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藏着呢。
这不是作者自己瞎猜的,朱棣老爷子亲口说过“世子多病”这话。就是说,朱高炽虽然是太子,但他有个弟弟朱高煦,心里也惦记着那个皇位,想当皇帝。朱棣还曾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你大哥身子骨弱,老生病,你得加把劲儿了。
这事儿吧,跟李渊跟李世民那会儿说“你加油干,将来打下了江山,我让你坐龙椅”是一个套路,基本上就是张空头票子,能不能真拿到手里还得另瞧。但话说回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咱透露了点信息,朱高炽那病歪歪的身子骨,他老爹是知道的。
要是身子骨弱点儿,但只要懂得调养身体,其实也不是啥大问题。朱高炽身为皇帝,那生活条件肯定顶呱呱。人一有钱有势,吃的喝的都是上好的,心情自然也好,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呢。
但是,朱高炽可不是个能闲下来的人。从上面咱们就能看出来,他特别肯吃苦,虽说比不上洪武永乐那么勤快,但比起嘉靖万历,他可真是勤劳多了。因此,他的活儿可不少,经常得加班,966工作制对他来说都算家常便饭了。
活儿一多,就容易累出毛病,更别提他身体本来就不咋地。
最终,就像李时勉讲的那样,朱高炽当上皇帝后,开始大量挑选美女,整天泡在后宫里,明显沉迷于女色之中。这样一来,他那本就不多的精力,全都在这些软香温玉里给磨没了。
如果打从出生身体就不咋地,加上工作里头拼死拼活,又不懂得节制,老是放纵自己,那脑溢血、脑膜炎、冠心病这些病就很容易找上门来。
因此,朱高炽就那么突然地离世了,一点征兆都没有。毕竟古代医术有限,就算朱高炽有啥不舒服的前兆,大家也很难发现,更别提准确判断了。所以他去世的原因不明,也就不难理解了——不是因为有啥不能写的,也不是有啥秘密,主要是按照古人的认知,他们根本搞不明白,一个活蹦乱跳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这样一位明智又品德高尚的君主,真是太遗憾了。
朱高炽在洪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425年的五月份,离开了人世。而在那年的三月份,他还派了自己的娃儿,以后当了皇帝的明宣宗朱瞻基,去南京祭扫祖坟,就是那个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明孝陵。
但是,朱瞻基磨磨蹭蹭的,一直到四月初才动身。等他五月到达南京的时候,他老爹朱高炽已经在北京过世了。
京城和陪都距离超远,那时候信息传递既慢方式还少。朱高炽刚咽气,还没对外宣布呢,南京城里头洪熙皇帝驾崩的风声就已经传开了。
街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络绎不绝,突然刮起一阵西风,夕阳斜挂在天边。
看起来,老皇帝驾崩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有点儿数,像是早就料到了。
没法细说,没法细说,宣德皇帝那会儿,已经悄然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