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陈毅问毛主席,知不知道陶勇的情况,毛主席:陶勇怎么了?

逗逗娱 2025-04-23 11:28:10

【前言】

陈毅得知陶勇自杀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在陈毅看来,陶勇是个性格直率、心胸开阔的人,这样的人怎么会选择自杀?他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陶勇同志的去世并非简单的自杀事件,背后存在诸多疑点。我坚信有必要向毛主席当面汇报,彻底查明真相,澄清事实。

【陈毅:主席,您知道陶勇的情况吗】

1967年1月,经过陶勇的积极努力,东海舰队的局面开始改善,局势逐渐趋于平稳。面对这一积极变化,陶勇感到可以完成毛主席交代的任务,心情放松下来,打算整理一下自己疲惫的仪容。

1月21日上午十点刚过,陶勇带着一身的疲惫,走进了东海舰队司令部大院内的海军招待所,随后在105号房间短暂休息。

午后,陶勇醒来,简单地洗了脸后,便离开了房间。他走到楼边的花园,和正在整理植物的园丁交谈起来。

招待所负责人刚进门,陶勇就主动打招呼,说自己头发长了,麻烦他安排理发师过来修剪一下。

15分钟后,所长领着理发师来到花园,打算给陶勇剪头发。到了地方,所长却发现陶勇不在,于是和理发师一起在周围找了起来。

当所长走到浇花用的小井边,意外看到陶勇已经在井中,他立刻高声呼喊:"陶司令掉进井里了!"

所长大声呼救,理发师和园丁闻声赶来,三人合力将陶勇从井中救起。医护人员迅速到场进行急救,但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不久后,救护车把陶勇送往海军医院进行抢救,但遗憾的是,经过全力救治,他还是没能挺过来。

当晚,朱岚接到丈夫陶勇离世的消息,情绪崩溃,痛哭失声。她坚定地表示:“陶勇一生追随毛主席,历经生死,绝不可能选择自杀!他的死是被人所害,必须揪出凶手!”朱岚的呼喊充满了对丈夫的信任与对真相的强烈诉求。

在朱岚的指示下,上海第一医学院对陶勇的遗体进行了详细检验。最终,法医给出了明确的鉴定结果,确认陶勇是因溺水身亡。负责此案的法医在报告中指出,这一结论基于对遗体的全面检查和分析。

关于死者是主动跳井还是被他人推入井中,目前难以确定。要区分自杀与他杀,关键在于现场勘查。然而,死者被打捞出水后,现场已被破坏,无法进一步调查。

关于陶勇离世的消息,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说法,使得整件事显得扑朔迷离。这些言论为他的去世增添了不少疑团,让人难以看清真相。原本简单的事实,因为种种不确定的表述,变得复杂起来。这种不确定性,无疑让人们对陶勇的去世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猜测。

陶勇离世后,海军政委收到了东海舰队提交的《关于陶勇自杀经过及初步分析》文件。海军政委迅速审阅并签署了这份报告,随后向全军发布通知,明确指出陶勇的死因是自杀,并将其定性为“叛逃后因畏罪自尽”。

作为新四军抗日战场上的杰出将领,他本应享有崇高荣誉,却不幸遭遇了不公正的指控。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位抗战英雄在胜利后所承受的冤屈,其经历折射出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无奈与不公。

得知这一消息,陈毅感到难以置信,他无法接受自己昔日的得力干将竟然选择叛逃和自杀。作为陶勇的上级,陈毅对陶勇的为人非常了解,内心充满疑惑,不禁喃喃自语道:

陶勇同志并非死于自杀,他的去世存在诸多疑点。我决心在适当时候亲自向毛主席汇报,彻底澄清这一事件的真相。

一月底,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与几位老帅会面。谈话过程中,陈毅向毛主席提起了陶勇,询问主席是否了解他的近况。

听完陈毅的汇报,毛泽东感到十分惊讶,立刻坐直了身子,追问道:“陶勇出什么事了?”陈毅随即回答:“他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还被定性为叛徒。”

陈毅刚说完,毛主席立刻把铅笔重重地拍在茶几上,语气坚决地说:“简直胡来!你马上给上海打电话,告诉他们,我毛泽东就是陶勇的后盾,我倒要看看谁敢动他!”

