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17 09:03:26

北宋,在中国历史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且极为独特的朝代,一部分人觉得北宋积贫积弱,在对外战争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得软弱无能。

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北宋在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极为发达,可谓是“造极之世”。 两宋时期,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皇帝的子嗣普遍不多。

像宋真宗仅有一个儿子,宋仁宗更是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在两宋三百多年的历程中,一共出现了 18 位皇帝,其中有三次是由远支旁系继承帝系。

这种状况致使有九位皇太后(妃)得以垂帘听政,后妃参与政治的频次,在历朝历代都极为罕见。

有趣的是,宋代的士大夫们对于后妃干政,似乎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而且大部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妃)在历史上都留下了美名,获得了颇高的评价,比如“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

在这九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中,刘娥和高滔滔两人的执政时长较为突出,刘娥在宋仁宗朝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长达 11 年,高滔滔在宋哲宗朝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摄政 9 年。

不过,对于她们二人的历史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在史书记载中,刘娥被描述为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口碑欠佳;而高滔滔则被赞誉为“女中尧舜”,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事实上,这种评价或许存在偏差,刘娥也许才是真正有作为的贤能之人,而高滔滔的执政却为北宋的亡国埋下了隐患。

北宋初期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党争以及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 岁的宋神宗赵顼登基之时,接手的北宋帝国看似强大,实则深陷财政困境。

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给宋神宗呈交的财政报告上,赫然写着“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国家财政已然入不敷出。

在“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的社会环境以及“三冗”问题的困扰下,北宋王朝渐渐走向衰落,变革迫在眉睫。

宋神宗刚登基时,曾向三朝老臣富弼请教富国强兵的方法,可富弼却劝他在即位之初广施恩德、与民休息,至少二十年不要提及兵事。

这种建议对于急切想要改变现状的宋神宗来说,显然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宋神宗将希望寄托在了王安石身上。

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理念涉及诸多层面,这些新法的施行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也引发了士大夫阶层的分化。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基于不同的利益和理念考量,对变法表示强烈反对,由此形成了新党与旧党、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对立。北宋时期人才济济,但这些杰出人才却因党争而相互消耗,着实令人惋惜。

对于变法,宋神宗的态度实则矛盾。一方面,他期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另一方面,他又要维护皇权,担忧王安石权力过大,对王安石及变法派进行牵制。

宋神宗缺少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魄力和决心。并且,新党与旧党的争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皇帝为维持权力平衡而采取的手段。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临终前,他指定司马光与吕公著为太子赵煦(即宋哲宗)的老师,而这二人都是变法的反对派。

这一安排,实际上是宋神宗对自己当初支持变法的一种否定。宋哲宗即位之初,由于年龄尚小,由宋神宗的母亲高滔滔垂帘听政。

高滔滔是变法的坚定反对者,她摄政后,起复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隐居 15 年的司马光。在高滔滔的支持下,司马光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几乎全部废除。

王安石病逝 5 个月后,司马光也离世了。

此后,北宋的政局陷入了党争的泥沼,朝局的重心不再是如何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而是变成了各方势力为打倒对手而相互倾轧。

高滔滔出身名门望族,她的曾祖父是名将高琼,母亲是曹彬的孙女,与宋仁宗皇后曹氏是亲姐妹。

她与宋仁宗养子赵曙自幼相识,二人婚后育有四子四女,宋英宗在位不到 4 年就去世了,他们的长子宋神宗赵顼继位。宋神宗驾崩后,北宋政局走到了关键的岔路口。

当时 54 岁的高滔滔开始临朝听政,在此之前,高滔滔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在英宗朝和神宗朝,她一直恪守后妃之道,没有参与过朝政。

为了掌控朝政、树立权威,高滔滔选择重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保守派大臣,试图将北宋的政治格局恢复到神宗变法以前的状态。

在很短的时间内,方田均税、市易、保甲、青苗、免役等变法措施都被废止。司马光去世后,保守派内部逐渐分裂为“蜀洛朔”三党,相互争斗。

面对这种党争局面,高滔滔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干预,任由局势不断恶化, 高滔滔虽然在私德方面表现出众,崇尚节俭,对民间的困苦有一定的怜悯之心,对外戚也管理严格、不徇私情,但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她能力不足,缺乏改善朝局混乱状况的思想和能力。

她摄政时期,虽然被史书美化成“元祐治世”,但实际上却是北宋走向亡国深渊的前奏,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诸多隐患。

在高滔滔摄政的 9 年里,宋哲宗从一个 10 岁的孩子成长为 19 岁的青年,但军国大事一直由高太后和几位大臣决策,宋哲宗没有话语权。

朝中大臣都忽视了宋哲宗的成长,习惯让他听从高太后的指令。这种状况使得宋哲宗对高滔滔极为不满。

高滔滔病重时,察觉到了宋哲宗的不满,告诫大臣自己死后他们可能会失势,但她直到临终还在为自己没有利用权力照顾娘家人的私德而骄傲。

高滔滔病逝后,宋哲宗开始亲政,对高太后摄政期间的人事安排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推翻。他召回章惇、蔡卞等变法派首脑,罢黜保守派官员,开启了新一轮的党争。

甚至在章惇和蔡卞的提议下,宋哲宗曾计划追废高太后、挖掘司马光等人的坟墓,后来在他人的劝阻下才放弃。

虽然宋哲宗亲政后恢复新法有报复高太后的心理,但客观上使得新法更加适应北宋的社会现状。

宋哲宗自幼身体孱弱,且一直没有儿子。元符二年八月,宋哲宗终于有了儿子赵茂,但这个孩子仅三个月就夭折了。

赵茂的夭折给宋哲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身体本就不好,元符三年,年仅 24 岁的宋哲宗突然病逝。

宋哲宗去世后,由于没有儿子,北宋的皇位继承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帝国所托非人。

在宋哲宗驾崩 25 年后,曾经辉煌一时的北宋王朝走向了灭亡。

这一切的开端,很大程度上与高滔滔摄政期间的种种决策和作为有关。

0 阅读:78