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锂(Li)基电池,特别是具有二氧化碳固定能力和高能量密度的可充电Li-CO2电池,是电气化交通和其他应用的理想选择,然而Li-CO2电池的稳定性差、能效低、液态电解质泄漏等挑战阻碍了其发展。
图1. 准固态Li-CO2电池及开发合适的固体电解质和正极的重要性
总之,该工作通过将[EMIM0.8Li0.2][TFSI] IL和MIL-101 MOF偶联,获得了具有高导电性和稳定性的IL@MOF电解质,具有分层孔结构和可调节的主-客相互作用。通过调整IL的含量,IL@MOF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为1.03 mS cm-1,Li+转移数为0.80。研究表明,Li+在MOF空腔之间的传输具有较低的能垒。此外,将碳纳米管与IL@MOF结合制备了理想的CNT-IL@MOF纳米反应器,为加速CO2RR/CO2ER动力学提供了连续的传质通道和丰富的三相边界。IL@MOF与CNT-IL@MOF和Li金属具有良好的界面稳定性,从而降低了电解质/电极界面的电阻,促进了Li+的均匀传输。基于此,Li/IL@MOF/CNT-IL@MOF准固态Li-CO2电池表现出超稳定循环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安全性能。因此,该工作在固体电解质和阴极方面的关键突破实现了高稳定、高能量密度的安全电池,从而为锂电池提供了可行策略。图2. 准固态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Host–Guest Interaction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 Enable Highly Conductive Quasi-Solid-State Electrolytes for Li–CO2 Batteries, ACS Nano 2024 DOI: 10.1021/acsnano.4c1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