目睹毛主席情绪如此激动,陈毅声音哽咽地开口道:"主席,已经太迟了......"毛主席瞬间领悟了言外之意,随即回应道:"不用再说了,我明白了,完全明白了......"语毕,毛主席缓缓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默默离去。

陶勇在毛主席眼中是一位性格直率、作战勇猛的老红军战士。他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斗志。

【粟裕:好一个拼命三郎】

1913年1月21日,陶勇在安徽省霍邱县(现为六安市叶集区)的一个贫困农家出生。幼年时,他的父亲便离世了。年仅7岁,陶勇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地主家当放牛娃。

1929年2月,陶勇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同年4月,他受组织安排前往河南商城,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当时,陶勇年仅16岁。

1931年春天,陶勇被指派为鄂豫皖保卫局的保卫队队长;随后,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到了6月,陶勇先后担任了红4军第12师35团2连的副连长和连长,之后又升任为1营的副营长。

1932年11月,陶勇被提拔为第10师28团2营的营长,之后又先后担任了副团长和团长的职务。

1936年,陶勇接到命令前往红军大学进修。这次学习经历使他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青年迅速成长。完成学业后,陶勇被提拔为红9军教导师的师长。

没过多久,陶勇带领的部队就与马步芳的军队展开了激战。经过数月的持续战斗,陶勇筋疲力尽,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倒下便沉沉睡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无数枪口团团围住。

1937年秋天,周恩来和孔石泉在西安的一处拘留所里与陶勇会面。周恩来紧握陶勇的手,郑重表示:“我代表党中央,欢迎你们重返队伍。”这次会面标志着陶勇正式回归党组织。

陶勇随后被派往抗日军政大学进修,在学期间他还担任了学员排长的职务。

1938年,陶勇被委任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4团的副团长,随后晋升为团长。与此同时,陈毅担任该支队的支队长。

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僵持状态。陈毅与粟裕接到命令,带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主要力量向苏北进发,并在黄桥一带建立新的抗日基地。

陈毅和粟裕抵达黄桥后,国民党将领韩德勤调动了第89军主力以及江苏省保安旅的兵力,向新四军发动进攻,意图彻底消灭新四军主力部队。面对这一局势,陈毅和粟裕迅速作出反应,指挥新四军对韩德勤的部队进行反击。

在黄桥战役中,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由陶勇指挥,负责坚守阵地。面对激烈的战斗,陶勇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他脱下上衣,挥舞马刀,高声激励士兵:“同志们,随我冲锋!”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带领部队奋勇向前。

陶勇二话不说,带头冲向敌军,瞬间击溃了前方的敌人。这一幕被正在指挥的粟裕看在眼里,他感动得眼眶湿润,感叹道:“真是个不怕死的勇士!”

紧接着,友军协同作战,成功击溃了韩德勤的主力部队,赢得了黄桥战役的最终胜利。战斗结束后,陈毅以诗人的身份,为这场胜利创作了一首诗。

历经十年战火,幸存者寥寥,如今与昔日战友并肩凯旋;长江淮河之间的广袤土地已归人民所有,十月的红旗在天空高高飘扬。

12月,当陶勇带领主力7团参与曹甸战役时,韩德勤下令驻扎在南通石港的江苏游击6纵队指挥官徐承德,联合位于如东马塘的保1旅旅长詹长佑,共同对新四军3纵的根据地掘港发动突袭,形势极其紧张。

面对紧张局势,陶勇果断行动,驾驶缴获的日军摩托车直奔马塘镇,径直闯入詹长佑的指挥所。他开门见山地对詹长佑说:"听说你要对我们动手,我主动来见你,看看你有什么打算。"这种直接了当的方式,既表明了立场,也展现了胆识。陶勇的行动不仅化解了潜在冲突,更体现了他处理危机的智慧和勇气。

经过陶勇的耐心开导,詹长佑最终决定维持中立立场,这一关键选择帮助3纵成功摆脱了被两面夹击的困境。

1942年11月,时任日本总参谋长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飞抵南京,向侵华日军总司令田俊六传达了在苏北地区实施"清乡"行动的指示。这一命令旨在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通过军事手段清除抗日力量,巩固日本在华东地区的统治地位。

