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夏的历史,其实在契丹、女真、蒙古诸篇中,都有大量相关描写,只是不够系统。考虑到很多朋友对西夏颇有兴趣,故而决定单开一篇专门讲讲这个略显神秘的西夏古国。争取让大家读完后,能对其有个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
族源西夏的主体民族是党项人,也叫党项羌。其实从族称中就能看出,党项源于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古羌族。
早在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便将西部的游牧部落统称为羌,与戎、狄、蛮、夷性质一样,都是一种泛称,并非特指某一部落。
在甲骨文中,“羌”的意思为西部放羊人。
古羌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与周边部族进行的生存斗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不断迁徙成了他们求生的唯一手段。
及至两汉时期,古羌分为东羌与西羌两大分支。东羌是内迁到陕北、宁夏、内蒙一带的羌人,西羌则是居住于甘肃陇右地区、青海湟水河谷、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广大地区的羌人。
党项羌便是西羌众多分支中的一支,其族称来源已不可考。南北朝中后期,党项之名开始出现于文献之中。元代后,便很少再见。
立国前的党项羌党项羌以姓氏为部落名,较大的有八支,称为党项八部: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拓跋氏为最强部落,在各部中居于主导地位。
拓跋氏的源头争议很大,源于西羌还是鲜卑(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一统北方,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强民族),目前尚无定论。西夏皇帝李元昊自称是鲜卑后裔,这个往脸上贴金的成分太大,不足为凭。
党项人不事生产,畜牧是其唯一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极低,发展缓慢。魏晋时期,鲜卑人慕容吐谷浑于青海、甘肃一带建立吐谷浑政权,党项人渐渐成为附庸。
北周时期,吐谷浑对党项羌的控制力渐弱,党项人逐步开始独立发展并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初露锋芒。
杨坚建立隋朝后,吐谷浑裹挟党项羌,寇略凉州,杨坚派兵征剿,大败之,党项部分部落归附隋朝。
公元585年,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宁丛(西夏先祖)率众内附,此举引动连锁反应,随后有大量党项部落归附隋朝。尽管后来偶有反叛,但大体上还是臣服于隋,朝贡不绝。
唐朝建立后,党项各部陆续归附,唐设羁縻州(部落首领为州刺史,实行自治)予以管理,并册封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
吐蕃崛起后,其地被吐蕃占领,众多党项羌内迁,其余皆成吐蕃附庸。武则天时期,臣服吐蕃的万余党项羌脱离,归属武周。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衰弱,为防止吐蕃吞并党项,威胁京畿,郭子仪建议唐代宗将原本安置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的党项人向北迁徙。拓跋朝光部因此被迁至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县、佳县一带)以北和夏州(今陕西榆林横山区)以东地区,这一地区是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被称作平夏部,日后的西夏皇族便出自该部。留在庆州的拓跋乞梅部则称为东山部(因居陇山以东),东山部随后也被迁往银、夏、绥、延等地。
唐僖宗时期,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已然割据一方,后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朝廷册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国姓李 ,封“夏国公”,定军号为“定难军”。承认了其割据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与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的事实。
唐末军阀混战,直至五代十国时期,无论中原谁当政,拓跋氏皆以臣子自居,以换取来自中央的认可和支持,防止被强权政府颠覆。不过,其统治阶层始终保持自立倾向,从未真心归顺任何一个政权,反而时常资助中原割据政权,维持乱局。
