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昏迷在床,大姨坚持要救,几天后大姨崩溃:谁爱伺候谁伺候

静听念音 2025-03-27 13:04:48

我至今都记得那个寒冷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在单位食堂排队打稀饭,BP机突然震动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我赶紧找到公用电话回拨过去,是小姨春梅带着哭腔的声音:“老三,姥姥昏过去了,正在县医院抢救!”一瞬间,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几乎喘不过气来。我扔下手中的饭盒,一路狂奔到医院。路上的景色飞快地从我眼前掠过,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姥姥慈祥的笑容,想起上个月回家看她时,她还硬朗得很,坚持要给我蒸她最拿手的白面馒头……

医院走廊里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味,我心急如焚地冲进病房,看到姥姥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嘴角微微歪斜,双眼紧闭,微弱的呼吸声几乎难以察觉。各种医疗仪器将她包围,发出有规律的“滴滴”声,像一首冰冷的死亡进行曲,一下下敲击着我的心房。大姨翠兰就站在姥姥的病床前,双手紧紧抓住床沿,指节泛白,双眼通红,仿佛一尊雕塑,一动不动地守护着她的母亲。

我的初中同学王主任正好是这家医院的医生,他把我拉到走廊,低声告诉我姥姥的情况不容乐观,以她的年纪,康复的希望非常渺茫,即使侥幸苏醒,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偏瘫、失语等等。我将医生的诊断转述给家人,病房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沉重和悲伤。舅舅林根叹了口气,不停地搓着裤缝,眼神飘忽不定,喃喃自语道:“听天由命吧……”小姨春梅则捂着脸低声啜泣,肩膀不停地颤抖。

大姨翠兰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她猛地站起身,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她几乎是吼了出来:“什么叫听天由命?那是我们的妈妈!怎么能轻易放弃?”她像一头护犊的母狮,用尽全力守护着自己的亲人。在她的坚持下,我们决定全力抢救姥姥。

大姨是县一中的资深语文教师,几十年来桃李满天下,在当地颇受尊敬。为了照顾姥姥,她不得不放下繁忙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几次打电话催她回去上课,特别是高三面临期末考试,急需她回去指导学生。无奈之下,大姨只能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赶到医院照顾姥姥,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医院离学校很远,需要换乘两趟公交车,有时遇到公交车晚点,她甚至一路小跑,生怕耽误了上课时间。晚上在医院值班,她常常累得靠在椅子上就睡着了,醒来时脸上满是疲惫的痕迹。我曾经看到她桌上放着一碗泡得膨胀的方便面,只吃了几口,显然她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吃饭。

我劝她回去休息,让她保重身体,但她总是摆摆手,说:“我没事,这点苦算什么?想当年,我们哪个不是在苦日子里长大的?更何况,她是我妈,我不照顾她谁照顾她?”她的语气平静,却透露出一种无法撼动的坚定。我知道,大姨的心里比谁都苦,但她把所有的苦都咽了下去,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姥姥身上。

相比之下,舅舅林根的工作相对轻松一些,他在县棉纺厂当工段长,国营单位,收入稳定。但他总是以厂里订单多、任务重为由,很少来医院探望姥姥。小姨春梅在县纺织厂的托儿所工作,虽然时间相对灵活一些,但她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也无法长时间留在医院。因此,照顾姥姥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大姨一个人的肩上。

第十天,姥姥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舅舅林根来医院探望,看到大姨憔悴的样子,忍不住再次劝她放弃治疗,说这样下去不仅救不了姥姥,还会把自己的身体拖垮。大姨坚决不同意,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大姨哭诉着说:“难道你们都嫌妈活得太久了吗?嫌她是负担了吗?”舅舅也激动地反驳:“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心疼你啊!你看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病房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姥姥的病情突然恶化,血压骤降,医生护士紧急抢救。大姨守在病床前,双手合十,不停地祈祷,祈求奇迹出现。幸运的是,姥姥最终挺了过来,但大姨却像一下子老了十岁,原本挺拔的腰背也微微佝偻了下来。

第十二天,大姨在医院走廊上突然晕倒,被紧急送进了急诊室。医生诊断为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再加上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身体彻底垮了。当她醒来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妈怎么样了?”这句话像一根尖锐的针,刺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大姨的付出和牺牲。

大姨的病倒,也惊醒了舅舅和小姨。舅舅林根毅然决然地向厂里请了长假,决心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小姨春梅也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每天来医院帮忙。我也从市里调回县城工作,以便更好地照顾家人。我们轮流值班,悉心照料着姥姥。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姥姥竟然苏醒了!她缓缓地睁开双眼,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虽然她还不能说话,右半身也无法动弹,但我们知道,她已经战胜了死神,回到了我们身边。医生说,姥姥能够苏醒,除了医疗措施得当之外,更重要的是家人的悉心照料和不离不弃的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姥姥的病情逐渐好转,可以开口说话,可以用左手吃饭,甚至可以坐起来看电视。我们每天轮流陪她聊天,给她读报纸,讲故事,病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出院那天,阳光明媚,春风送暖。舅舅推着轮椅,大姨和小姨搀扶着姥姥,我们一起走出了医院。路过医院的花园,姥姥指了指花坛里盛开的迎春花,大姨摘下一朵,别在姥姥的衣襟上,笑着说:“妈,春天来了。”那一刻,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亲情的伟大。

在回家的路上,大姨轻声说道:“谁爱伺候谁伺候……”这句话,不再是绝望的呐喊,而是一种爱的承诺,一种责任的担当。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了,照顾家人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幸福,一种爱的传递。就像当年姥姥无私地爱着我们一样,现在轮到我们用爱去守护她,去回报她。

0 阅读:0

静听念音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