东条英机刚走,伪34师师长施亚夫(中共地下党员)马上把田俊六的清乡计划透露给粟裕。粟裕意识到情况紧急,立刻前往陶勇的第4分区,亲自指挥对日作战。

在反“清乡”战役中,陶勇作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兼苏中第4分区司令员,依据毛主席的战略指导,带领部队巧妙利用日伪军之间的空隙,灵活机动地展开行动。他们避开敌人重兵防守的区域,选择薄弱点进行突击,成功攻占了金沙、余东等7个日伪据点,并捣毁了108座敌碉堡。这一系列胜利不仅重创了日伪军的士气,还得到了粟裕的高度评价。陶勇的指挥艺术充分体现了灵活作战的精髓,为反“清乡”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俊六因未能成功实施“清乡”计划,被东京总部召回日本。这一调动直接反映了其在中国战场的失利,也标志着他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东京总部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田俊六个人能力的质疑,更是对“清乡”策略在中国实际效果的一种否定。田俊六的调离,为后续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揭示了日军在占领区治理方面面临的困境。这一人事变动,无疑对当时的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5年1月,陶勇被正式任命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的司令员。随后,他又调任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的司令员。在此期间,陶勇带领部队参与了天目山战役和高邮战役。

1946年,陶勇被委任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的副师长,随后升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的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部队参与了宿北、莱芜和孟良崮等关键战役。

1948年10月,陶勇接到任务,带领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迅速赶往新沂,目标是黄百韬兵团。在行动过程中,陶勇收到了来自野战司令部的作战指令。他展开电报,看到上面写着:

第4纵队和第8纵队在陶司令和郭政委的带领下,迅速集结主力部队和炮兵力量,首要任务是攻占运河车站并消灭守敌。行动要求迅速果断,以确保占领阵地,为后续阻截敌军增援争取时间,从而为主力部队围歼敌第7兵团创造有利条件。

接到野战军司令部的指令后,陶勇迅速着手制定作战计划,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在他的指挥下,部队在11月15日前成功夺取了加口圩、邱县和大兴庄等战略要地。

11月19日,陶勇接到了粟裕直接拨来的电话,命令他们不计任何代价夺取尤家湖。为了确保战斗胜利,粟裕专门调拨了4辆坦克支援陶勇的部队。

陶勇随即指挥步兵、炮兵和坦克部队展开联合作战。经过三小时的激烈战斗,他成功攻克了尤家湖地区。

随后,根据粟裕的指示,陶勇负责协调由第4、第11、第12纵队及渤海纵队组成的东路阻援部队,成功占据了徐州东南的水口、二陈集和关帝庙等关键区域。在陶勇的有效阻击下,敌方南下支援的计划未能实现,迫使杜聿明带领国民党的第2、第13和第16兵团撤离徐州,转而支援黄维兵团。

在敌军撤离徐州后,粟裕迅速指示陶勇带领部队追击。陶勇随即提出了“全力追击,持续作战,抓获杜聿明”的口号,激励士兵们克服挑战,持续追击敌人。

陶勇注意到士兵们显得有些疲惫,他立刻鼓舞士气:“兄弟们,再加把劲!别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赶紧追上去,别松懈!”

在陶勇的激励下,部队迅速展开追击行动,敌军被彻底击溃,陷入混乱状态,纷纷丢弃武器和装备,四散逃窜。我军乘胜追击,不给对手任何喘息之机,最终以压倒性优势取得了战斗胜利。整个过程中,敌方完全失去了组织性和战斗力,只能仓皇逃命。

1949年1月7日,陶勇指挥的部队联合友军对杜聿明集团发动了全面进攻。经过激烈战斗,陶勇部队下属的第12师第35团率先攻占了杜聿明集团的总部所在地陈官庄。

陶勇接到手下报告,说在张老庄逮住一个叫高文明的战俘。这人自称是第13兵团的军需官,但连兵团机关几个处长是谁都答不上来。他穿着讲究,身上别着派克钢笔,手腕上还戴了块进口的防水游泳表。

陶勇接到下属的报告后,心里不禁疑惑:“仗都打成这样了,怎么还一点杜聿明的音讯都没有?难道这个高文明其实就是杜聿明本人?”

高文明被押送到纵队指挥部时,郭化若一眼就认出了他。郭化若和杜聿明曾是黄埔军校的同窗,他笑着对高文明说:“老杜,你怎么改名叫高文明了?”

陶勇随手从烟盒抽出一根烟,递给杜聿明,示意他坐下:“来,先坐下。你们是老同学了,难得在战场上碰面,正好聊聊往事。”

见到昔日黄埔同窗郭化若,杜聿明意识到继续伪装已毫无用处。他默默垂首,不停抽烟,一言不发,以此方式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此后,解放军进行了整编,原来的4纵被划归第3野战军,番号改为第23军。陶勇出任这个军的军长。

4月20日,前沿观察所发布消息:江面上有几艘外国军舰停靠。经核实,这些是英国政府派来的"伦敦"号和"黑天鹅"号。此前,英舰"紫石英"遭我军炮击受损搁浅,"伴侣"号也被迫撤离,这次英国政府派舰前来进行报复行动。

陶勇走进观察所,仔细查看了一番,果断说道:“不管是谁的船,妨碍我们前进就得处理!”他随即拿起电话,联系了炮团。

通话中,陶勇直接告诉炮团团长:“挡路的狗就得赶走。我现在向兵团领导请示,一旦批准,你立即行动!”不久,中央军委下达指示:“我们不开第一枪,但如果对方先动手,我们绝不手软!”