百年时间,拓跋氏数次挫败了试图挑战其权力的各种势力,极大巩固了拓跋氏在党项羌中的统治地位,为日后的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横山地区物产丰饶,更重要的是有上好的青盐,这使得平夏部的势力快速增长。北宋建立后,强敌环伺,不愿树敌太多,故仍然承认其统治,允许其世袭罔替。
公元982年,拓跋氏内部出现严重分裂,夏州节度使李继捧自认太过年轻,无法服众,遂主动到东京开封府朝觐,放弃世袭割据地位,将五州之地献给大宋,宋太宗为之大喜,授其为彰德军节度使。
此举招致弟弟李继迁的强烈反对,党项族统治阶级内部彻底分裂。李继迁率领剩下的党项贵族逃出夏州,纠集力量,反宋自立,并向契丹称臣,被封为夏国王。此后,李继迁不断攻打平夏诸州,与大宋彻底反目。
公元994年,宋太宗为了防止李继迁等人据城而守,遂下令焚毁统万城(原大夏国都),将二十余万党项人迁徙至横山地区。
为了消灭李继迁势力,宋太宗五路攻夏,结果全部败北。宋真宗继位后,不愿再在西北徒耗国力,遂与李继迁议和,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银、绥、宥、静等五州之地,在事实上承认了党项羌的独立地位。
公元1004年,李继迁因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不治身亡,时年42岁,其子李德明嗣位。
鉴于李继迁为西夏立国所做的突出贡献,孙子李元昊称帝后,追谥其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即夏太祖。
西夏国的兴起与发展李德明继位后,不断为党项羌拓宽生存空间,南击吐蕃,西攻回鹘(河西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将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公元1032年,李德明去世,长子李元昊继夏国公(唐朝时传下来的爵位)位,并开始积极筹备称帝建国事宜。
公元1036年,李元昊命人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在兴庆府(今银川)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李元昊即夏景宗。
公元1039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入宋,希望求得宋朝的承认。
当然,李元昊的天真想法,受到了大宋君臣的一致反对,打不过契丹还打不过党项嘛!感受到了侮辱的大宋朝廷,立即开动战争机器,决定用雷霆手段教训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山野之民。
李元昊敢称帝,自然也就做好了应对战争的准备。此后数年,双方在边境地区相继爆发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战争结果,无一例外,宋军完败,精锐边军死伤数万,元气大伤。
公元1042年,宋夏战争期间,辽国趁火打劫,逼迫宋朝订立新约,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再度增加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收人钱财,与人消灾。拿了宋朝的岁贡,大辽便遣使劝阻西夏停止与宋朝的战争,这让李元昊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大辽在牺牲西夏的利益以换取自身的利益,大辽从来也没考虑过西夏的困境,再加之两国边境的部民冲突,辽夏矛盾日益激化。
与大宋的战争,西夏尽管获胜,但都是惨胜,国力为此耗损甚巨。而双方停止互市,对西夏的经济影响太大,国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加之与大辽关系闹僵,李元昊已无力再与宋朝作战,必须加紧议和,以应对未来与大辽的冲突。
公元1044年十月,宋夏庆历和议达成:李元昊取消帝号(李元昊从未允许宋使进入其国都,所以这所谓帝号取消就是个说法,在内部李元昊依然是以皇帝自居,一应仪制尽皆保留),由宋朝册封其为夏国主;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有其他岁时赏赐,合计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重开榷场贸易(互市)。
协议签订不久,大辽兴宗耶律宗真便御驾亲征,辽夏战争爆发。公元1044年的河曲之战,李元昊勉强获胜,双方议和,双方冲突暂告结束。
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李元昊执政后期,沉湎酒色,昏招频出,朝政腐败,众叛亲离。
公元1048年,李元昊嫡次子李宁令哥弑父夺权,后又被外戚权臣没藏讹庞处死,随即拥立李元昊幼子,尚在襁褓中的李谅祚为帝,即夏毅宗。
公元1049年,辽兴宗趁李元昊新丧,西夏政局不稳的机会,三路伐夏,西夏战败议和,再度向大辽称臣。
