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德国马格德堡的圣诞市场,灯光还闪烁着,一片祥和热闹。谁也没想到,一辆疯狂冲入人群的越野车,把这场节日变成了一场噩梦。我跟你说,那情景啊,用兵荒马乱来形容都不够劲儿。人们四散逃跑,尖叫声、哭喊声混在一起,就像一部失控的灾难电影。这事发生得太突然了,人压根反应不过来。
我记得清楚,是2024年12月20日晚上7点04分左右出事的。在这个靠近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的小城市里,这样的大动静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开始消息满天飞,有的人说死了一个,有的人嚷嚷已经有三十多人没命了,你看多吓人吧?信息扑朔迷离,让围观群众心里七上八下。不过,我们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的人可不是吃干饭的!情况一出来,他们立刻组织全媒体小分队连夜赶赴现场,别管风吹雨打,我们先去看看再说,这是他们当时最直接也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话虽这么讲,可真到了现场才知道,事情比想象中更复杂。警方早就封锁了街道,说什么肇事车辆可能藏着爆炸物听起来就很悬乎吧?记者们被挡在外围,只能远远地拍几张画面,还得边走边录点素材,好歹抓住些零星细节。这时候谁要是偷懒耍滑,那回去肯定会挨批。等到凌晨,总算警戒范围缩小了一些,他们才敢靠近重点区域。但你以为这样就顺利了吗?错!接下来还有更麻烦的呢。
就在团队忙活的时候,当地几个荷枪实弹的大个子警察过来了。他们二话不说,上来就是翻包检查,看手机、查照片,一个字:严。这些素材必须删!其中一个警察语气强硬得不像话,我跟你讲,这架势搁普通老百姓身上估计早怂了。但我们记者啥阵仗没见过呀,不慌不乱地解释沟通,希望保留关键内容。不过最后结果嘛!好家伙,大部分照片还是惨遭毒手,只好另辟蹊径,在其他位置补充拍摄完成任务。虽然辛苦,但效果不错,不仅第一时间传回国内,还抢占了一波舆论高地。不信的话,你随便搜搜当晚相关报道,新华社绝对名列前茅!
第二天一大早,又是一轮忙碌。从德国总理朔尔茨视察伤员,到官方数据发布,再到国际媒体竞相报道,每一步都牵动神经。据权威信息统计,此次事件最终确认5人死亡,还有200多人受伤。而那个肇事者竟然只是个50岁的中东裔医生,没有任何恐怖主义背景,也就是说纯属个人行为。这怎么回事?许多外媒当时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包括美联社和路透社。然而,与他们略显谨慎甚至模棱两可的信息相比,新华社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丰富,从文字稿件到视频出镜,全方位覆盖,让很多外国同行刮目相看。
其实我挺佩服这些驻外记者的,真的。他们常年奔波于异国他乡,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还不能掉链子。这次事件背后隐藏的一些采访技巧与经验总结,更让我觉得值得说道说道。比如,对于新闻信源把控的重要性。如果大家还记得2016年柏林圣诞市场袭击案,那一定能理解为什么核实数据至关重要。当时《图片报》误报数字引起轩然大波,而新华社这次却稳扎稳打,坚持事实导向,没有随便凑热闹,为自己赢来了信誉口碑。
另外一点,就是行动力和敏感度的问题。我跟你说,这种突发性的国际新闻,就是拼反应速度和决策果断。当所有西方主流媒体还在路上的时候,我们的人已经站在现场记录真实了。所以后来那些质疑中国媒体国际化能力不足的话,现在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搞笑?
当然啦,中间遇到阻碍也是正常操作,比如警方盘查这种情况,但凡做过新闻工作的人都会懂。有时候,你需要的是一种灵活策略绕开障碍,从不同角度获取足够材料,同时又不会惹麻烦上身。这本领可是多年锻炼出来的,不是谁都有胆量试水啊。另外不得不提一下后勤支持问题,比如交通工具安排、住宿协调之类,如果没有强大的团队协作,即使拿到了独家素材,也未必能够及时传播出去。所以呀,一线工作固然危险刺激,但背后的配合默契同样功不可没!
最终统计显示,仅仅三天时间内,新华社通过各个平台发布中文及英文稿件累计21条,被全球用户浏览超过1475万次,其中不少文章点击率飙升破表。而且关键是什么呢?并非简单重复堆砌,而是真正深入浅出的解读分析,把专业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当有人问我怎么看待中国媒体如今参与国际重大事务中的表现时,我只能用一句话回答: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