陶勇注意到这几艘军舰的存在可能会对解放军渡江行动造成阻碍,于是打电话向叶飞请示:“叶司令,这些船会干扰我们渡江,要不要解决掉?”叶飞回应:“先警告他们,让他们马上撤走。”

我军在江边点起了三堆火作为信号。但英国的两艘军舰“伦敦”号和“黑天鹅”号非但没有离开,反而把炮口对准了我方阵地。

4月21日早上,英国军舰突然对我方阵地发动炮击。我们的炮兵部队迅速予以反击。陶勇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追究部下未经请示就开火的责任,而是首先关心了部队的伤亡情况。

在获悉202团团长和参谋长阵亡、政委受伤,以及超过40名军民负伤的消息后,陶勇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反击命令:“立即还击,给我全力反击!”

在我军炮火的猛烈反击中,英舰“伦敦”号和“黑天鹅”号被迫放弃“紫石英”号,带着被炮弹击中的伤痕,匆忙向上海方向撤退。

战役结束后,野战司令部将炮击事件的详细经过上报给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对此明确指示:“任何阻碍我军渡江行动的外国军舰,不论其国籍,均可予以炮击。”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同年11月,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宋时轮与陶勇带领第9兵团奔赴朝鲜前线。

在东线战场上,宋时轮与陶勇带领的第9兵团,成功拿下了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给彭德怀以及第9兵团的宋时轮和陶勇。在电报里,毛主席提到:“你们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重要的战略任务。”

1952年,陶勇在完成既定的战斗任务后,带领第9兵团返回国内。随后,他很快被委任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随后,毛主席在陶勇的引导下,对华东海军进行了考察。见面时,毛主席亲切地握住陶勇的手,笑容满面地说道:“你就是陶勇?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了!”在视察过程中,应陶勇的邀请,毛主席为华东海军题写了词句。

抵御外来威胁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具备强大实力的海上力量。面对外部势力的扩张野心,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海上防御能力。建设一支现代化、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必要手段。只有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才能有效遏制潜在的侵略企图,确保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因此,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整体作战能力,是我们当前最紧迫的战略任务之一。

1955年9月,陶勇获得中将军衔。紧接着在10月,他被任命为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随后,他还兼任了南京军区副司令和海军副司令的职务。

【周恩来:一定要把陶勇的事情搞清楚】

1967年1月21日,陶勇逝世的消息传来。许世友得知后极为震怒,他猛地拍桌怒吼:“胡扯!陶勇犯了什么错?我非得揪出害死他的凶手,亲手毙了他不可!”

许世友眼中的陶勇,性格直率,重情重义。每当战斗结束,凯旋而归的陶勇,总是会大声招呼:“上酒!”

许世友和陶勇性格相近,两人关系一直很融洽。当许世友听到陶勇去世的消息时,他既感到难以置信,又十分愤怒。

许世友后来跟肖永银提起一件事:“陶勇的孩子现在到处漂泊,得想办法解决。”在他的干预下,陶勇的子女们终于得到了妥善安置。

1968年,陈毅在国务会议上偶遇了原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他关切地向彭德清打听:“陶勇同志去世后,他的家人现在过得如何?像陶勇这样的人,怎么会选择自杀?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去找粟司令,他对陶勇很了解……”

粟裕随后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此事。周恩来总理听后表示:“陶勇同志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如此坚定,硬说他是‘日本特务’,这完全不合逻辑!”他立即下达命令,要求彻底查明事情的真相。

1977年,陶勇的冤屈终于得到平反。同年7月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办了庄重的骨灰安放仪式。粟裕、许世友和萧劲光等人都出席了这次活动,并对陶勇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陶勇同志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杰出的干部,他的一生充满了革命和战斗。他参与了著名的红军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陶勇同志为人正直,立场坚定,对是非有清晰的判断,无私奉献,始终以大局为重。他擅长团结同事,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是海军官兵的楷模。

粟裕将军凝视着墙上陶勇的画像,眼中泛起泪光。他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因为终于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嘱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