公元1061年,长大后的李谅祚诛杀没藏讹庞及其家族,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
公元1064年,宋仁宗去世,西夏遣使吊唁,结果因礼仪问题,爆发冲突,宋夏战争复起。
公元1067年,李谅祚暴病而亡,幼子李秉常继位,西夏进入了外戚梁氏专政时期。政局的动荡,使宋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五路伐夏,结果损兵折将,靡费无数。
公元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母党继续专政。
公元1098年,宋夏平夏城之战,宋军大胜,占领了西夏赖以生存的横山地区,自此西夏的经济环境日益窘迫,再也无法对宋朝造成太大威胁。
公元1099年,辽道宗耶律洪基,遣使入夏,毒死了不听话的小梁太后,结束了西夏长期的太后专政时期,夏崇宗李乾顺得以亲政。随后又在耶律洪基的斡旋下,宋夏和谈,西夏请罪,岁贡得以恢复,两国战争状态结束。
辽亡金兴后,西夏改变了对辽策略。特别是公元1124年,金太宗完颜晟联夏灭辽,直接将下寨(陕西渭南大荔县)以北、阴山以南的大辽土地割让给西夏,这使得西夏立即改换门庭,向金朝称臣。而其疆域也自此达到巅峰。
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得以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南宋建立后,宋夏再未接壤,联系渐少。
西夏国的衰败与灭亡公元1139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次子李仁孝即位,时年十六岁。其在位期间,重文抑武,令西夏文教鼎盛,是西夏最强盛之时。但也是自他开始,西夏原本强悍的军力开始衰弱,为最终的覆灭埋下了种子。
公元1193年,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是为夏桓宗。此人本是个守成之君,只可惜跟统一了蒙古诸部的铁木真生活在了同一个时期。
蒙古克烈部与西夏历来关系友好,然而当蒙古高原出现铁木真的乞颜部与王罕的克烈部双雄对峙后,西夏并未及时调整对外政策。
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铁木真吞并,王罕之子桑昆逃奔西夏,结果被李纯佑收留。此举敲响了西夏亡国的丧钟。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铁木真立国后,最大的目标便是消灭女真人的大金国。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蒙古的实力还不足以彻底颠覆大金,于是切断夏金联盟,断大金羽翼,便成了铁木真的首要目标。
蒙古人的战力,那是毋庸置疑的,铁木真与部下将帅的作战能力更是人尽皆知,于是在先后打了三次后,西夏襄宗李安全于公元1209年,向铁木真献女请和,并接受蒙古人的条件,附蒙伐金。
此后十余年,西夏与金国在边境进行了长期地无休止的征伐,双方损失巨大,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公元1216年,夏神宗时期,国内经济凋敝,民变丛生。适逢铁木真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征调西夏援助,夏神宗着实无力应征,遂拒绝。
公元1217年,铁木真派兵第四次讨伐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谈才得以结束战争。
公元1223年,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夏献宗心知蒙古灭夏只是时间问题,便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只可惜金国已然自身难保,根本无力援助。
西夏的动作引起了蒙古第一名将木华黎之子孛鲁的警惕。
公元1224年,孛鲁率军攻入西夏,攻陷银州,挫败西夏的图谋。
公元1225年,铁木真西征回军,转头又把西夏揍了一顿,夏献宗再度投降,铁木真才撤军。
公元1226年,铁木真或许是预感到生命即将结束,遂决定再度南侵,彻底消灭西夏和金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的江山。
蒙古大军在铁木真的率领下,一路摧枯拉朽,将西夏的所有外围抵抗力量消灭殆尽,围困其国都中兴府,夏献宗忧愤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音现)继位,即夏末帝。
不久,铁木真病逝,遵照其遗命,蒙古人秘不发丧,由四子拖雷监国,统筹灭夏事宜。
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选择了投降,西夏全境沦陷。不久,拖雷下令将西夏皇族及大臣尽皆处死,随即对中兴府执行屠城政策。西夏彻底灭亡。
最后的去向西夏亡国后,党项人遭到了大屠杀,数量本就所剩不多,幸存者作为蒙元遗民,渐渐与蒙、藏、回等族杂居融合,民族主体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