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和水稻表面上似乎毫无关联,但它们实际上有着不为人知的血缘关系,均属于禾本科家族,乃“远房近亲”。竹子,广泛被误解为树木,但本质上属于特殊的草。
其实,竹子也是能够繁衍生息,结出“竹米”的。竹米也就是竹子的种子,外观酷似芝麻,非常罕见。由于竹子生长周期漫长,寿命更长,通常只有在生长了50年后,才会开花结果,因此竹米极为罕见。
在农村,人们常将竹花视为不祥之兆,认为其开花意味着竹林将要大面积凋亡,许多老一辈的人一生中仅有机会见证一次竹子开花的奇景。
《山海经》、《晋书》以及中国的药典《本草纲目》都有关于竹米的记载,后者更是赞誉其“通神明,轻身益气”。相传,凤凰只栖息于梧桐树上,唯独食用竹米。
尽管竹米有众多益处,但它的稀缺及其生长和开花周期的漫长性,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中国科学家便针对这一挑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致力于将竹子和水稻进行杂交,期望培育出年年开花的竹稻。
这项工作的先驱是钟章美教授,他因其突出的贡献被誉为“世界竹稻之父”。
1937年出生的钟章美,深受老一辈农林专家的影响,明白粮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1959年,在海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钟章美有幸全程观察了青皮竹从开花到结实再到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激发了他的灵感,发现竹子与水稻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甚至于他尝试将采集的竹米煮成粥后,更是对那独特的风味念念不忘。
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缺,这促使钟章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将竹子与水稻杂交,希望能够培育出适合在贫瘠地区种植的竹稻。
虽然这个想法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但他的同行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钟章美开始了漫长的竹稻培育旅程,他不断在稻田和竹林间穿梭,观察记录两者的花期,寻找正处于开花期的竹子。
选定合适的水稻品种作为母本是他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当时没有直接适用的水稻品种,钟章美决定从水稻杂交入手,寻找能有效受竹花粉授粉的母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他最终成功将粳稻和籼稻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理想的母本,并与青皮竹成功进行了远缘杂交,仅得到了三粒珍贵的竹稻种子。
1971年,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和种植,竹稻终于诞生。
这种新型水稻不仅生长迅速、茎秆高大而且坚韧,但早期的产量未达预期,甚至成为同事之间的笑柄。
然而,钟章美没有被挫败,他继续投身于竹稻的改良工作中。通过连年的试验和育种,终于培育出了一系列性状稳定、高产且优质、易于栽培的竹稻新品种,例如“竹稻966”,显著提高了竹稻的实用价值。
但钟章美的追求并未止步。
他认为,竹稻不能仅在实验田里成为异类,它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真正种植于农田,使竹稻米能够上百姓家的餐桌。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在1993年提前退休,并投入自己所有的退休金和家人的积蓄继续竹稻的研究。经过长达14年的不懈努力,直到2007年,即他70岁高龄时,钟章美终于成功培育出了适合规模化种植的竹稻品种。
竹稻的优势何在,钟章美用几十年的时间给出了答案。此间,他的一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竹稻的研究和培育,从青丝到白发,见证了竹稻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变。
那么,竹稻到底好在哪里呢?
首先,竹稻非常容易种植。它的茎杆不仅高耸但同时富有韧性,再加上其根系旺盛,赋予了竹稻优秀的抵抗倒伏的能力。加之其顽强的抗旱特性和极强的疾病防御能力,使得竹稻成为一种维护需求低的作物。
其次,竹稻的产量也比较高。在试验田中,其每亩的产量能够超过1000斤,这一数据虽然无法与超级水稻相媲美,但与当前市场上的杂交稻作物相比仍然不落下风,并且还略有超出。
另外,竹稻米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其竹叶中的黄酮素含量。这种成分使得竹稻米饭长时间存放不变质,其自然具备了抗氧化和抗菌的特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食品防腐剂。此外,用竹稻煮成的粥,其独特的清香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然而,竹稻的价格昂贵是其一大缺陷。在网上,其价格最低也需20元一斤,更高价位的则要50元一斤。若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种的太少了。
继竹稻取得成功后,钟老并未停下研究的脚步,而是持续致力于将茭白、高粱等禾本科植物与水稻进行远缘杂交的实验,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